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易智慧运维赋能电力电网数字化转型

发布时间:2022-06-9 阅读量:1152 来源: 我爱方案网整理 发布人: Aurora

目前,提出碳中和的多是欧美发达国家,其中大多已经实现了碳达峰;从碳达峰跨越到碳中和,预计尚且有40年到70年的窗口期。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建设大多已经与碳排放脱钩,而我国目前尚且处于发展阶段,碳排放远未达到发展周期内的峰值。想要在更短的时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任务不可谓不艰巨。    

 

结合电力及电网行业的复杂性,在这个领域尽快实现数字化转型,是对降低碳排放最具成效的升级模式,这也牵涉出一个问题:电力及电网的数字化转型应该如何进行,监控易电力电网一体化监控管理平台给出答案。    

 

监控易电力电网    

 

一体化监控管理平台    

 

多层级部署架构 一体化、可拓展化的基石  

    

监控易智慧运维赋能电力电网数字化转型

 

针对该企业的设备特点,美信时代为其搭建了总体由数据对接-监控层-采集层组成的三层物理架构;按照管理框架设计了市-地-分区的三层部署架构。    

 

在物理层面,采集层采集到的各种来源的数据,汇总到监控层;监控层将采集到的数据与历史数据或标准值对比,输出告警和可视化视图,方便人工介入对故障进行排除或预处理。    

 

在管理层面,监控易的分布式架构支持多场景部署模式,三层部署架构既保证了跨地区、跨网络的统一管理,也支持部署架构的横向、垂直拓展,这也有助于该企业进行更为精细化的数据采集以及业务的扩张。在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传统的网络构型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细分应用场景,网络呈现多种部署模式将会是常态,面向物联网开发的分布式架构运维管理平台——监控易,可以更灵活地构建相应的组网模式。 

     

监控易智慧运维赋能电力电网数字化转型

 

“配网一张图”的监测系统大屏 实现自动化调度    

 

一体化运行指挥平台对市区供电公司“配网一张图”系统的监测接入功能、配网主站系统网络安全监测接入功能、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和设备的监测信息接入功能进行了完善和健全,全面提升配电网运行管控效率,支撑市区供电公司配电网的安全运行,完全满足国调一体化运行指挥平台的高要求。    

 

为及时发现和快速处理电力二次系统的运行异常和故障,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国网某电力公司建立了一套统一的自动化一体化集中监控系统,满足全市电网精细化管理需求,为电力企业安全运营保驾护航。平台采用致力于提升二次系统运行效率的监控技术,对下辖的三个地区及其各子网络的设备和二次系统运行工况实现全面感知,提供故障快速反馈和处理机制,可提升网络数据综合分析能力、自动化运维能力和自动化指挥处置水平。   


调度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大屏,为决策者提供准确数据支撑,所在区域一共监控设备数,其中故障设备数,异常设备数。通过大屏的地图分布,查看所监测区域设备运行情况,辅助决策。    

 

大规模监控的底层保障    

 

监控易凭借自研的Big River时序数据库,对监控大规模设备在效率上占绝对优势,这相对电力电网应用的传统监控体系有颠覆性的提升。比如,传统监控软件单点监控最高到3000台设备就会运行缓慢、性能下降,而监控易一台服务器能轻松监控上万台设备并保持长期稳定运行;传统监控软件仅能实现分钟级轮询,监控易可以实现秒级轮询;传统监控软件存储历史数据过多会影响性能,监控易可存储海量数据却不受影响。    

 

电网这类产业设备精密,产生的实时数据体量庞大,数据存储与运算能力会成为数字化的瓶颈。Big River时序数据库专为大规模设备监控打造,使一体化监控运维不再受制于数据库性能。    

 

告警系统 精准降低人工成本    

 

相较于电力行业传统监控的告警系统,监控易的告警系统对电力产业人工成本的高效利用有了质的影响:    

 

1、多端快速告警:告警可通过短信、APP、微信、邮件等多种端口发送,工程师无需时刻盯着监控系统,最快告警时间可达到5秒;    

 

2、灵活的告警策略:不同对象的告警,可发送给不同管理员;    

 

3、提供抑制告警泛滥的设置,避免大量重复告警,为运维人员提供精准告警信息;    

 

4、完善的告警依赖逻辑,如上级系统告警后,下级系统便不再重复告警。    

 

国产设备统一监控:解决国产硬件之间“水土不服”    

 

监控易可对所有支持IPMI协议的服务器硬件进行监控,支持主流的国产、国外服务器,解决了国产硬件缺乏统一监控方案的问题,为企业IT设备国产替代创造了契机。    

 

