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I揭晓新款Ronin RS 3系列相机手持稳定器,锁定专业手持拍摄需求

发布时间:2022-06-16 阅读量:1140 来源: 我爱方案网整理 发布人: Aurora

DJI稍早宣布推出新款Ronin (如影)系列相机手持稳定器,分别推出RS 3与RS 3 Pro,将成为Ronin-SC 2后继设计。      

  

1655359931768417.jpg

 

此次推出两款设计均加入全新自动轴锁系统,并且在启用后即可快速让稳定器进入准备拍摄状态,轻按电源键亦可快速让稳定器进入休眠,另外也能记忆快拆板固定位置,让使用者能减少调整相机平衡次数,而此次也加入透过蓝牙连接的快门控制设计,让相机可在无线连接形式下使用。  

 

其中,RS 3本身重量低于1.3公斤,可负重达3公斤,并且配合第三代「泰山」稳定演算法设计,标榜能比前一代产品提高20%防震稳定性,甚至可在100mm等效焦距拍摄模式维持画面稳定。机身上搭载1.8吋OLED萤幕,并且增加80%显示面积,并且搭载可切换云台运作模式的开关,满电下约可对应12小时连续使用时间,支援18W快速充电与有线连接充电下继续使用。   

 

至于RS 3 Pro则以碳纤维材质打造轴臂,重量为1.5公斤,可负重达4.5公斤,藉此对应重量更高的专业摄影机,另外则支援安装提把、双侧握把、线控握把等配件,甚至也允许使用透过DJI提供SDK打造配件。  

 

而RS 3 Pro也加入源自去年揭晓的Ronin 4D相关设计,例如加入可在14公尺室内范围投射43200组测距点的LiDAR光达测距仪,搭配新对焦电机结构设计,将可强化手动拍摄时的自动对焦效果。LiDAR光达测距仪也同样搭载DJI自製晶片,配合内建30mm焦段相机模组,可对应提高60倍以上的自动追焦效果。   

 

另外,此次同步推出的可独立使用的无线图传系统DJI Transmission,同样採用源自Ronin 4D相关设计,可对应约2万英尺 (约6公里)的地面资料传输距离,同时也能对应更低延迟的点对点传输速率,可对应1080P 60fps规格影像,以及16-bit 48KHz音讯内容传输。  

 

1655359939347053.jpg

    

DJI Transmission将可对应控制RS 3 Pro,以及安装在云台上的相机拍摄功能,至于资料传输频段则对应2.4GHz、5GHz,以及额外增加、提供23组频道选择的DFS频段,藉此降低无线传输时的干扰问题。

 

建议售价方面,RS 3将以新台币13990元起跳价格销售,而RS 3 Pro建议售价则从新台币25990元起跳,至于无线图传系统DJI Transmission建议售价则是新台币70590元,而此次同步推出内建陀螺仪、对应1500 nits亮度表现的7吋DJI高亮远端监视器,建议售价则是新台币35190元。  

 

配合此次公布内容,DJI也宣布从今年8月起将使去年推出的Ronin 4D,加入支援苹果提出的ProRes 4444 XQ co诶ec编码规格。另外,DJI也确认加入由Panasonic、徕卡等业者推行的L-Mount接环联盟,预计与徕卡合作新款Zenmuse X9 L-Mount模组,让Ronin 4D可连接使用徕卡、Panasonic及Sigma所推出L-Mount接环镜头。


相关资讯
台积电涨价10%背后:黄仁勋的“价值论”与全球芯片博弈

近期,台积电(TSMC)宣布酝酿调涨晶圆代工报价10%,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关注。英伟达(NVIDIA)CEO黄仁勋公开表示,尽管台积电先进制程价格高昂,但其技术价值与产能保障“非常值得”,此举被业界视为对台积电定价策略的强力背书,亦凸显双方在AI芯片领域的深度绑定。

博通第三代200G CPO技术重塑AI算力基础设施格局

在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光互连技术正经历革命性突破。2025年5月15日,博通(Broadcom)正式发布第三代单通道200G共封装光学(CPO)产品线,标志着光电子集成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该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超大规模AI集群的带宽瓶颈,更通过系统性创新重构数据中心架构设计逻辑。

AMD 2025年Q1 x86处理器市场表现深度分析

全球权威调研机构Mercury Research于5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AMD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多项市场突破。在x86处理器领域,该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组合优化,在服务器、桌面及移动端市场均取得显著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AI产业突破封锁的韧性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

在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政策持续升级。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会上明确表示,腾讯已具备应对供应链风险的充足储备与技术创新能力,标志着中国AI产业正加速走向自主化发展道路。本文结合产业动态与政策趋势,剖析中国AI产业的战略转型与突破路径。

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ASM International战略布局应对贸易壁垒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荷兰半导体设备巨头ASM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ASM”)近期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引发行业关注。2025年5月15日,该公司宣布将通过转嫁关税成本、加速美国本土化生产及优化全球供应链,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与贸易壁垒。面对美国近期加征的“对等关税”政策(涵盖钢铁、汽车等商品,未来可能扩展至半导体领域),ASM展现出显著的供应链韧性:其亚利桑那州工厂即将投产,新加坡基地产能同步扩充三倍,形成“多区域制造网络”以分散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成为其增长引擎——2025年中国区销售额或突破预期上限,占比达总营收的20%,凸显其在差异化竞争中的技术优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反映了半导体设备行业对关税政策的快速响应,更揭示了全球产业链从“效率优先”向“安全韧性”转型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