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11-1 阅读量:850 来源: 思锐智能 发布人: Cole
随着苹果公司正式推出140W氮化镓(GaN)快充,以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快充市场迎来了又一标杆性产品的重要拐点。近两年来,全球GaN充电器的出货量已经突破了数千万只。然而,这仅仅只是开端。
Yole Développement的最新调研报告显示,预计2026年全球GaN功率器件的市场规模达到11亿美元;在2020-2026年期间,该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0%,其中消费类市场是主要驱动力。为了适应GaN功率器件的大规模量产需求,除了衬底外延等相关制造设备之外,针对功率器件关键工序的沉积镀膜设备也迎来了更庞大的市场需求以及量产化的全新挑战。
图1:Yole Développement针对GaN功率器件的市场预测
把握氮化镓市场拐点,SRII量产型ALD设备拓展中国第三代半导体龙头客户
对于GaN功率器件的制造商而言,扩充产能是当前的重中之重。对此,思锐智能推出了业界领先的量产型ALD沉积设备——Beneq Transform系列,凭借成熟、稳定的多片沉积工艺,能够为高端应用的行业客户提供卓越的沉积镀膜生产效率,以及传统工艺无法企及的镀膜均匀性、纳米级膜厚精准控制等优势,进而助力产能扩充的需求。
事实上,思锐智能近期成功交付了一套最新的Beneq Transform Lite设备,帮助中国市场的第三代半导体龙头客户加速其GaN产线的扩充。“客户的产线正处于中试到相当规模量产的切入点,”思锐智能团队说,“我们拥有非常丰富的沉积工艺经验,在与客户进行技术对接之后,Transform Lite设备的技术先进性与量产化优势迅速获得了客户的认可,这很激动人心!接下来,我们将帮助客户完成沉积工艺延伸产线的搭建以及相关的量产调试。“
图2:Beneq Transform Lite设备进场照片
以ALD工艺打破应用边界,Transform独创技术加速超摩尔应用产能提升
尽管ALD镀膜工艺对于GaN功率器件的性能提升有着显著的增益,但其实ALD技术在GaN射频器件、光器件以及MEMS等超摩尔应用领域中同样能够“大展拳脚”。ALD本身属于通用型技术,其低温沉积特性、保形性以及均匀性十分优异,相较传统的镀膜工艺如CVD、PVD等具备独特的优势。
思锐智能旗下Beneq品牌推出的Transform系列设备,在掌握ALD技术的基础优势之外,运用灵活的工程思维,率先加入了预加热技术。由于增加了预加热模块,ALD设备的常规升温时间显著缩短。并且热法工艺与等离子工艺可在同一个腔体中实现,反应腔可容纳的晶圆数量也提升至25片。这样整体计算下来,产能的增长超过了50%。这对于量产阶段的客户具有非常大的优势。自此,业界对于ALD沉积速率偏慢的刻板印象已经被打破!
图3:通过加入预加热模块,可有效减少升温时间
目前,Transform系列设备最高可支持8”晶圆的沉积镀膜需求,并向下兼容3”、4”以及6”等不同晶圆尺寸的产品。预计明年,思锐智能将会进一步丰富产品线,不断拓展应用领域,为客户提供创新、灵活、多样化的一站式ALD解决方案。
在全球高端存储芯片产业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HBM4技术研发已成为DRAM三巨头战略博弈的核心战场。三星电子近期公布的产能扩张计划显示,该公司正通过大规模技术投资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力图在下一代高带宽存储器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随着工业4.0和智能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精度运算放大器(运放)作为信号链的核心器件,其性能直接影响精密测量系统的可靠性。2025年,润石科技推出的RS8531/2系列超低噪声、零漂移运放,以0.15μVpp的1/f噪声和1.2μV失调电压的突破性参数,展现了国产半导体企业在高端模拟芯片领域的技术实力。该产品不仅对标国际大厂同类器件,更在多个关键技术指标上实现超越,成为精密仪器、医疗设备等领域的优选方案。
全球消费电子产业迎来重大技术革新,苹果公司近日被曝出正在加速推进其首款人工智能穿戴设备的研发进程。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称,苹果工程师团队正致力于在2026年底推出代号N401的智能眼镜产品,该设备将集成摄像头阵列、定向麦克风及骨传导扬声器系统,通过深度融合环境感知与AI运算能力重新定义人机交互方式。
2024年5月23日,豪威集团(OmniVision)宣布推出车规级智能高边开关芯片ONXQ000系列,计划于2025年6月投入量产。该产品针对车载摄像头、超声波雷达等传感器在智能驾驶与数字座舱中的供电痛点,通过四通道集成设计、ASIL-B功能安全认证及创新负压保护技术,为域控制器供电方案提供更高安全性与灵活性。
据韩国半导体行业媒体5月22日报道,三星电子半导体部门(DS Division)正面临战略性抉择。继三星生物制剂拆分CDMO业务后,市场对三星晶圆代工业务独立运营的预期显著升温。当前决策的核心矛盾源于客户企业对"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模式的信任危机,以及该部门持续亏损的经营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