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到300元的STMCU为何无法被国产替代?从业30年资深工程师评价MCU涨价潮

发布时间:2021-12-21 阅读量:798 来源: 与非网 发布人: 胖哥

在芯片大缺货的时代背景下,涌现出了许多财富故事,让人羡慕不已。突然有一天,这个故事似乎找到了笔者头上。

有一个开工厂的朋友找到笔者,对我说:“你人脉广认识人多,能帮我找一颗料吗?”

笔者以为时来运转要发财了,于是帮忙了解一下,这颗料STM32F303VET6已经停产了,不含税售价300元/颗。当然,笔者这种半路出家的去找IC,最终也没有成功达成交易。

1640051394718967.jpg

不过笔者大概对目前的MCU市场行情有了一定的概念,一颗用到扫地机器人上的,消费级/工业级的MCU。如果是用ST的可以卖到300元,但是参数类似,管脚兼容的国产MCU,就只能卖10元上下了。

为何参数性能相差不大的芯片,价格相差如此之大?这么贵的芯片都是谁在买,又是谁在卖,最终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带着这些疑问,笔者找到了在电子业摸爬滚打超过20年,现在自己做方案公司的“骨灰级”工程师兼老板老张(化名),希望他能帮我答疑解惑。

 

 号称全兼容的国产MCU为何无法替代ST?

 

事实上,国产MCU之所以跟国外品牌的MCU有如此大的价差,首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难替代,尽管很多国产MCU都宣传可以实现全兼容。

 

“市场上基本没有真正可以实现全兼容的,听说极海的MCU可以实现全兼容,但我没试过。”老张表示,几乎所有的国产MCU买回来都是无法直接实现替代的,必须要改源代码,或者调软件算法。

 

“以前台湾的义隆和松瀚就是这么成功的,厂商提供一个编好的转换文件,客户拿过来烧录直接就能用。”老张从使用者的角度来分析,客户最需要的是能够方便使用,最好是一点不要改,直接烧录软件就可以跑。对于很多方案或终端客户来说,采购芯片的目的是买回来就可以直接用。类似于改软件调试,或改源代码的工作,很多的客户是做不了的,这种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买ST或其它国际品牌的MCU,因为工作量最小。“深圳人员流动性这么大,前年这个人写的软件,今年可能这个人就不在了。换个人来开发软件时间上可能会很久。”

 

除了软件方面国产难兼容,另一个难替代的问题是少数厂商在硬件方面虚报参数。“一般数字部分问题不大,主要是模拟的部分。”老张表示,国产的MCU很多自己没有模拟设计的能力,要么是采购其它家的模拟器件进行集成,要么是买IP,要么是抄的,有时候标的参数在实际使用中会出现问题。

 

相对来说,ST的MCU基本上标的是多少参数,实际使用中就一定是多少参数,不会有偏差,这让开发者省了很多功夫。“你看一下ST或者Microchip的单片机规格书,再对比一下国产的规格书,就会明白了。”老张表示,ST的规格书会用很多页详细的介绍芯片的各种模拟部分的规格,相对来说国产的单片机信息就很少了,类似于ADC的输入阻抗这些都没有,只能客户自己去实测。“如果你测的是低阻的东西问题不大,如果测高阻的东西,比如做额温枪这种,这个参数就很重要了。”

 

老张也表示,目前国内一些比较大牌的MCU,比如兆易创新,测试下来参数都可以。有虚标情况的主要是一些杂牌的比较低端的8位MCU。总结起来,国产MCU难以实现替代主要有三点:1.软件兼容性没做好;2.模拟部分的性能参数有水分;3.规格书不够详细。

 

其实老张自己也搞不懂ST的生态是怎么建立起来,而且做得这么强大的。据他所说,20年前开始研究单片机的时候,那个时候ATMEL才是单片机之王。ST应该是随着ARM生态的成熟逐渐成长起来的。“当时做8位机的大多数采用51指令兼容,非51阵容的就只有摩托罗拉、Microchip,还有一个日立。”

 

 什么人在买卖国产MCU?

