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1-16 阅读量:2371 来源: 综合自网络 发布人: wenwei
【导读】压力变送器是一种将压力转换成气动信号或电动信号进行控制和远传的设备。它能将测压元件传感器感受到的气体、液体等物理压力参数转变成标准的电信号(如4~20mADC等),以供给指示报警仪、记录仪、调节器等二次仪表进行测量、指示和过程调节。
主要性能
1、使用被测介质广泛,可测油、水及与316不锈钢和304不锈钢兼容的糊状物,具有一定的防腐能力;
2、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选用进口原装传感器,线性好,温度稳定性高;
3、体积小、重量轻、安装、调试、使用方便;
4、不锈钢全封闭外壳,防水好;
5、压力传感器直接感测被测液位压力,不受介质起泡、沉积的影响。
主要优点
1、压力变送器具有工作可靠、性能稳定等特点;
2、专用V/I集成电路,外围器件少,可靠性高,维护简单、轻松,体积小、重量轻,安装调试极为方便;
3、铝合金压铸外壳,三端隔离,静电喷塑保护层,坚固耐用;
4、4-20mA DC二线制信号传送,抗干扰能力强,传输距离远;
5、LED、LCD、指针三种指示表头,现场读数十分方便。可用于测量粘稠、结晶和腐蚀性介质;
6、高准确度,高稳定性。除进口原装传感器已用激光修正外,对整机在使用温度范围内的综合性温度漂移、非线性进行精细补偿。
选型规则
1.根据要测量压力的类型
压力类型主要有表压、绝压、差压等。表压是指以大气为基准,小于或大于大气压的压力;绝压是指以绝对压力零位为基准,高于绝对压力;差压是指两个压力之间的差值。
2.根据被测压力量程
一般情况下,按实际测量压力为测量范围的80%选取。
要考虑系统的最大压力。一般来说,压力变送器器压力范围最大值应该达到系统最大压力值的1.5倍。一些水压和过程控制,有压力尖峰或者连续的脉冲。这些尖峰可能会达到“最大”压力的5倍甚至10倍,可能造成变送器的损坏。连续的高压脉冲,接近或者超过变送器的最大额定压力,会缩短变送器的实用寿命。但提高变送器额定压力会牺牲变送器的分辨率。可以在系统中使用缓冲器来减弱尖峰,这会降低传感器的响应速度。
压力变送器一般设计成能在2亿个周期中承受最大压力而不会降低性能。在选择变送器时可在系统性能与变送器寿命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案。
3.根据被测介质
按测量介质的不同,可分为干燥气体、气体液体、强腐蚀性液体、黏稠液体、高温气体液体等,根据不同的介质正确选型,有利于延长变送器的使用寿命。
4.根据系统的最大过载
系统的最大过载应小于变送器的过载保护极限,否则会影响变送器的使用寿命甚至损坏变送器。通常压力变送器的安全过载压力为满量程的2倍。
5.根据需要的准确度等级
变送器的测量误差按准确度等级进行划分,不同的准确度对应不同的基本误差限(以满量程输出的百分数表示)。实际应用中,根据测量误差的控制要求并本着使用经济的原则进行选择。
6.根据系统工作温度范围
测量介质温度应处于变送器工作温度范围内,如超温使用,将会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并影响变送器的使用寿命;在压力变送器的生产过程中,会对温度影响进行测量和补偿,以确保其受温度影响产生的测量误差处于准确度等级要求的范围内。在温度较高的场合,可以考虑选择高温型压力变送器或采取安装冷凝管、散热器等辅助降温措施。
7.根据测量介质与接触材质的兼容性
在某些测量场合,测量介质具有腐蚀性,此时需选用与测量介质兼容的材料或进行特殊的工艺处理,确保变送器不被损坏。
8.根据压力接口形式
通常以螺纹连接(M20×1.5)为标准接口形式。
9.根据供电电源和输出信号
通常压力变送器采用直流电源供电,提供多种输出信号选择,包括4~20mA.DC;、0~5V.DC、1~5V.DC、0~10mA.DC等,可以有232或485数字输出。
10.根据现场工作环境情况及其他
是否存在振动及电磁干扰等,选型时应提供相关信息,以便采取相应处理。在选型时,其他如电气连接方式等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考虑。
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明确指出:当前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存在较大投资风险,提醒投资者理性决策,谨慎参与交易。
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快递驿站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其运营效率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面对日益增长的包裹处理压力,传统人工登记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操作要求。而搭载智能扫码技术的PDA手持终端,正成为快递驿站实现数字化管理、提升出入库效率的核心工具。
RTX 5090显卡突发电容爆炸,现场如同小型爆破,火花四溅、浓烟弥漫,甚至将坚固的金属散热鳍片直接炸至弯曲
本文将深入解析MOS管的作用原理、分类、核心特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场景。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产品的核心逻辑与用户体验。作为百度旗下知识内容与云存储领域的两大核心产品,百度文库与百度网盘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从AI技术重构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这两大产品如何突破传统功能边界,构建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新业务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