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振知识分享:晶振在车载蓝牙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5-05-16 阅读量:1802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扬兴晶振

【导读】蓝牙模块,是一种集成蓝牙功能的PCBA板,用于短距离无线通讯,按功能分为蓝牙数据模块和蓝牙语音模块。蓝牙模块是指集成蓝牙功能的芯片基本电路集合,用于无线网络通讯,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型:数据传输模块、蓝牙音频模块、蓝牙音频+数据二合一模块等等。一般模块具有半成品的属性,是在芯片的基础上进行过加工,以使后续应用更为简单。


作为取代数据电缆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蓝牙支持点对点以及点对多点的通信,以无线方式将家庭或办公室中的各种数据和语音设备连成一个微微网(Pico-net),几个微微网还可以进一步实现互联,形成一个分布式网络(scatter-net),从而在这些连接设备之间实现快捷而方便的通信。本文介绍蓝牙接口在嵌入式数字信号处理器OMAP5910上的实现,DSP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对A/D变换后的数字信号进行处理,通过蓝牙接口传输到接收端,同样,DSP对蓝牙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进行D/A变换,成为模拟信号。


13.png

14.png


晶振在车载蓝牙的作用


晶振在车载蓝牙模块中是用于在车辆内部无线传输音频、通话和数据的设备。


1. 提供稳定的时钟信号:


在蓝牙通信中,晶振作为一个定时器,向设备提供一个稳定且精确的时钟信号。这个时钟信号会被用于同步蓝牙设备的发送和接收操作,以确保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能够顺利进行。通过晶振提供的时钟信号,蓝牙设备可以根据同步时钟来识别和解析接收的数据信号。


2. 同步数据处理:


晶振的精确性对于蓝牙通信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重要。如果晶振提供的时钟信号不准确,设备之间的通信可能会出现偏差或丢包等问题,影响通信的质量和速率。


车载蓝牙的晶振需求


常用频点:16Mhz、24Mhz、26Mhz


小型化与可靠性: 蓝牙模块根据用途分有数据蓝牙模块,串口蓝牙模块,语音蓝牙模块,车载蓝牙模块,3225无源晶振在许多蓝牙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提供了一个稳定和精确的频率信号,这种3225封装是一种体积小、常见的封装类型。


无源晶振能够抵御外部电磁干扰对车载蓝牙模块的影响,提供清晰、稳定的音频和数据传输、节约能源和延长续航时间。  


晶振推荐


无源晶振YSX321SC系列产品特点


车规级谐振器


1、频点范围:8-66MHZ

2、封装:3225,满足车载蓝牙设计需求

3、常规负载(PF):8pF, 12pF, or specify

4、工作温度:-40~+125°

5、通过AEC-Q200、IATF16949认证


15.png


相关资讯
920nm问世+低红曝优选:IR:6技术精准匹配多元红外应用场景

IR:6红外芯片通过实质性的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在面部识别、智能传感器和节能系统等应用中的关键性能(亮度、效率和图像质量)。它在人眼不可见的红外领域展现出卓越表现,特别是在安防领域以更高亮度、更低功耗和更优画质设定了新的距离覆盖和可靠性标准。

工业电动化浪潮:充电器设计的效率与尺寸挑战

工业设备加速迈向电动化,对稳健、高效、适应性强的电池充电器需求激增。无论是手持工具还是重型机械,充电器必须应对严苛环境和全球通用电压输入(120-480 Vac),并优先满足小型化、轻量化及被动散热的设计要求。在这一关键任务中,功率因数校正(PFC)级的拓扑选择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系统效率、尺寸和成本。本文将剖析现代工业充电设计的核心挑战,重点对比传统升压 PFC 与日益流行的图腾柱 PFC 拓扑方案,并探讨碳化硅(SiC)MOSFET 如何颠覆性地赋能高效率解决方案,为工程师提供清晰的设计指导。

高温应用驱动下的集成电路耐热性挑战

技术的迅猛发展持续推动着商业、工业及汽车等领域对耐高温集成电路(IC)的迫切需求。然而,高温环境会显著劣化集成电路的性能、可靠性与使用寿命,形成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本文旨在系统分析高温对IC的物理影响,深入剖析高结温带来的核心挑战,并探讨针对高功率应用的有效设计应对策略。

SiC市场技术演进的关键突破:共源共栅(Cascode)结构解析

安森美(onsemi)推出的碳化硅共源共栅场效应晶体管(Cascode FET),通过创新架构融合SiC JFET与低压硅MOSFET,成功解决了SiC JFET常开特性的应用瓶颈。该设计兼具SiC材料的高效优势与硅器件的易控特性,在硬开关与软开关场景中展现显著性能提升。本文将深入剖析其结构原理及核心优势。

差分晶振和无源晶振有什么区别

在现代电子系统的设计中,晶振作为提供稳定时钟信号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与效率。面对差分晶振与无源晶振(晶体谐振器) 这两类核心时钟源,工程师们往往需要在性能、成本、设计复杂度与抗干扰能力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这两者绝非简单的引脚差异,而代表了截然不同的工作原理与设计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