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8 阅读量:810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我爱方案网汇编
5G发展势头强劲,5G毫米波(mmWave)频段提供了丰富的频谱,以支持极高的容量、高吞吐量、低时延及数量不断上升的5G毫米波设备,包括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等。
然而,在网络速度、带宽和同步方面,最新5G网络对测试和表征的需求要比上一代网络呈指数级提高。这要求测试新技术和新器件,包括多输入多输出(MIMO)天线阵列,高GHz毫米波频率信号测试和生成。
我们经常会遇到如下两个痛点:
测试混合信号:待测(DUT)包含RF信号、数字信号和模拟信号等需要测试的信号,必须设置多个测试环境,购买全部不同的设备需要一大笔钱,支出相当可观。
MIMO/带宽:不能使用过去测试4G信号使用的频谱分析仪,5G信号带宽更宽,并且需要同时测试不止一条以上的通道。
图1.5G SignalVu软件测量:ACPR、SEM、EVM和功率
波束成型是怎么引入的呢?我们经常听到波束成型器赋能5G毫米波,这并不是炒作。波束管理在毫米波通信中是一种决定性特性,将在5G无线设计的未来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从本质上看,想让5G毫米波对用户发挥效用,波束成型是必备的功能。
图2.5G毫米波波束成型器,用于4x4 MIMO双极化基站(Renesas Electronics)。
波束成型采用多架天线在略微不同的时间广播相同的信号,让我们可以通过更具方向性的连接将无线信号聚焦到指定的接收设备,从而使得通信的速度更快,质量更高,可靠性更强。波束成型器是系统的核心,因为它驱动每个天线阵列,通常加在一起会有512架天线和1,024个天线单元。由于每个无线单元中有这么多贴片天线或天线元,所以优化整体性能、功耗和每个无线单元的成本非常重要。
图3.波束成型器MIMO OTA测试设置(左),包括RF功率测量(右上)和相位匹配(右下)。
由于这么大的单元数目,所以波束成型器设计的每个方面都至关重要。功耗会乘512,任何不理想或单元间不匹配也会放大。您需要单元间良好的RMS相位误差,操控波束时在相位和增益间需要良好正交,否则边带电平会提高,进而危及整体系统性能。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波束成型器成为5G毫米波无线设计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在测试波束成型的所有方面时,要求的工时数量和设备时间数量都面临着挑战。有许多设备,有许多参数和单元组合,您必需小心各种单元之间的耦合。从干扰到阻塞和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必须从整个天线区域的方面进行测量,因此传导测量变得异常重要,空中(OTA)测量也就变得至关重要。
然后呢?我们需要更多更宽的带宽。我们已经推进5G至极高的频率和很高的瞬时带宽的边界,下一步6G是优化现有资源,让科技更环保,更好地利用有限的频谱。
您可以了解泰克5G测试和校准解决方案是怎样为无线技术优化的,也可以观看我们的幻灯片演示5G空中测量。
关于泰克科技
泰克公司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州毕佛顿市,致力提供创新、精确、操作简便的测试、测量和监测解决方案,解决各种问题,释放洞察力,推动创新能力。70多年来,泰克一直走在数字时代前沿。
当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消失的人口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时(超110万人死亡,2000-5000万人受伤),科技正在成为人类对抗道路死神的最强盾牌。在这场生死时速的较量中,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如同数字化的守护天使,通过车规级传感器与AI算法的精密协作,正悄然改写交通安全的历史剧本。而这一切革命性变革的核心密码,就藏在那些比人类视觉敏锐百倍的"电子之眼"中。
在高精度雷达和导航应用领域中,时钟稳定性和精准定位是两大关键因素。由于雷达系统需要精确测量目标的距离、速度和方位,而导航系统则要求高精度地确定位置和规划路径,因此这些应用都对时钟信号的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当指尖划过屏幕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语言,触控技术正在书写人机交互的新篇章。Canalys最新数据显示,全球PC市场在2024年实现3.9%的企稳增长后,2025年将迎来AI PC换机潮与Windows 10停服的双重催化,预计触控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在这场交互革命中,触控板已从外围配件进化为生产力核心组件——更精准的轨迹捕捉、更具实感的力度反馈、更智慧的生物识别,正在重新定义"指尖生产力"的边界。兆易创新凭借在电容触控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淀,以GSM3765/3766芯片组为支点,撬动这场触觉体验的全面升级。
在工业4.0向工业5.0跨越的进程中,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正从“效率工具”蜕变为“智慧伙伴”。随着制造业对“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的追求升级,AMR的设计核心已从单纯的自动化转向安全性与人机协作的深度融合。然而,高速移动的机械臂、复杂环境中的动态障碍物,以及突发外力冲击,仍对工人安全和设备稳定性构成挑战。如何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让AMR像人类一样“感知风险、快速决策”?安森美(onsemi)通过传感、运动控制与智能照明的系统性创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前瞻性答案。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传感器如同数字世界的“末梢神经”,悄然推动着智能生活的每一次革新。作为MEMS气压传感器领域的革新力量,兆易创新正以颠覆性技术突破行业边界——从实现水下100米精准测量的防水型GDY1122,到功耗低至微安级的节能标杆GDY1121,其产品矩阵以“高精度、高集成、高灵敏度”的硬核实力,攻克复杂环境下的感知难题。在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的聚光灯下,这家中国芯片企业不仅展示了10ATM防水等级的尖端方案,更通过“3高1低1优”战略,将MEMS传感器推向智能穿戴、工业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核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