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定与精准:通过JFET共源共栅技术提升电流源性能

发布时间:2025-02-24 阅读量:2338 来源: 综合网络 发布人: bebop

许多过程控制传感器,例如热敏电阻和应变计电桥,都需要的偏置电流。通过添加单个电流设置电阻器 R 1,您可以配置电压参考电路 IC 1 以产生恒定且的电流源(图 1 )。然而,信号源的误差取决于 R 1 和 IC 1的精度 ,并影响测量精度和分辨率。尽管您可以指定精度超过常用电压基准 IC 精度的高精度电阻,但基准电压源的误差决定了该电流源的精度。尽管制造商限度地降低了电压基准的温度敏感性和输出电压误差,但对电源变化的敏感性可能会影响其精度,特别是在必须在较宽电源电压范围内运行的过程控制应用中。

image.png

图 1 一对共源共栅连接的 JFET 可降低电源电压波动对电流源精度的影响。


一对共源共栅连接的 JFET Q 1 和 Q 2形成恒流源,限度地降低参考电路对电源电压波动的敏感度,并将 IC 1的工作电压扩展至超过其 5.5V 额定值。此外,Q 1 和Q 2 有效地将电流源的等效电阻从几兆欧增加到几乎千兆欧范围。在电路的诺顿模型中,等效电阻代表理想电流源上的并联电阻。

当栅源偏置电压为 0V 时,N 沟道 JFET 在饱和漏极电流下作为耗尽型器件运行。与需要栅极偏置电压才能导通的耗尽型 MOSFET 不同,JFET 在默认导通状态下工作,需要栅极偏置电压来切断导通。当其栅源电压相对于源极变得更负时,JFET 的漏极电流在夹断电压处变为零。 JFET 的漏极电流大致随其栅极偏压变化: I D ≈I DSS ×(1+V GS /V P ) 2,其中 I D 为漏极电流,I DSS 为饱和漏极电流,V GS 为栅极至栅极电压。 -源电压,V P 是夹断电压。

假设IC 1的输出电压V REF保持恒定在1.8V。由于输出电压驱动Q 2的栅极,因此IC 1的输入电压V IN等于V REF –V GS(Q2),即1.8V–(–1.2V)=3V。因此,Q 2的栅源电压保持在其1.2V的标称夹断电压,并且随着电流源的微小变化而同步变化。当电源电压从 3V 变化到 30V 以上时,输入电压几乎保持恒定,正如您所期望的,因为 V REF 也保持恒定。共源共栅 FET 配置使电流源的诺顿等效电阻超过了电压基准和单独的 R 1 的电阻 。您可以使用单个 JFET,但堆叠两个 JFET 可以进一步增强电路的有效阻抗。请注意,IC 1 不会降低精度,因为 JFET 使 IC 1的输入电压几乎保持恒定,并且 IC 1 有效地消除了初始栅源电压变化以及 Q 1 和 Q 2 引入的温度影响。

由V IN、V REF和V GS(Q2)组成的基尔霍夫电压环路中的负反馈允许漏极电流达到满足Q 2传输方程的 平衡偏置点。 Q 2的漏极电流由 (V REF /R 1 ) 加上 IC 1的内部“内务”电流 I GND之和组成,保持恒定。添加 Q 1可以将 Q 2输出阻抗 的影响降低到微不足道的程度。调整 R 1的值 可在 200 ?A 至 5 mA 的有用范围内改变电路的输出电流,其中 Q 2的饱和漏极电流规格规定了上限。如果您选择具有较高饱和漏极电流的 JFET,请确保不超过 Q 1的功耗。

请注意,电路的电源电压下限必须超过电路的顺从电压 3V 加上传感器引入的压降:I SOURCE ×R 2。电路的电源电压上限不得超过I SOURCE ×R 2 +30V。例如,向 1kΩ 压力传感器桥 R 2提供 2.5mA 的电流,将电源电压范围限制为 5.5 至 32.5V。该电路的输出电流在很宽的电源电压范围内变化小于 1 A(图 2 )。

image.png

图 2 将 R 1设置 为 1 kΩ、750Ω 和 510Ω 的值可提供大约 1.8、2.5 和 3.6 mA 的输出电流,这些电流对宽范围的电源电压不敏感。


相关资讯
英特尔CEO陈立武在华投资引争议,特朗普施压辞职遭强硬拒绝

近期,围绕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陈立武的任职资格问题,美国政界刮起一阵强风。事件源于美国参议员汤姆·科顿(Tom Cotton)本月5日致函英特尔董事会,对陈立武在华投资历史及其潜在利益冲突提出尖锐质疑,认为这可能危及英特尔获得的美国政府巨额补贴(包括《芯片与科学法案》下的近80亿美元)所应承担的国家安全责任,尤其涉及敏感的“安全飞地”(Secure Enclave)国防芯片项目。此质疑引发了广泛关注。

中国晶圆龙头企业二季度业绩强劲,产能利用率创新高

2025年8月7日,中国半导体行业领军企业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正式发布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两家企业销售收入均实现高两位数增长,并带动盈利能力大幅提升。这一成绩不仅体现了国内晶圆制造领域的高效运营,还反映出全球半导体需求的稳健复苏。分析机构指出,在人工智能、汽车电子和5G通信技术的推动下,中国半导体企业正通过优化产线和扩产战略,持续提升市场竞争力。

设计革新显成效!三星Galaxy Z7系列全球热销,俄罗斯预售激增30%​

三星电子最新一代折叠屏智能手机Galaxy Z Fold 7与Galaxy Z Flip 7甫一上市,即在全球多地区域引发显著消费热潮。最新数据显示,在俄罗斯这一三星曾战略退出的关键市场,该系列的预售表现超出预期。行业分析机构透露,相较于前代产品,Z7系列在俄罗斯的预订量实现了约30%的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采用超薄设计、轻量化大幅改进的Galaxy Z Fold 7在俄预售中占据主导,份额高达约70%,充分体现了消费者对于产品形态革新突破的高度认可。

德州仪器启动史上最大规模涨价,中国芯片供应链加速重构

2025年8月,全球模拟芯片龙头德州仪器(TI)对中国客户启动覆盖超6万款产品的价格调整,涨幅达10%-30%,远超6月仅3300款产品的定向调价规模。尽管官方通知生效日为8月15日,部分客户反馈新定价已于8月4日提前执行。此次涨价涵盖工业控制、汽车电子、消费电子及通信设备全品类,其中41.3%的产品涨幅超30%,工业级数字隔离器和车规电源管理芯片(PMIC)成为重灾区,涨幅普遍超过25%。

罗姆加速SiC技术布局应对市场变局,2025财年Q1利润承压

2025财年第一季度,日本罗姆半导体(ROHM)面临严峻财务挑战:营收同比下滑1.8%至1162亿日元,营业利润暴跌84.6%至1.95亿日元。尽管净利润下滑14.3%,但公司成功结束连续三季亏损,实现扭亏为盈。业绩承压主因工业机械与汽车应用领域需求疲软(销售额分别下降5%和7%),叠加中国碳化硅(SiC)厂商的竞争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