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架构相比4G哪里不同?

发布时间:2019-08-13 阅读量:1075 来源: 物联网世界 发布人: Jane

从表征来看,5G就是低时延、高带宽及大量设备通信。在基建架构层面,5G网络的核心网和无线接入部分都发生了变化。

核心网部分,主要是各类大数据量的应用,对核心网的处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部分最大的变化就是4G的S-GW/P-GW网元在5G时代剥离出了控制面(CP)和用户面(UP),而用户面功能实际还下放到了接入侧(下图中的MEC)处理。

无线接入侧的变化就相对很大了。上图有两个基本概念,BBU(上图中的DU)和RRU(上图中的RU,有时也叫RRH)。

BBU就是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一般生成与处理数字基频RF信号;RRU则为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

3G时代BBU和RRU实现了设备分离;不过如上图所示,3G、4G时期盛行的D-RAN(分布式无线接入网),BBU和RRU还是放在同一个机柜中的。

5G对基站数量的要求骤然变多,毕竟eMMB需要使用更高的频率。传统的这种D-RAN架构,每个蜂窝基站(cell site)都要求专门的BBU和RRU,另外还需要配套的电力、制冷、路由功能供应。

如果按照这种架构去大规模增加基站数量,那么基建费用和运营成本就会激增。所以不少无线技术和架构都涌现了,这其中包括了MIMO、CoMP、载波聚合、vRAN,还有现如今的C-RAN架构(云RAN或中心化RAN)。

C-RAN的主体就是把BBU做了集中处理,移到了中心位置形成BBU池,和RRU彻底实现分离。

BBU池能够共享物理基础设施,包括路由器这样的网络设备,当然还有空间、电力、制冷系统等。这是降低成本一种很好的方案,而且提升了架构的弹性。

另外C-RAN也算是可持续绿色能源的一种方案,在一个BBU池中采用可再生能源总是好过分开的大量基站设备的。

MWC展会上的长飞光纤5G前传光模块

这个时候,RRU就安装在千米、万米以外的远程蜂窝基站上。那么BBU到RRU之间的部分就需要有传输网络了,这个传输网络即是运营商常说的“前传(fronthaul)”。

而且前传也实质上成为5G发展的一个重要焦点。我们也在MWC 2019上海展会上看到了不少前传光纤和光模块展示。

除了C-RAN架构将BBU做了中心化处理,远端的RRU和外部天线也发生了变化。在5G网络中,RRU形成了新的AAU(架构图中的AU,有源天线单元)。

这其中涉及到AAS有源天线系统,其特点就是集成了有源射频电子元件与无源天线阵列,而不再是单独的天线。

AAS系统的主要作用有两个,其一是有源天线可将信号专注到一个特定的方向,这样一来从基站抵达特定设备的信号也就更强,这就是Beamforming波束成形技术。第二,这里的天线阵列就是MIMO天线,通过多个无线信道同时服务多用户,实现MU-MIMO。


相关资讯
台积电Q2业绩强势增长 先进制程与AI需求成核心引擎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于今日(2025年7月17日)正式发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本季度业绩表现极为亮眼,多项核心指标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按新台币计算,第二季度合并营收达到9337.9亿元新台币,不仅较第一季度的8390亿元新台币实现环比增长11.3%,较去年同期的6737亿元新台币更是大幅年增38.6%,充分显示了业务成长的强劲动能。

英特尔完成RealSense业务分拆,获5000万美元融资,聚焦AI视觉新赛道

近日,英特尔正式完成旗下RealSense 3D摄像头业务的分拆工作,并成功获得5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此次交易由英特尔资本和联发科创新基金共同注资完成,标志着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推动的"核心业务聚焦战略"再进一步。作为英特尔瘦身计划的重要环节,分拆非核心资产已成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关键举措。

8MHz与24MHz无源晶振:为何不能通用?深入解析嵌入式时钟系统的频率约束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8MHz和24MHz晶体振荡器是两种与微控制器(MCU)配合工作的常见频率源。然而,这两种频率的无源晶体振荡器在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并不能直接互换使用。这种非通用性是由它们在电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系统对频率精度的严格要求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苹果折叠iPhone敲定三星无折痕方案,供应链格局生变

国际知名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通过最新产业调查确认,为保障2026年下半年量产计划,苹果已确定在折叠屏iPhone上采用三星显示(SDC)的无折痕显示方案。这一决策标志着苹果放弃原计划的自研显示技术路线,转而依托三星成熟的折叠屏专利体系。

NAND Flash第三季价格普涨 512Gb以下芯片领涨15%

随着全球存储产业链产能调控深化,2025年下半年NAND Flash市场正式进入上行周期。据集邦咨询、TrendForce等机构监测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全品类NAND Flash合约价涨幅已突破预期阈值。其中256Gb-512Gb中低密度芯片价格环比上涨15%-18%,而1Tb以上高容量产品受企业级长协订单缓冲,涨幅维持在5%-8%区间。此番价格跃升标志着行业历时两年的下行周期终结,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