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3 阅读量:724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因其耐高压、高温和高频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电力、光伏储能等领域。尽管2024年全球导电型(N-type)SiC衬底市场营收同比下滑9%至10.4亿美元,但长期增长潜力仍被业界看好,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核心议题。
一、2024年市场现状:需求疲软与价格竞争双重压力
受全球汽车和工业领域需求放缓影响,2024年SiC衬底出货量增速显著下降。同时,主流6英寸衬底价格因产能过剩和竞争加剧大幅下跌,导致全球市场规模收缩至10.4亿美元。分区域看,中国厂商表现亮眼,天科合达(17.3%)与天岳先进(17.1%)合计占据34.4%的市场份额,紧追美国龙头Wolfspeed(33.7%)。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8英寸衬底研发领域取得突破,天岳先进已实现小批量量产,并与英飞凌等国际企业签订长期供货协议,推动国产供应链向高端市场渗透。
二、技术演进方向:8英寸衬底的成本与工艺挑战
尽管6英寸衬底仍占据市场主导地位(2030年前份额超80%),但8英寸衬底被视为降低成本和提升芯片性能的关键路径。然而,其技术壁垒较高:
1. 良率瓶颈:国际厂商6英寸衬底良率已达75%以上,但8英寸因晶体应力控制困难,量产良率不足50%;
2. 设备依赖:切片与抛光设备国产化率低于15%,核心工艺依赖进口;
3. 成本差距:国内8英寸衬底生产成本较国际水平高20%-30%,制约规模化应用。
三、应用场景扩展:新能源汽车与工业领域成核心驱动力
短期需求波动未改长期增长逻辑,未来增长动能包括:
1. 新能源汽车:800V高压平台普及推动SiC逆变器渗透率提升,特斯拉Model 3/Y已全面采用国产6英寸衬底;
2. 光伏与储能:更高效率的光伏逆变器需求激增,2024年相关衬底订单同比增幅超210%;
3. 工业电力:氢能电解槽、轨道交通牵引系统等新场景加速落地,带动大尺寸衬底需求。
四、竞争格局与供应链整合趋势
市场集中度持续提升,前四大厂商(Wolfspeed、天科合达、天岳先进、Coherent)合计市占率达82%。行业呈现三大整合特征:
1. 纵向绑定:英飞凌、瑞萨等车企与衬底供应商签订10年以上长约,预付保证金锁定产能;
2. 技术联盟:中美日企业加速专利布局,2024年全球SiC专利总量超1.2万件,中国占比35%;
3. 政策分化:欧盟将SiC列为关键原材料,中国22个省份推出专项补贴,而美国加强技术出口限制。
五、展望2030:成本下降与多元化应用重塑产业
TrendForce预测,8英寸衬底出货份额将于2030年突破20%,带动SiC芯片成本下降30%-40%。与此同时,商业模式创新(如衬底回收再生长技术)与新兴市场(东南亚封装测试、印度电力升级)将为行业注入新动能。中国企业需在设备国产化与缺陷控制技术上突破,以巩固全球供应链地位。
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最新报告指出,生成式AI需求的爆发正推动全球芯片制造产能加速扩张。预计至2028年,全球12英寸晶圆月产能将达1,110万片,2024-2028年复合增长率达7%。其中,7nm及以下先进制程产能增速尤为显著,将从2024年的每月85万片增至2028年的140万片,年复合增长率14%(行业平均的2倍),占全球总产能比例提升至12.6%。
据供应链消息确认,高通新一代旗舰芯片骁龙8 Elite Gen 2(代号SM8850)将首次采用双轨代工策略:台积电负责基于N3P(3nm增强版)工艺的通用版本,供应主流安卓厂商;而三星则承接其2nm工艺(SF2)专属版本,专供2026年三星Galaxy S26系列旗舰机。此举标志着高通打破台积电独家代工依赖,三星先进制程首次打入头部客户供应链。
在AI算力需求爆发性增长的浪潮下,存储巨头美光科技交出超预期答卷。其2025财年第三季度营收达9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其中高带宽内存(HBM)业务以环比50%的增速成为核心引擎。凭借全球首款12层堆叠HBM3E的量产突破,美光不仅获得AMD、英伟达等头部客户订单,更计划在2025年末将HBM市占率提升至24%,直逼行业双寡头。随着下一代HBM4基于1β制程的性能优势验证完成,一场由技术迭代驱动的存储市场格局重构已然开启。
随着汽车智能化升级,高保真低延迟高集成度的音频系统成为智能座舱的核心需求。意法半导体(ST)推出的HFDA80D和HFDA90D车规级D类音频功放,以2MHz高频开关技术数字输入接口及先进诊断功能,为车载音频设计带来突破性解决方案。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进程加速,自动驾驶(AD)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关键技术模块已成为现代车辆标配。这些系统依赖于大量高性能电子控制单元(ECU)和传感器,导致车内电子元件数量激增。作为电路稳压滤波的核心元件,多层片式陶瓷电容器(MLCC)的需求随之水涨船高,尤其是在集成电路(IC)周边,对大容量电容的需求尤为迫切。然而,有限的电路板空间与日益增长的元件数量及性能要求形成了尖锐矛盾,元件的高性能化与小型化成为行业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