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orvo®新型电源应用控制器(PAC™)具有突破性的集成水平和性能

发布时间:2019-11-6 阅读量:1026 来源: 发布人: CiCi

11月5日 —— 移动应用、基础设施与国防应用中核心技术与RF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Qorvo®, Inc.(纳斯达克代码:QRVO)今日宣布,推出市场上性能最强大的新型电源应用控制器(PAC)系列PAC5xxx。该系列的单芯片SOC控制器可实现高效率、高性能和较长的电池寿命,适用于无刷直流(BLDC)电机供电工具。


image.png


Qorvo可编程电源管理业务部门总经理Larry Blackledge表示:“Qorvo 率先推出在一块芯片上集成高性能FLASH MCU的集成式可控制、可编程的智能栅极驱动器解决方案。通过PAC5527,OEM能够设计高度可靠的高性能工具,且占用空间极小。”


Qorvo的新型PAC5527电源应用控制器®(PAC)在单芯片SOC中集成了多个模块,其中包括基于FLASH的高性能150MHz Arm® Cortex-M4F®,内置128kB FLASH;电源管理模块;可编程电流高端和低端栅极驱动器;信号调理模块。相比竞争对手解决方案,此组合可显著节省PCB空间并将BOM缩减达30%。


通过其高性能MCU,设计人员能够增添其他增值功能,如安全标准、诊断和自检功能,从而增强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消费者也将从更轻、更紧凑、更可靠且具有较长电池寿命的电子设备中受益。


BLDC电机具有免维护、使用寿命长、功率效率高和低噪运行的特点,因而得到广泛应用。除了电动和园艺工具之外,下一代系统将从有刷直流电机转向无刷直流电机,其中包括白色家电、HVAC系统、汽车、航空航天、国防和医疗设备。

 

PAC5527现在开始供货,规格如下:


MCU

·        150MHz   Arm® Cortex®-M4F

·           128   kB闪存,32 kB SRAM,带ECC

·           12   b 2.5 MSPS SAR ADC,带触发和序列引擎

I/O

·           16   3.3 V I/O

·           10   5 V开漏I/O

电源管理

·           48V降压DC/DC控制器,带外部NCH FET

·           5V/200   mA 系统电源

·           用于MCU核、IO、模拟的LDO

·           低功耗休眠模式(8µA

栅极驱动器

·           3个高端48V栅极驱动器,60mA/1A电流

·           3个低端20V/1A栅极驱动器

物理特性

·           6X6mm48引脚QFN

·           TA   = -40°C125°C

 

Qorvo的可编程电源管理业务部门面向主要增长市场提供电源管理和智能电机驱动的专业技术产品。其模拟和混合信号SoC组合提供可扩展的核心平台,适用于工业、商业和消费电子应用的充电、驱动和嵌入式数字控制系统。Qorvo 提供电源应用控制器®(PAC™)DC-DC电源管理产品,能够极大地改善系统可靠性,同时缩减解决方案尺寸、降低成本和缩短系统开发时间。


相关资讯
高速USB接口PCB设计指南:从2.0到3.0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USB接口已成为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的标准配置。一个优秀的USB接口PCB设计不仅能确保信号完整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口的理论传输速度

国产半导体重大突破!攻克28nm以下e-Flash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8月2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里程碑式进展——领开半导体成功研发并量产28nm以下嵌入式闪存(e-Flash)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存储芯片的技术空白,更为国产MCU、汽车电子及AIoT设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特朗普政府芯片入股计划引争议,全球半导体格局或生变!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入股包括英特尔在内的三大芯片巨头,以加强对半导体产业的控制。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外界担忧此举可能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并对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

高频晶振的接地策略:数字地还是模拟地

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混合信号PCB的接地策略直接影响电路性能与信号完整性。晶振作为时序控制的核心元件,其接地方式需严格遵循噪声抑制与电流回流路径优化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