通过监控易,该电力企业的诉求完全实现:调度云中的设备资产与设备实时状态对接,可在调度云对设备进行统一监控管理;网络故障通过可视化链路视图快速定位;跨区域、跨网络业务得以一体化监控;国产化硬件获得有效的统一解决方案。   

   

监控易智慧运维赋能电力电网数字化转型

 

(本图为模拟演示)    

 

通过调度自动化实时监测平台大屏,可以方便领导实时了解下属地调的设备状态,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保障业务系统的稳定运行。    

 

Big River超融合数据库破解“双高”难题 赋能“双碳”目标    

 

美信时代认为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数据库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必将极大促进电力系统的发展,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在电力及电网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传统关系型数据库集中暴露的问题尤为突出:首先是效率,“强一致性”的要求导致在高频读写的时候性能出现瓶颈,造成信道堵塞;其次是生态的横向扩展,仅支持垂直扩展的结构特征对不同开发语言、不同数据类型的应用兼容不友好,严重限制了拓展性。    

 

过去十几年,美信时代坚持自主研发,在分布式架构和数据库研发方面都有长足发展,不断探索能力延伸的边界,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美信时代“Big River”超融合数据库众家之长集于一身,形成一种新的技术形态,解决电力电网产业因实时数据体量庞大导致数据存储与运算能力成为数字化瓶颈的问题,使一体化监控运维不再受制于数据库性能。    

 

海量数据赋能新型电力系统+数字电网    

 

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高度重视数字电网和新型电力系统中海量数据的价值,正积极探索基于数据驱动的新模型和新方法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未来,电力系统的数据量和数据价值将进一步提升。美信时代将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发力数据库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一、智能运维技术,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通过先进的故障诊断技术,智能运维技术将进一步发展,在节省更多人才和物力的同时,增加对电力系统运行状态的感知能力,提高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    

 

二、提高电站可观、可测、可控水平    

 

以“Big River四合一超融合数据库”,利用基于数据的分析技术,可以提高新能源电站的“可观、可测、可控”水平,有助于解决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运维问题,并有助于解决新型电力系统中设备带来的安全隐患。    

 

三、打造“共建共赢共享共通”为核心的数据平台    

 

通过“低代码、多层级、一体化数据采集”,打造“共建共赢共享共通”为核心的数据平台,打通数据平台,实现以数据为纽带的低碳电力产业生态,促进电力电网行业的蓬勃发展。    

 

未来,美信时代借助数字新基建的东风,发力以数据为纽带的低碳电力产业生态,以科技创新助力数字电网和新型电力系统高质量发展,以数字化运维服务为能源资源高效利用赋能。


相关资讯
东芝首发1800V车规级光继电器TLX9165T,破解800V电池系统安全隔离难题

电动汽车(EV)续航里程与充电效率的持续升级,对电池管理系统(BMS)与储能系统(ESS)的高压安全管控提出严苛挑战。随着800V高压平台加速普及,传统隔离器件面临耐压不足的瓶颈。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率先推出车规级高压光继电器TLX9165T,以1800V(最小值)输出耐压、强化绝缘设计与国际标准认证,为高压电池系统构筑安全基石。

台积电Q2业绩强势增长 先进制程与AI需求成核心引擎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于今日(2025年7月17日)正式发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本季度业绩表现极为亮眼,多项核心指标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按新台币计算,第二季度合并营收达到9337.9亿元新台币,不仅较第一季度的8390亿元新台币实现环比增长11.3%,较去年同期的6737亿元新台币更是大幅年增38.6%,充分显示了业务成长的强劲动能。

英特尔完成RealSense业务分拆,获5000万美元融资,聚焦AI视觉新赛道

近日,英特尔正式完成旗下RealSense 3D摄像头业务的分拆工作,并成功获得5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此次交易由英特尔资本和联发科创新基金共同注资完成,标志着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推动的"核心业务聚焦战略"再进一步。作为英特尔瘦身计划的重要环节,分拆非核心资产已成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关键举措。

8MHz与24MHz无源晶振:为何不能通用?深入解析嵌入式时钟系统的频率约束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8MHz和24MHz晶体振荡器是两种与微控制器(MCU)配合工作的常见频率源。然而,这两种频率的无源晶体振荡器在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并不能直接互换使用。这种非通用性是由它们在电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系统对频率精度的严格要求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苹果折叠iPhone敲定三星无折痕方案,供应链格局生变

国际知名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通过最新产业调查确认,为保障2026年下半年量产计划,苹果已确定在折叠屏iPhone上采用三星显示(SDC)的无折痕显示方案。这一决策标志着苹果放弃原计划的自研显示技术路线,转而依托三星成熟的折叠屏专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