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大咖测试笔记系列】之六:曲线追踪仪与I-V曲线追踪仪软件

发布时间:2021-09-14 阅读量:869 来源: 泰克科技 发布人: Cole

作者:泰克科技技术大咖JosephGorley


图片1.png


两台仪器放在一起,就是时代的见证。追溯历史,泰克在1955年推出业内第一台曲线追踪仪,显示真空管的特征曲线。此后,泰克发布了更加复杂、更加完善的曲线追踪仪,用来测试晶体管、二极管和其他固态器件。


曲线追踪仪是一种基础电子测试设备,通过分析半导体器件(如二极管、晶体管、晶闸管等)的特点,用来执行I-V曲线追踪。它们通常用于器件可靠性应用中,如故障分析和参数表征。


图片2.png


泰克Type576曲线追踪仪于1969年问世,获得业界广泛认可。vintageTEK泰克古董博物馆使用它在修复室里作维修。


对经典曲线追踪仪的需求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些早期型号在故障分析和教育应用中仍有很大需求。这些早期型号之所以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现代曲线追踪仪不能复现简单的交互模型,包括“旋转一个旋钮”就能在屏幕上显示曲线这样简单的用户体验。由于这些老式泰克曲线追踪仪已经不再生产,所以持续保留下来的需求导致了强劲的二手传统曲线追踪仪市场,翻新的370Bs在网上拍出20,000美元以上的高价。


对于喜欢继续使用传统曲线追踪仪的实验室,对精致古董仪器的依赖必然也给其带来了一些障碍。考虑到可用旧仪器的成本,实验室通常会在让所有故障分析工程师共享一台设备。老仪器想运行,需要采购和存储旧的替换组件,而这将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中占用相当大的空间。另外它们捕获和分享数据也不容易。


现代I-V曲线追踪仪配置


正是意识到市场对更接近经典泰克曲线追踪仪的仪器需求,泰克和吉时利推出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即Keithley PCT(参数曲线追踪仪配置),也就是I-V曲线追踪仪配置,包括表征工程师开发完整测试系统所需的一切功能。由于这些配置都是模块化的,因此它们可以随着时间升级,各个“积木式”仪器如源测量单元,可以在需要时单独用于其他应用。尽管这些配置是最接近经典曲线追踪仪的硬件等效产品,但它们的投资也相当大。根据实验室的需求,现在出现了一种更简单的解决方案。


I-V曲线追踪仪软件


吉时利最近推出I-V曲线追踪仪软件,允许故障分析工程师使用Keithley Source Meter源测量单元(SMU)运行原来经典曲线追踪仪为两端子器件完成的测试。由于SMU能够在测量电压和电流的同时提供电压或电流,因此它的硬件质量与曲线追踪仪相同。


这种新推出的I-V曲线追踪仪软件采用2400系列图形SMUs直观的触摸屏界面,为低功率两端子器件重建曲线追踪仪熟悉的用户体验。I-V曲线追踪仪软件利用其支持的SMU的全部功能,包括2461的双高速数字化器,执行曲线示图功能,支持AC极性和脉冲式DC以及标准DC极性。例如,这与576对映,其拥有+DC、-DC和AC极性,输出可以是+电压、-电压或同时+和-电压。


图片3.png


吉时利I-V追踪仪软件采用2400系列图形SMU的触摸屏界面,为低功率两端子器件重建曲线追踪仪熟悉的用户体验。


经济的I-V曲线示图方式


实验室现在不用再汇聚资源共享过时的设备,而是可以为各个工程师配备自己的I-V曲线追踪仪。吉时利SMUs便于携带,可以简便地放到测试台上,其与370B的尺寸对比在开篇图片中即可一目了然,装有Keithley I-V Tracer软件的SMU的尺寸只是经典曲线追踪仪的几分之一。此外,用户仍可以拥有吉时利SMU的所有源、接收和测量功能,只需点击(或轻触)几下,就能实现曲线追踪仪功能。用户还可以简便地导出曲线或截屏,无需再到网上淘换备件。


