姗姗来迟的腾讯版"花呗"能否分食支付宝"蛋糕"?

发布时间:2019-09-18 阅读量:1451 来源: 证券日报 发布人: CiCi

近日,腾讯正在孵化信用支付产品的消息不胫而走。有媒体报道,该产品预计在今年四季度上线,由微信支付团队运营。

腾讯方面并未对该消息予以否认,有关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未收到相关产品消息。”


或由微信支付团队运营

与“微粒贷”形成互补?

该消息称,将来用户在使用微信支付时,或许可以使用“分付”先付款,再在账期内延长时间付款或者将账单进行分期付款。预计在今年四季度上线,由微信支付团队运营,目前处在与部分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洽谈合作的阶段。未来或将通过开放白名单形式和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助贷、联合贷的模式来运营。

有知情人士对《证券日报》记者称,“该项目尚不确定由哪一个团队做,但应该是微信支付(团队)。”

而微信支付团队曾让支付宝吃了不小的“闷亏”。早在2014年之前,移动支付C端市场份额一直是支付宝一家独大。而现在的C端支付市场则早已是双寡头局面,支付宝与腾讯财付通合计份额超过90%。

腾讯之所以能够强势“蚕食”支付宝的市场份额,要归功于2014年春节腾讯推出的微信红包功能。

资料显示,目前腾讯的金融科技业务主要有理财、支付、证券和创新金融四大板块。根据腾讯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第二季度收入228.88亿元,同比增长37%,是四个主营业务板块里同比增速较快的。且微信已经拥有超10亿人的庞大用户规模。

“从腾讯金融板块布局考量来看,确实需要推出一款产品来刺激腾讯金融业务增长。”西南财经大学普惠金融与智能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文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推出信用支付产品,可以增加用户粘性,进而实现流量变现就显得十分必要。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腾讯旗下微众银行已经有类似产品“微粒贷”,其官网显示在微信及手机QQ端均有借款入口,如果此次微信推出信用支付产品,是否将对微众银行相关业务产生冲击?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嘉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冲击和竞争会有,但是不会太大,虽然都是消费信贷产品,但客群,使用场景大不相同。”

针对此事,微众银行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不予回应。”

陈文认为,若腾迅推出分付的话,或将与微众银行的微粒贷产生合作关系,例如百信银行与度小满金融,未来微众银行中的资金可能更多由分付放出去,而微众银行也可以由此做大。

“花呗”蛋糕将被分食

能否再次“偷袭”成功待解

虽然微信已拥有亿级的流量用户,但相较于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的花呗及京东数科旗下的京东白条,腾讯分付的入局显得有些姗姗来迟。

纵观各家互联网金融巨头,通过信用支付产品进入信贷消费金融领域“战役”早已打响。2014年2月份,京东上线“白条”;2015年4月份,“蚂蚁花呗”正式上线;之后苏宁金融上线了“任性付”;美团上线了类似花呗的产品“买单”;百度旗下的百信银行也开始试水虚拟信用卡,上线了“pay伴”。

据蚂蚁金服方面提供给《证券日报》记者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花呗的经营主体蚂蚁小微小贷公司总资产为217.36亿元,资产负债率为46.85%。2018年全年,花呗实现营业收入23.09亿元,净利润3.67亿元。目前花呗线下支付场景,除了天猫、淘宝、饿了么等线上消费,还包括家居、家电、家具、教育、生活服务等消费场景。

根据京东数科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京东白条已经覆盖了旅游、租房、教育、婚庆、汽车、装修、汽车等消费场景。

京东白条“掌舵人”许凌曾表示,“观察使用过京东服务的用户消费前后5个月的表现,用户在使用白条后和使用前对比,月均消费订单比例提升了52%,月均消费金额增长97%。”

