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15 阅读量:2039 来源: 综合网络 发布人: bebop
随着全球对可持续能源和绿色交通的日益重视,电动汽车(EV)已成为汽车行业的主流趋势之一。交流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其设计和性能直接影响着电动汽车的普及和使用体验。在交流充电桩中,电源管理和数据通信的可靠性是确保充电桩高效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其中,电源和RS485接口的隔离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交流充电桩主要用于为电动汽车提供交流电充电服务,其工作原理是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成适合电动汽车电池的电能。这类充电桩通常体积较小,适用于家庭或公共停车场等场合,为小型电动汽车提供充电服务。与直流充电桩相比,交流充电桩充电速度较慢,但成本较低,易于部署和维护。
在交流充电桩的设计中,电源隔离至关重要。它不仅提供了安全屏障,防止高压电网直接接触充电桩内部电路,还能够保护敏感的电子组件免受电网波动的影响。此外,电源隔离还能有效减少电磁干扰,确保充电桩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RS485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串行通信协议,具有传输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的特点。在交流充电桩中,RS485接口用于充电桩与充电控制器、电表、后台管理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包括充电状态监测、电费计量以及远程监控等功能。为了保证数据通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RS485接口通常需要与电源系统进行电气隔离。
川土微的CA-IS3211VCJ芯片是专为交流充电桩设计的电源隔离解决方案。该模块高度集成,单个输入即可提供一路正电压和一路正负电压输出,特别针对电插锁等设备在开启和关闭过程中产生的瞬时大电流进行了优化,确保即使在电插锁操作时,电源输出也保持稳定,从而保障了充电桩整体的供电稳定性。
对于RS485接口的隔离,通常采用光耦合器、磁耦合器或数字隔离器等技术,这些技术能够提供必要的电气隔离,同时保证数据传输的完整性。在实际应用中,隔离模块会集成电源隔离功能,以简化充电桩的设计并提高系统的整体效率。
交流充电桩的电源和RS485隔离芯片是实现充电桩安全、可靠运行的基础。通过采用先进的隔离方案,如川土微的CA-IS3211VCJ芯片,可以有效地提升充电桩的性能和用户体验。随着电动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交流充电桩的设计和制造也将继续优化,以满足更高的安全标准和更广泛的用户需求。
相关芯片推荐:
CA-IS3211
CA-IS3211是一款光耦兼容的单通道隔离式栅极驱动器,可用于驱动MOSFET、IGBT和SiC器件。隔离等级达到5.7kVRMS,芯片可提供5A拉、6A灌输出峰值电流能力。
高达30V的电源电压范围允许使用双极性电源来有效驱动IGBT和SiC功率FET。该芯片的性能亮点包括:高共模瞬态抗扰度(CMTI)、低传输延迟、低脉冲宽度失真。严格的工艺控制使得芯片一致性较好。输入级是模拟二极管,与传统的光耦隔离栅极驱动器的LED相比,具有更好的长期可靠性和老化特性。高性能和高可靠性使得该芯片适用于工业电源、光伏逆变器、车载充电器、直流电机控制以及汽车空调与加热系统。CA-IS3211可以驱动高压侧及低压侧的功率管,既能够完全兼容传统的光耦栅极驱动器,又显著提高了驱动的性能。
产品特性
• 光耦输入的5.7kVRMS单通道隔离式栅极驱动器
• 输出峰值电流:5A拉/6A灌
• 最大30V输出驱动电源电压
• 8V(B)或12V(C)VCC欠压锁定阈值
• 轨到轨输出
• 70ns(典型值)传输延迟
• 25ns(最大)部件对部件延迟匹配
• 35ns(最大)脉冲宽度失真
• 150kV/μs(最小)共模瞬态抗扰度(CMTI)
• 隔离栅寿命大于40年
• 输入级最高反向耐压7V,并支持互锁
• 宽体SOIC6-WB/SOIC8-WB封装,气隙和爬电距离大于8.5mm
• 工作结温范围TJ:-40°C到150°C
应用
• 工业电机控制驱动器
• 工业不间断电源(UPS)
• 太阳能逆变器
• 充电桩
• 储能变流器
扫码可申请免费样片以及获取产品技术规格书
国内家电行业智能化与能效升级浪潮汹涌,新国标能效要求日趋严苛,全屋智能互联需求井喷。在此背景下,传统家电功能单一的管控模式遭遇瓶颈,亟需向全场景智慧协同破局。MCU(微控制器)作为变频驱动系统的大脑,正凭借算力的跃升与算法的精进,成为攻克家电能效优化、精准调控与场景智联三大技术难关的核心引擎,引领产业迈入高阶竞争赛道。
下面快包平台将推荐使用集成了数字和模拟功能,并且合理平衡了成本的微控制器,以实现小型、低功耗和高性能的血糖仪设备。
快包电子平台与瑞芯微构建方案商生态,推动边缘计算应用向工业表面检测领域渗透,已经有多款基于英伟达、瑞芯微RK3399,3566/3568和最新3588强算力的边缘计算主板和一体工业计算机进入智慧工厂项目。
7月21日,国家安全部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紧急警示,指出部分境外生产的芯片、智能设备及软件可能在设计制造阶段就被故意预埋“技术后门”,使厂商能够通过特定信号对设备进行远程操控。
消费级打印机大多会使用MPU负责逻辑运算,MCU负责执行,可实现更高的打印速度和打印质量。针对3D打印机市场,君正和先楫分别推出低成本、低功耗且稳定可靠的主控芯片,将给开发者带来实实在在的降本增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