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6-1 阅读量:1239 来源: 我爱方案网整理 发布人: Aurora
半导体设备公司面临“幸福的烦恼”。芯片制造厂纷纷扩产,设备公司订单增多。但受全球供应链紧张及疫情影响,零部件交付周期一再延长,导致半导体设备交付难度加大。
“海外零部件厂商会优先保障本地设备厂商,国内设备厂商只能想办法多下订单,争取多拿一些货。”半导体设备产业资深人士李明(化名)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1 订单饱满
“目前公司在手订单较为充足,生产经营正常,预计上半年业绩将保持增长。”北方华创副总裁、董秘王晓宁近日表示。
北方华创是国内综合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产品主要服务于国内主流半导体企业的成熟制程。2021年年底,公司合同负债增至50.46亿元,较期初增长66%。
国内刻蚀机设备龙头中微公司2021年新签订单41.3亿元,同比增长90.5%。公司的CCP刻蚀设备已批量应用于国内外一线客户的集成电路生产线。
今年一季度,万业企业控股子公司凯世通累计新增集成电路设备订单超6.80亿元,包含低能大束流离子注入机、低能大束流超低温离子注入机。离子注入机为集成电路前道四大核心设备之一,研制难度极大,长期被海外设备厂商垄断。
“公司产品需求强劲,二季度和三季度的产能已排满,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的产能也很紧俏。”国内清洗设备龙头盛美上海近期表示。公司合同负债从2021年年初的0.86亿元增至2022年一季度末的4.43亿元。
目前,拓荆科技在手订单饱满,公司合同负债已从2021年年初的1.34亿元增至2022年一季度末的7.80亿元。拓荆科技是国内唯一一家产业化应用的集成电路PECVD、SACVD设备厂商。
全球半导体短缺和芯片制造厂的持续投资,刺激半导体设备行业加快发展。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预计,2022年全球晶圆设备支出将再创新高至1070亿美元,同比增长18%。
“国内晶圆厂和存储厂采购本土设备的趋势明显,国内半导体设备公司业绩增长确定性高。”某头部券商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表示。
2 交付延迟
供应紧张蔓延到零部件端。全球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应用材料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由于零部件供应延迟,应用材料2022财年第二季度的销售额减少了1.5亿美元。
李明说,“海外零部件厂商供应延迟既有疫情因素,也有‘缺芯’带来的连锁反应。开关、控制器等零部件也需要芯片,芯片短缺会影响到零部件的交付。同时,部分零部件厂商不急于扩大产能,因为担心未来产能过剩。即使扩产,也需要一定时间,同时会面临人工短缺等问题。”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半导体设备零部件交付周期普遍延长,短则数月,长则半年以上。盛美上海表示,“海外零部件的采购以及向海外发货都受到疫情影响。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预计后续影响会逐步减小。”
全球低地球轨道(LEO)卫星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北美、亚洲和欧洲需求激增。私营航天企业主导的新太空产业链,将低成本卫星通信与遥感服务变为现实。面对严苛的太空辐射环境与严苛的成本控制要求,传统电源方案捉襟见肘。意法半导体凭借深厚技术积累,推出专为LEO设计的LEOPOL1点负载降压转换器,为卫星供电系统树立全新标杆。
近日,中微公司(中微半导体设备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展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作为中国半导体设备制造的领军企业,公司预计上半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将达到6.8亿元至7.3亿元,同比增长31.61%至41.28%,延续了其长期以来的高速增长态势。这一表现得益于公司在核心业务领域的持续创新和市场拓展,凸显了其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2025年7月17日,RISC-V中国峰会在上海张江盛大开幕。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在致辞中强调,万物互联时代正催生以开源指令集RISC-V为核心、结合开源操作系统的技术架构变革。他指出,中国将把握这一历史性机遇,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RISC-V生态高地。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RISC-V芯片出货量突破数百亿颗,中国市场贡献超半数份额,凸显开放模式的活力与本土市场潜力。
随着全球家电能效标准持续升级,高效功率半导体成为突破设计瓶颈的关键。意法半导体(ST)近期推出的 STGWA30IH160DF2 IGBT ,以其1600V高耐压与卓越热管理特性,为电磁炉、微波炉等大功率家电提供了全新的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中国台湾地区芯片代工龙头企业台积电在最新财报说明会上宣布,将2023年全年营收增长预期上调至30%,符合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测。董事长魏哲家强调,客户订单能见度保持高位,公司正全力满足全球客户激增的AI芯片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