 

“反正我不买紧缺的进口芯片,我一般都想办法避开。”老张表示,之所以不用进口芯片,因为他的公司主要开发消费类产品,而消费领域由于成本考虑不允许使用太贵的芯片。“我必须找到一颗最适合我用的MCU,而不是选择通用的MCU。”

 

要避开紧缺的物料,需要自身有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同时要对市场行情比较了解。比如虽然MCU涨价厉害,但是用到IOT领域的蓝牙SOC涨价并不厉害,这些蓝牙SOC本身就自带通用的MCU。有一些研发能力强的客户就会买回来降级使用。“比如有些人就用中科蓝汛的SOC去做筋膜枪了,杰理的一些做TWS的蓝牙也可以做通用MCU用。”老张表示,蓝牙SOC也涨价了,但是相比其它领域涨价幅度并不高,客户普遍可以承受。

 

除了ST、Microchip这些国外芯片价格疯涨,很多国产MCU也跟着涨价。“很多人不明白这些国产MCU最开始卖多少钱,最早也就两三块钱涨到七八十一颗,好多炒货的就跟着囤货,后来发现有人10多块抛货,他们就只好跳楼了。”老张表示,他作为买家,其实很不理解这些买高价芯片的人。比如一颗MCU炒到200元,买2万颗就是400万元。“我怀疑你做一单产品能不能卖400万元?既然卖芯片这么赚钱,那还做什么产品?这个芯片变成金融产品了。”

 

那么这些高价货从哪来的呢?尽管原厂在管控,但是仍然不断有货源出现,其中一个来源是代理商与大的终端客户。因为这些大的终端客户都是以平价或者仅仅涨一点的价格拿货的,主要看这些客户跟原厂的关系好坏。“很多厂都是进100颗,拿50颗做产品,自己囤50颗。”老张表示,随着芯片的不断看涨,最后这些工厂手里的芯片变成了零成本,拿着就不断升值,卖出去就有钱赚。

 

还有一个来源就是二手的翻新货/散新货。“我的一个朋友用NXP,可能原本卖7~8元的料,他用9元买来二手货,然后13元卖出去。市场上新货炒到了7~80元。”老张表示,很多二手翻新货处理得很好,客户很难看出来。有些甚至比正品新货的价格还贵。

 

让老张想不明白的是,现在出口需求这么低迷,很多工厂已经停产或者只开一半工,这些大厂囤这么多货最后会不会砸手里?他认为最终市场会做出反应,这些高价货最后会跌破原本的价格。“以往都是这样,比如无线充火的时候,大家炒电容,4毛钱的电容炒到2元,最后跌到2毛3在街上卖。”

 

老张认为,现在热钱投资这么多,芯片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另一方面芯片公司的挣钱能力越来越差,投入一个亿可能只能挣100万。“一颗芯片挣1分钱,做成产品可能挣1元钱。”老张表示,这种情况下国产芯片还是扎堆做低端市场打价格战,高端比如车规芯片又做不了。扎堆低端市场又碰到上游晶圆产能紧缺,好多小原厂又拿不到产能。

他认为,国产MCU的泡沫化现状被产能紧缺掩盖了,一旦产能缓解降价,很多客户还是会回头来用国际品牌的MCU。

 

那么产能问题什么时候能缓解?在日前举行的RT-Thread开发者大会上,瑞萨MCU中国区市场部总监沈清认为,2022年产能仍然会紧缺。在缺货的情况下,国产MCU会比国际品牌更缺货。至于车规级的MCU可能缺货时间会更久,国民技术方案开发部执行总监赵永刚就认为,至少要两到三年产能才有可能缓解。

 

 总结:国产MCU还有哪些功课需要补齐?

