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11-13 阅读量:1283 来源: BOO聊通信 发布人: Viva
“我们注意到高通正在向美国申请向华为供货的许可证,如果美国政府允许,华为很愿意使用高通芯片制造手机。”
或许对于有些民众来说,内心很难接受国货之光华为手机采用高通骁龙芯片,毕竟华为手机之所以让一部分国人骄傲的核心原因就是采用了自研的海思芯片。
但在这个节骨眼,对于现在的华为来说:
“华为现在遭遇很大的困难。持续的打压,给我们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求生存是我们的主线。”郭平说到。
华为为什么要用美国公司高通的芯片?
在5G时代,具备5G手机芯片设计能力的公司屈指可数,分别是高通(美国)、海思(中国大陆)、三星(韩国)、联发科(中国台湾)、紫光展锐(中国大陆)。这里面,只有三星一家同时具备芯片设计与芯片制造能力,剩余全部仅为单纯的芯片设计厂商,需要靠台积电这样的芯片代工厂将设计好的芯片生产出来。
除了芯片设计中必须使用美国的EDA设计软件(目前世界三大EDA公司Synopsys、cadence 和 mentor Graphics占据了整个市场80%的份额。三家公司无一例外为美国公司或美国成立公司)外,在芯片生产中也涉及大量美国产设备。美国的应用材料与美国的泛林半导体等都在半导体设备中有很大的市场份额。
按照美国商务部关于华为的禁令, 任何国家任何公司只要含有美国技术都需要对华为断供,除非美国商务部批准,因此,无论是仅具备设计能力的高通联发科紫光展锐,还是同时具备芯片制造能力的三星,由于不具备“不包含美国技术”的芯片设计制造能力,都不得不在获得美商务部批准前停止对华为供货。
当然,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任何手机芯片企业都不会不想在华为无法自产麒麟芯的困难时期“雪中送炭”的同时大赚一笔的。
2019年,华为共卖出智能手机超过2.4亿台。而在目前的手机芯片市场,根据最新数据,高通与联发科的份额咬的很死。2020年第三季度,高通手机芯片出货量为1.3亿片,而联发科相比高通相差无几。
也就是说,华为2019年就算在全球销售受阻的情况下,卖出的手机数量也基本等同于高通或者联发科半年的芯片销量。因此,对于手机芯片市场来说,谁能拿下华为的订单,谁就可以一举奠定行业老大的位置,而且后者很难超越。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通与联发科必然都会向美国商务部申请供货华为。但按照目前的节奏,自从9月15日华为“禁令”正式生效以来,目前仅有两家公司获得美国商务部的批准恢复对华为供货:
一家是美国的英特尔,一家是美国的AMD。相当于华为的PC或者服务器产品在使用美国芯片的前提下可以继续生产。
所以,美国方面并没有真正想置华为于死地,而是在其把控的核心技术链条上,给华为在下游留一个位置。
这样看来,虽然对于华为来说无论选择联发科还是三星(紫光展锐目前只做低端机芯片),都比直接断供自己的美国的高通公司强上百倍,但事实是,如果美国商务部批准一家企业为华为提供手机芯片的话,高通大概率会成为唯一的候选者。
而且,华为应该已经预见到自己在手机芯片可能要与高通合作。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都5G时代了,华为为啥还要给高通交专利费?我曾经写到过,在今年7月29日高通与华为签署了一项长期专利授权协议,授权华为可以使用高通的专利技术,达成协议的“代价”是华为每季度向高通缴纳1.5亿美元。
达成协议后,华为和高通之间存在已久的专利纠纷算是告一段落,两家公司和平相处后在芯片问题上也会好谈很多。
而对于华为来说,一方面高通芯片的性能绝对没问题,毕竟目前绝大多数国产5G手机都在使用高通的骁龙系列芯片。
另一方面,根据华为2019年财报,其消费者业务已经占据其全年营收的54.4%,而消费者业务中的大头就是手机业务,如果过去说华为是一家通信设备公司,现在的华为更像是一家手机公司。因此,让华为因为芯片问题放弃手机业务,无异于让其在自己成熟的5G全产业链产品线上割掉最重要的一环,将自己国内手机市场40%的份额拱手让人。
而且,目前华为的产品战略名为“1+8+N”,其中的“1”就是智能手机,可以说在华为的消费者业务战略中,1,也就是手机,是整个支点。
而如果可以使用高通的芯片,华为起码可以保住最具战略意义且最赚钱的手机业务、保住手机业务线条的大量就业岗位、保住华为手机的品牌、保住华为的HMS生态,同时用手机业务赚到的钱,再持续投入到基础科研之中。
因此,华为采购高通的芯片,是当前时代背景下别无选择的“双赢”之举,既让高通赚到了大把的money,又让华为有了卧薪尝胆厚积薄发的资本。
毕竟留得青山在,才能不怕没柴烧。
2025年第一季度,华虹半导体(港股代码:01347)实现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环比微增0.3%,符合市场预期。这一增长得益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的复苏,以及公司产能利用率的持续满载(102.7%)。然而,盈利能力显著下滑,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仅为380万美元,同比锐减88.05%,环比虽扭亏为盈,但仍处于低位。毛利率为9.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反映出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2025年5月8日,瑞芯微电子正式宣布新一代AI视觉芯片RV1126B通过量产测试并开启批量供货。作为瑞芯微在边缘计算领域的重要布局,RV1126B凭借3T算力、定制化AI-ISP架构及硬件级安全体系,重新定义了AI视觉芯片的性能边界,推动智能终端从“感知”向“认知”跃迁。
2025财年第四季度,Arm营收同比增长34%至12.4亿美元,首次突破单季10亿美元大关,超出分析师预期。调整后净利润达5.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主要得益于Armv9架构芯片在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的渗透率提升,以及计算子系统(CSS)的强劲需求。全年营收首次突破40亿美元,其中专利费收入21.68亿美元,授权收入18.39亿美元,均刷新历史纪录。
2024年10月,英特尔正式发布Arrow Lake架构的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标志着其在桌面计算领域迈入模块化设计的新阶段。作为首款全面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桌面处理器,Arrow Lake不仅通过多工艺融合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优化,更以创新的混合核心布局和缓存架构重新定义了处理器的设计范式。本文将深入解析Arrow Lake的技术突破、性能表现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2025年5月8日,思特威(股票代码:688213)正式发布专为AI眼镜设计的1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SC1200IOT。该产品基于SmartClarity®-3技术平台,集成SFCPixel®专利技术,以小型化封装、低功耗设计及卓越暗光性能,推动AI眼镜在轻量化与影像能力上的双重突破。公司发言人表示:"AI眼镜的快速迭代正倒逼传感器技术升级,需在尺寸、功耗与画质间实现平衡,这正是SC1200IOT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