吉时利I-V追踪仪软件与SMU相结合,提供了一种经济的方式,既可以实现经典曲线追踪仪的易用性,又没有维护古董仪器带来的负担。


I-V曲线追踪仪软件的应用


在对半导体器件进行故障分析方面,I-V曲线追踪仪非常流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它们提供了精密控制和直接结果。如果为器件提供的功率过多,可能会破坏直指故障根源的灵敏证据。I-V曲线追踪仪直接控制输出电平,仿真这一功能,允许故障分析(FA)工程师慢慢爬升到异常的I-V曲线,然后无缝深入其行为,源输出上支持最低500nV(或500fA)分辨率。


除故障分析外,曲线追踪仪一直被视为工程教学的必备设备,因为它们非常简单,学生可以把所学的知识直接应用到电气设备中。I-V曲线追踪仪软件及SMU提供了同样的优势,学生可以获得实时直接控制功能,可以实验和巩固各种电子器件知识。


图片4.png


如果想为应用找到适当的解决方案,请体验我们的I-V曲线追踪仪配置或进一步了解吉时利I-V曲线追踪仪软件和图形SMUs。


相关资讯
150dB动态范围+光子级感知:解码ADAS的"视觉超能力"

当全球每年因交通事故消失的人口相当于一座中型城市时(超110万人死亡,2000-5000万人受伤),科技正在成为人类对抗道路死神的最强盾牌。在这场生死时速的较量中,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如同数字化的守护天使,通过车规级传感器与AI算法的精密协作,正悄然改写交通安全的历史剧本。而这一切革命性变革的核心密码,就藏在那些比人类视觉敏锐百倍的"电子之眼"中。

日系晶振平替方案!YXC国产温补晶振交期缩短50%

在高精度雷达和导航应用领域中,时钟稳定性和精准定位是两大关键因素。由于雷达系统需要精确测量目标的距离、速度和方位,而导航系统则要求高精度地确定位置和规划路径,因此这些应用都对时钟信号的精度提出了极高要求。

芯控未来:破局AI时代的触觉交互密码

当指尖划过屏幕成为数字时代的基础语言,触控技术正在书写人机交互的新篇章。Canalys最新数据显示,全球PC市场在2024年实现3.9%的企稳增长后,2025年将迎来AI PC换机潮与Windows 10停服的双重催化,预计触控设备市场规模将突破百亿美元。在这场交互革命中,触控板已从外围配件进化为生产力核心组件——更精准的轨迹捕捉、更具实感的力度反馈、更智慧的生物识别,正在重新定义"指尖生产力"的边界。兆易创新凭借在电容触控领域十余年的技术积淀,以GSM3765/3766芯片组为支点,撬动这场触觉体验的全面升级。

工业5.0时代,AMR如何实现人机共舞?解析安森美的安全设计密码

在工业4.0向工业5.0跨越的进程中,自主移动机器人(AMR)正从“效率工具”蜕变为“智慧伙伴”。随着制造业对“以人为本”和“可持续性”的追求升级,AMR的设计核心已从单纯的自动化转向安全性与人机协作的深度融合。然而,高速移动的机械臂、复杂环境中的动态障碍物,以及突发外力冲击,仍对工人安全和设备稳定性构成挑战。如何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让AMR像人类一样“感知风险、快速决策”?安森美(onsemi)通过传感、运动控制与智能照明的系统性创新,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前瞻性答案。

气压感知破局者:兆易创新以“3高1低1优”战略重塑MEMS传感器生态

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传感器如同数字世界的“末梢神经”,悄然推动着智能生活的每一次革新。作为MEMS气压传感器领域的革新力量,兆易创新正以颠覆性技术突破行业边界——从实现水下100米精准测量的防水型GDY1122,到功耗低至微安级的节能标杆GDY1121,其产品矩阵以“高精度、高集成、高灵敏度”的硬核实力,攻克复杂环境下的感知难题。在慕尼黑上海电子展的聚光灯下,这家中国芯片企业不仅展示了10ATM防水等级的尖端方案,更通过“3高1低1优”战略,将MEMS传感器推向智能穿戴、工业监测、应急救援等领域的核心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