发布时间:2025-05-20 阅读量:2870 来源: ADI 发布人: wenwei
【导读】在电源系统开发中,实验室测试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产品性能评估。工程师们往往聚焦于拓扑结构优化与元件选型,却容易忽视一个隐藏的误差源——测试导线的物理布局。当我们使用ADP2386评估板进行负载瞬态测试时,发现仅改变电源与负载间的导线排布方式,竟使输出电压尖峰出现7%的显著差异。这种由测试线缆寄生参数引入的"隐形误差",正在悄然影响着您的测试结论可信度。
在设计电源时,严格的测试非常重要。要完成此项任务,硬件测量必不可少。当然,在此测量过程中可能也会悄然产生许多错误。在本篇电源管理技巧的短文中,我们将研究待测电源和负载之间的连接线的影响。在实验室中进行电路板快速连接时,其设置通常如图1所示。此时,一根长连接线将待测电源连接至电子负载(如图中右侧所示)。两根导线随意摆放在实验室工作台上,回路面积较大。
图1.在电源板和负载之间随意摆放的连接线。
更整齐的设置请参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两根导线相互绞合以最大限度地减小电路中的回路面积。理论上,这会降低待测电源和负载之间的连接线寄生电感。这是就理论而言。那么,图1和图2的不同设置对测量结果究竟有何影响?为了查看这一点,在图1和图2所示的两种不同设置中,我们连接一块ADP2386评估板作为降压转换器,其输出电流最高可达6 A,然后我们测量了输出电压对负载瞬变的响应。这将显示连接线位置优化的实际效果。在本示例中,ADP2386将5 V电源电压转换为3.3 V输出电压。由电子负载产生负载瞬变,在大约30 µs内从10 mA变为4 A。在以上两种情况中,连接线的长度均为1米。
图2.在电源板和负载之间精心摆放的连接线。
图3.连接线随意摆放(如图1所示)时的输出电压负载瞬态响应。
图3显示了在负载瞬态响应期间交流耦合输出电压中的电压尖峰,其测量设置如图1所示。峰值电压约为103 mV。相比之下,图4显示了连接线的导线整齐绞合在一起(如图2所示)时的测量结果。此时,输出电压中的电压尖峰只有大约96 mV。这相当于大约7 mV的差异,它表明连接线的整齐排列可导致该负载瞬态测试结果改善大约7%。
图4.连接线精心摆放(如图2所示)时的输出电压负载瞬态响应。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良好的测量设置可以提供更为准确的结果。除了待测电源和负载之间连接线的几何摆放方式之外,电缆长度和相应的连接类型(在本示例中为鳄鱼夹或焊接接头)也很重要。导线越短,寄生电感就越小,对负载瞬态测试结果的影响也越小。应始终使用尽可能短的连接线。
结果表明,整齐地绞合到一起的导线必定会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因此,花费额外的精力绞合引线以进行测量设置是值当的。
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正以颠覆性优势引领工业充电器变革——其超快开关速度与超低损耗特性,驱动功率密度实现跨越式提升,同时解锁了传统IGBT无法企及的新型拓扑架构。面对工业应用对高效隔离式DC-DC转换的严苛需求,本文将深入解析从600W至深入解析从600W至30kW全功率段的拓扑选型策略,揭示SiC技术如何成为高功率密度设计的核心引擎。
在汽车电子智能化、网联化与电动化深度融合的浪潮中,车载时钟系统的精度与可靠性正成为决定整车性能的核心命脉。作为电子架构的"精准心跳之源",车规级晶振的选型直接影响ADAS感知、实时通信、动力控制等关键功能的稳定性。面对严苛路况、极端温差及十年以上的生命周期挑战,工程师亟需兼具高稳定性与强抗干扰能力的时钟解决方案——小扬科技将聚焦车规级晶体/晶振核心参数,3分钟助您精准锁定最优型号。
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图像传感器的选型是设计与开发各类设备(涵盖专业与家庭安防系统、机器人、条码扫描仪、工厂自动化、设备检测、汽车等)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选择最适配的图像传感器需要对众多标准进行复杂的综合评估,每个标准都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和功能。从光学格式(Optical Format)和动态范围(Dynamic Range),到色彩滤波阵列(CFA)、像素类型、功耗及特性集成,这些考量因素多样且相互交织、错综复杂。
压控晶振(VCXO)作为频率调控的核心器件,已从基础时钟源升级为智能系统的"频率舵手"。通过变容二极管与石英晶体的精密耦合,实现电压-频率的线性转换,其相位噪声控制突破-160dBc/Hz@1kHz,抖动进入亚纳秒时代(0.15ps)。在5G-A/6G预研、224G光通信及自动驾驶多传感器同步场景中,VCXO正经历微型化(2016封装)、多协议兼容(LVDS/HCSL/CML集成)及温漂补偿算法的三重技术迭代。
在电子设备的精密计时体系中,晶体振荡器与实时时钟芯片如同时间系统的"心脏"与"大脑":晶振通过石英晶体的压电效应产生基础频率脉冲,为系统注入精准的"生命节拍";而实时时钟芯片则承担时序调度中枢的角色,将原始频率转化为可追踪的年月日时分秒,并实现闹钟、断电计时等高级功能。二者协同构建现代电子设备的"时间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