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4-16 阅读量:472 来源: TDK 发布人: wenwei
【导读】在人工智能算力需求爆发性增长的背景下,TDK株式会社(东京证券交易所代码:6762)于今日宣布攻克光电子技术关键瓶颈——全球首个基于磁隧道结(MTJ)的自旋光电探测器成功完成运行验证。该器件以20皮秒(20×10⁻¹²秒)的响应速度打破行业纪录,较传统半导体光电探测器提速超10倍,同步实现近红外至可见光波段的全域高速探测,为下一代光通信与AI算力系统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磁隧道结重构光电转换范式
TDK创新性地将硬盘磁头领域成熟的MTJ技术移植至光子学领域,通过电子自旋特性实现光信号转化。区别于半导体PN结的载流子迁移原理,该器件利用光致热电子自旋极化效应,突破传统光电探测器在短波段的物理限制。实验数据显示,在800纳米近红外光照射下,器件响应速度稳定保持20皮秒量级,且已成功验证400-1000纳米宽光谱范围内的高效运行。
"这项突破源于对磁性材料超快动力学的深度掌控。"TDK研发负责人表示,"单晶基板制造工艺使得器件摆脱材料依赖性,可在任意衬底实现规模化制备,这对产业化具有战略意义。"
产学联动验证技术可行性
为确保技术可靠性,TDK与日本大学超快磁学实验室展开深度合作。该实验室开发的飞秒级测量系统精确捕捉到自旋极化电子在MTJ结构中的瞬态行为,证实器件在皮秒尺度完成"光-自旋-电信号"的三重转换。相关成果已发表于《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2025年特刊,论文数据经第三方机构复现验证。
重构AI基础设施的核心驱动力
• 数据中心革命:支持1.6Tb/s以上光互连传输,解决GPU集群间数据交换瓶颈
• 能耗优化:较传统方案降低70%信号转换功耗,满足A100/H100等AI芯片的能效需求
• 抗辐射优势:MTJ结构天然抵御宇宙射线干扰,已进入航天级器件验证阶段
• AR/VR突破:匹配Micro LED微显技术的可见光响应特性,支撑120Hz以上无线眼动追踪
产业化进程与未来展望
目前TDK已建成6英寸试产线,计划2026年实现面向数据中心的光模块集成方案。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可与硅光芯片实现3D堆叠,为共封装光学(CPO)技术提供底层支撑。据麦肯锡预测,采用自旋光电技术的光互连系统,可使AI训练集群的通信能耗占比从当前35%降至12%以下。
"我们正与全球TOP5云服务商开展联合测试。"TDK光电子事业部总监透露,"2025年第三季度将发布支持C波段通信的工业级样品,同步推进可见光器件在汽车LiDAR领域的应用验证。"
这项颠覆性技术的问世,标志着磁性器件正式进入光子学主战场。随着5nm以下制程逼近物理极限,自旋光电融合架构或将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新范式,为万亿参数级AI模型的实用化铺平道路。
随着电子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我国在高端制造、新能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全球竞争力显著增强。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不断激发国内市场对高端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方向的旺盛需求。在这一背景下,第106届中国电子展将于2025年11月5日至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隆重举办,以“创新强基、智造升级”为主题,全面呈现电子产业前沿成果与关键技术突破,致力打造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平台。
英伟达正式发布代号“Rubin CPX” GPU产品,专为AI领域最棘手的“大规模上下文推理”而生。
9月10日,SEMI-e深圳国际半导体展暨2025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展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本届展会由CIOE中国光博会与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简称“大联盟”)共同主办,规模与影响力显著提升,汇聚全球半导体行业顶尖企业、专家学者与产业链关键代表,聚焦光电融合、先进制造与跨领域协同,全方位呈现集成电路与光电子技术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为产业创新与合作搭建起高规格、高效率的国际性平台。
华为旗下核心芯片设计公司深圳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完成重大人事调整,徐直军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由技术背景深厚的高戟接棒,同时完成多位高管的更迭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发布通告:“基于国家安全考量”,FCC即刻实施新规,撤销或拒绝由“外国对手”控制的测试实验室的FCC认证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