而苏宁的任性付目前在苏宁线上、线下场景商品消费均可以分期。

显然,如今的信贷消费金融市场早已是混战局面。但即便如此,基于腾讯财付通庞大的支付端口,“分付”的推出其想象空间仍是巨大的。

陈嘉宁表示,“分付的优势是微信的海量的客群资源,以及微信支付的消费场景。”他同时强调称,“花呗的蛋糕确实可能被分食,也迫使其向细分市场发展,去努力为特定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无论如何,市场竞争对于消费者来说是有益的。”


(原标题:腾讯版“花呗”萌动 将分食支付宝“蛋糕”)

相关资讯
从32%到14%!西门子并购Excellicon破解芯片流片困局

在全球半导体设计复杂度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时序收敛已成为芯片流片成功的关键挑战。西门子数字工业软件公司于2025年5月宣布与美国EDA初创企业Excellicon达成收购协议,旨在通过整合后者在时序约束开发、验证及管理领域的领先技术,强化其集成电路设计工具链的完整性与竞争力。此次并购标志着西门子EDA向全流程解决方案的进一步延伸,其产品组合将覆盖从约束文件编写到物理实现的完整闭环。

英飞凌、纳微半导体入局,英伟达HVDC联盟剑指下一代AI数据中心标准

随着生成式AI模型的参数量突破万亿级别,数据中心单机架功率需求正以每年30%的速度激增。传统54V直流配电系统已逼近200kW的物理极限,而英伟达GB200 NVL72等AI服务器机架的功率密度更是突破120kW,预计2030年智算中心机架功率将达MW级。为此,英伟达在2025年台北国际电脑展期间联合英飞凌、纳微半导体(Navitas)、台达等20余家产业链头部企业,正式成立800V高压直流(HVDC)供电联盟,旨在通过系统性技术革新突破数据中心能效瓶颈。

从分销龙头到智造推手:大联大如何以“双擎计划”重构半导体生态价值链?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深度变革与工业4.0深化阶段,大联大控股以创新驱动与生态协同的双重引擎,再度彰显行业领军地位。据Brand Finance 2025年5月9日发布的“中国品牌价值500强”榜单显示,大联大品牌价值同比提升12.3%,排名跃升至第218位,连续三年实现位次进阶。这一成就不仅源于其在亚太分销市场28.7%的占有率(ECIA数据),更与其“技术增值+场景赋能”的战略转型密不可分。面对工业数字化万亿规模市场机遇,公司通过深圳“新质工业”峰会推动23项技术合作落地;凭借MSCI连续三年AA级ESG评级,构建起覆盖绿色供应链与低碳创新的治理架构;而在汽车电子赛道,则以“生态立方体”模式缩短技术创新产业化周期。随着“双擎计划”的启动,这家半导体巨头正以全链协同之势,重塑智造升级的技术底座与商业范式。

AMD对决NVIDIA:Radeon AI Pro R9700能否撼动RTX 5080的市场地位?

2025年5月21日,AMD在台北国际电脑展(Computex 2025)正式发布首款基于RDNA 4架构的专业显卡Radeon AI Pro R9700,标志着其在AI加速领域的全面发力。该显卡采用台积电N4P工艺打造的Navi 48芯片,晶体管密度达到每平方毫米1.51亿个,相较前代提升31%。凭借32GB GDDR6显存、1531 TOPS的INT4算力及四卡并联技术,R9700瞄准AI推理、多模态模型训练等高负载场景,直接挑战NVIDIA在专业显卡市场的统治地位。

革新电流传感技术:TMR电流传感器的核心技术优势与市场蓝海分析

在工业自动化、新能源及智能电网领域,电流检测的精度与可靠性直接影响系统安全性与能效表现。传统霍尔(Hall)电流传感器因温漂大、响应速度慢等缺陷,已难以满足高精度场景需求。多维科技(Dowaytech)基于自主研发的隧道磁电阻(TMR)技术,推出了一系列高精度、低温漂、高频响的电流传感器,成为替代传统方案的革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