 

跟市场传闻不同,极海半导体的市场产品经理陈成表示,极海并不是全兼容ST,而是相比其它国产的竞争对手可能要做60%的改动,极海只需要做30%的改动。他同时也承认“在模拟这块,我们和ST还是有一些差距的。”

 

专门为NXP和英飞凌提供第三方服务以及MCU推广的逐飞科技总经理范兵,则对笔者表示。目前的MCU厂商能够获得多大的支持,话语权有多大,完全取决于ARM的支持。所以越来越多的国产厂商开始考虑RISC-V的架构。但是做RISC-V的生态不够完善,能找到的资源很少。逐飞科技一直想帮助国产MCU来做行业规范和标准化,但是在目前国产MCU刚刚开始爆发,野蛮生长的时候,想做规范谈何容易。“我们的工程师需要形成自己的开发习惯”范兵介绍,目前逐飞科技也在积极协助国产MCU厂商丰富自己的文档资料,希望能构建起完善的生态。不过笔者认为,在目前百花齐放的MCU市场,想要构建统一的生态和标准,仍然为时尚早。

 

作为国产MCU的代表企业之一,华大半导体市场经理张建文认为,与国际MCU巨头厂商相比,国产MCU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很多高端芯片的IP是国际巨头自研的,国产MCU如果要做高端的产品,很多买不到IP,只能自研;2.芯片厂商的系统能力,解决方案的能力要提升;3.国产MCU的标准化做得比较差。他表示,欧美的MCU厂商可能有好几十个团队做标准化,但是国产MCU没有这样的团队。“有些该走的路你是跳不过去,总有一天的债是需要还的。”

 

笔者认为,当潮水褪去,才能发现哪些人在裸泳。对于国产MCU来说,大缺货是机遇,也是陷阱。如果国产MCU不趁此缺货的契机苦练内功,补齐生态短板,终有一天客户仍然会回到欧美品牌的怀抱。


相关资讯
全球芯链共融:新质生产力驱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新格局

2025年5月14日,全球半导体分销巨头大联大控股在深圳成功举办以「新质工业·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峰会,汇聚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芯微等16家顶尖原厂及逾500名行业精英。面对全球制造业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浪潮,此次峰会聚焦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电力电子等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融合,通过主论坛、分论坛及技术展区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创新方案。中国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稳步增长(2023年4.6%、2024年5.7%、2025年一季度6.5%),印证了“新质工业时代”的全面开启。大联大中国区总裁沈维中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中国制造业正以技术韧性重构全球供应链,而半导体技术的全链路赋能将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

体积缩小37.7%!看LM-R2S系列如何重塑工业电源格局

根据金升阳官方技术白皮书数据显示,其最新发布的LM-R2S系列机壳开关电源通过8项核心技术创新,实现了工业供电设备在功率密度、环境耐受性及能效表现的三维突破。作为LM-R2系列的迭代产品,该系列解决了传统工业电源在设备小型化与复杂工况适配性之间的矛盾,为智能制造升级提供了高可靠性的供电保障。

存储器市场回暖驱动威刚科技2025年第一季业绩显著增长

2025年第一季度,全球存储器市场迎来关键转折点。DRAM与NAND Flash现货价自2月止跌回升,带动行业库存去化加速,需求端逐步回温。威刚科技董事长陈立白指出,存储器原厂自2024年末起减产调控供给,叠加AI服务器、智能终端等新兴应用需求增长,推动市场价格走出低谷。根据TrendForce数据,尽管此前预测Q1合约价可能下跌,但实际现货市场受备货动能及库存策略影响,价格反弹超预期,成为威刚业绩增长的直接推力。

全大核架构革新旗舰体验 天玑9400e芯片深度解析

MediaTek于5月14日正式推出天玑9400e旗舰移动平台。作为天玑系列的全新力作,该芯片凭借全大核架构设计、第三代4nm制程工艺及多项创新技术,在计算性能、能效管理和AI应用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为智能手机用户提供更卓越的游戏、影像与通信体验。

韩国半导体出口突破116亿美元:存储芯片涨价与HBM需求推高增长

根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5月14日发布的《2025年4月ICT进出口趋势》报告,韩国4月信息通信技术(ICT)出口额达189.2亿美元,同比增长10.8%,创下有记录以来4月份的最高值。同期贸易顺差为76.1亿美元,主要得益于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品的强劲表现。然而,对华、对美两大核心市场的出口增速显著放缓,反映出全球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