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10-29 阅读量:794 来源: 智东西 发布人: Jane
10月29日消息,北京时间凌晨,苹果通过官网正式推出主动降噪TWS(真无线)耳机——AirPods Pro,售价1999元人民币。10月30日起在零售店内发售。
AirPods Pro采用了入耳式设计,在保证均衡音质的前提下,拥有主动降噪功能和通透模式。并可与iPhone、iPad、Mac、Apple Watch、Apple TV 和 iPod touch等苹果设备配对。
一、“一眼万年”的外形设计
AirPods Pro的外观,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精致、小巧,圆润的流线型外观天然让人产生“舒适感”,忍不住让人想上手“摸一摸”。
与AirPods相比,耳机头部略微增大,尾部缩短,并采用了入耳式设计,这一设计可以说是“宽耳道”用户的福音,使其适用于所有耳型。对于入耳式的佩戴舒适性问题,AirPods Pro采用了不同规格的弹性耳塞和通风设计。
二、降噪!就等你了
如果说对于AirPods,让你只能挑选一个不足,那一定非降噪莫属。
本次AirPods Pro增加的主动降噪功能,利用两个麦克风加先进算法,根据个人的耳形及耳机的佩戴贴合度持续进行调节实现最佳的主动降噪效果。弥补了之前的“唯一遗憾”,可以被称为耳机界的“真旗舰水桶机”了。
三、中低频动态调整,高频细节丰富
AirPods系列的音质一直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相对高端音乐耳机还稍显逊色。此次AirPods Pro增加了自适应均衡功能,可以根据用户个人的耳形来自动调节音乐的低频和中频部分,让声音更加细腻可控。同时通过高动态范围放大器来延长电池续航,驱动定制的高振幅、低失真度扬声器驱动单元,优化音质并消除背景噪音。
AirPods Pro的驱动器单元可实现浑厚一致、低至 20Hz 的低音,并在中频和高频的表现上带来丰富细节。
四、令人惊喜的“通透模式”
对于降噪耳机常见的“通勤模式”,苹果将其称之为“通透模式”,也就是增加环境音。但常见的TWS耳机的通勤模式通常会让音乐声音大幅降低,甚至“听不清”,因此会变得十分“鸡肋”。
此次AirPods Pro的通透模式配合平衡压力的通气系统和软件,保留适度的降噪调节,确保用户语音自然,同时保证音频质量。
五、耳机上的“3DTouch”你见过吗
AirPods Pro 耳机柄此次设有创新的力度感应器。通过该力度感应器,可以实现例如降噪模式切换,接听或挂断电话等操作。
这一设计,可以说是TWS耳机界的一股清流,一改常见的“单点”、“双击”或“长按”控制模式,同时那些因为苹果手机取消3DTouch功能的用户也可以借此“缅怀”一下了。
六、依旧强劲的“心脏”
AirPods Pro延续了AirPods优秀的“低延迟”、“长续航”的特点,这一特性的维持还要归于老功臣“H1”芯片。视频、游戏等日常应用的“0延迟”体验和24小时的超长的续航仍然令许多TWS耳机望尘莫及。
在充电方面,除了有线充电,仍然提供了支持Qi 认证充电板的无线快充。许多市面上的三方无线充电平台均可为其充电。
结语:弥补短板,打造旗舰“真香”TWS
苹果在产品设计上,应该说是有“执念”的,每一款产品的推出几乎都会在行业内激起波澜,并位于翘楚之列。
AirPods系列的推出点燃了TWS耳机的全球市场,而此次的AirPods Pro增加了果粉们期待已久的降噪功能并保持了AirPods的优秀血统,弥补了唯一短板。可以说,2019年年末的旗舰“真香”TWS耳机,非它莫属。
英伟达否认H100和H200售罄传闻
红外传感器是一种利用红外线进行检测的电子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自动化,安防监控,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等领域
随着全球制造业迈向集成化与数字化,独立机器人单元正逐渐融入更广泛的自动化系统。DigiKey 本季发布的《机器人技术探秘》的第 5 季《未来工厂》视频系列,联合行业领先企业 Eaton 和 SICK,系统解析了从电气控制、传感技术到数据互联等多个层面的前沿解决方案。新一季邀请了多名专家,一起探讨支撑现代机器人制造与自动化的基础设施与创新技术。
SEMI-e深圳国际半导体展暨2025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展将于2025年9月10日至12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隆重开幕。本届展会由CIOE中国光博会与集成电路创新联盟联合主办,中新材会展与爱集微共同承办,以“IC设计与应用”、“IC制造与供应链”及“化合物半导体”为核心主题,系统覆盖集成电路全产业链环节。
在AIoT技术加速赋能全球数字化转型、中国持续引领物联网产业创新的大背景下,IOTE 2025第24届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站于8月2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宝安新馆)圆满落幕。本届展会以“生态智能·物联全球”为主题,联合AGIC人工智能展与ISVE智慧商显展,汇聚1001家产业链企业,覆盖8万平方米展区,三日内吸引观众超11万人次,其中海外专业买家达5723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与行业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