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3 阅读量:827 来源: 我爱方案网整理 发布人: Aurora
在近期召开的全球开发者大会( WWDC )上,苹果发布了M2处理器以及搭载该款芯片的MacBook Pro与MacBook Air。
苹果M2采用第二代5纳米制程工艺,搭载超过200亿个晶体管,数量比M1芯片增加25%,可提供超过100GB/s的统一内存带宽,此外还采用了8核CPU+10核GPU,性能相比上代分别提升了18%、35%。
图片来源:苹果
此前为取代Mac产品中的英特尔芯片,苹果推出了M1自研电脑芯片,如今苹果又发布了M2芯片,这是苹果在自研电脑芯片领域的首次升级,不过M1芯片使用第一代5纳米工艺,M2使用的虽然是第二代5纳米工艺,但依旧是在5纳米范畴,因此多少会令外界产生“意犹未尽”的想法。
苹果M系列芯片何时进入5纳米以下制程?还未等苹果正式官宣,芯片设计巨头高通已经出来“喊话”。
高通欲领导PC CPU市场,击败苹果M2芯片
TrendForce集邦咨询最新调查显示,高通是全球第一大IC设计公司,今年一季度在手机、射频前端部门,以及物联网与车用部门助力下,高通营收达95.5亿美元,年增52%,稳居全球第一。
与此同时,高通也在积极发力PC市场。近期,高通CEO安蒙对外表示,公司目标是在PC用CPU市场上建立领导地位,并要击败苹果的M2芯片。
业界“爆料大神”郭明錤透露,高通将于明年第三季度量产代号为Hamoa的芯片,采用台积电4纳米工艺,与苹果M2抗衡。
图片来源:郭明錤推特
在PC市场,高通尽管长期提供采用Arm架构的骁龙处理器产品,但影响力不及采用x86架构的产品。而当同样采用Arm架构的苹果M系列芯片问世并取得不错的市场反响时,高通看到了Arm架构芯片在PC市场的前景。
2021年高通以14亿美元收购了芯片公司NUVIA,该公司致力于研发Arm架构高性能芯片,创立者Gerard Williams III曾在苹果工作长达9年,是苹果最重要的芯片设计师之一,另外两名联合创立者John Bruno和Manu Gulati也曾是苹果公司的半导体高管。
业界猜测,即将亮相的Hamoa芯片将由高通Nuvia团队操刀,这将助力高通在PC芯片市场更好地与苹果抗衡。
不过苹果M系列芯片也在不断提升,近期业界爆料苹果将在今年年底前推出M2 Pro芯片,采用3纳米芯片,CPU核心将增加到12核,同时GPU也会更强大。此外,苹果还在准备M3芯片,同样采用3纳米工艺,有望在明年第三季度流片。
地位受到威胁,英特尔如何反击?
目前处理器市场由X86与Arm两大架构主导,其中x86为复杂指令集架构,在桌面和服务器处理器市场占主导地位,英特尔是x86架构霸主;Arm架构为精简指令集架构,在苹果、高通、三星、华为、英伟达等支持下,在移动处理器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苹果M系列芯片的推出,激活了Arm架构桌面级处理器市场,加上未来高通Nuvia的发力,英特尔桌面处理器市场份额或将受到一定影响。
与此同时,Arm架构亦在服务器市场不断成长。集邦咨询调查显示,预估至2025年Arm架构服务器渗透率达22%,云端数据中心将率先采用。
此前英特尔错过了Arm主导的移动生态时代,如今面对Arm架构在PC与服务器领域的“威胁”,英特尔开始反击,加入精简指令集架构RISC-V阵营。
Tom's Hardware报道,近期英特尔和巴塞罗那超级计算中心联合表示,双方将投资高达4亿欧元,联手建立一个实验室,主要用在开发基于RISC-V的处理器,以支持高性能计算 (HPC) 系统,以及用于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汽车的专用芯片。
RISC-V虽然普及率不如X86与Arm架构,但RISC-V是一种免费的开源指令集架构,获得了不少高科技公司支持,除了英特尔之外,华为、中兴、紫光展锐、阿里巴巴等企业亦在布局RISC-V。
随着英特尔等芯片公司加入RISC-V阵营,未来RISC-V生态有望快速发展,并不断与X86、Arm架构抗衡。
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明确指出:当前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存在较大投资风险,提醒投资者理性决策,谨慎参与交易。
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快递驿站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其运营效率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面对日益增长的包裹处理压力,传统人工登记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操作要求。而搭载智能扫码技术的PDA手持终端,正成为快递驿站实现数字化管理、提升出入库效率的核心工具。
RTX 5090显卡突发电容爆炸,现场如同小型爆破,火花四溅、浓烟弥漫,甚至将坚固的金属散热鳍片直接炸至弯曲
本文将深入解析MOS管的作用原理、分类、核心特性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常见应用场景。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的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深刻重塑产品的核心逻辑与用户体验。作为百度旗下知识内容与云存储领域的两大核心产品,百度文库与百度网盘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本文将从AI技术重构的视角出发,深入探讨这两大产品如何突破传统功能边界,构建具有持续增长潜力的新业务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