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6-10 阅读量:1207 来源: 物联网智库 发布人: Cloris
近日,信部向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广电正式颁发5G牌照,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5G商用元年。
5G的增强宽带、海量连接、低延时高可靠等特性,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美好愿景的实现提供了后盾,为各种跨界融合和跨行业应用提供了支撑。可以预见,大规模的5G网络建设即将启动,面向各行各业的5G服务也蓄势待发。
但与以往的通讯技术不同,人们对于5G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人认为5G将是一项彻底失败的通信技术;
有人认为5G的进展将非常缓慢,现在布局为时尚早;
还有人认为5G是重大的战略机会,生怕错过时间窗口。
有争议的才是机遇。
5G开启的是一个新时代,谁都没有经历过,所以对于5G的发展可以说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
根据权威机构的分析,5G技术所撬动的市场份额中将有80%集中于B2B端。工业互联网IIoT应用场景在5G中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今天我们只讲一些高度浓缩的事实,让你了解工业互联网及其与5G相关的最新进展。
IIoT头部企业均已抢跑5G
举几个实际的例子。
ABB正在其芬兰的工厂里尝试使用5G技术和工业人工智能,搭载机器视觉应用,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该项目将于2019年6月中全面投产。
在博世力士乐眼中,除了地面、天花板和墙壁,一切“物”都要接入5G,它还一口气推出了5G移动控制面板、5GAGV无人搬运车等多种方案。
西门子不仅成立了多个5G互操作性测试中心,通过5G将工业实时过程数据上传到工业云平台MindSphere,而且早在2018年2月就收购了一家5G初创企业Sarokal。
这家看似与西门子的业务相隔十万八千里的公司,实则身怀绝技。Sarokal是为前传网络提供创新测试解决方案的供应商,而前传网络是整个5G承载网中带宽要求最高、时延要求最严苛的部分。按照西门子的说法,搜遍地球也难以找到Sarokal的匹敌者。
巴斯夫、大众、宝马和戴姆勒也正在计划建立自己的超高速5G网络。比如,巴斯夫的目标是用5G技术覆盖整个10平方公里的工厂——这相当于一个拥有3.9万名工人、2000座建筑、230公里铁路轨道、106公里公路和2850公里管道的小城市。
5G有哪些切入场景?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IT和OT的融合是老生常谈的话题,5G则引入了另外一个T,CT(CommunicationTechnology,通信技术)。
相比4G,眼前的5G并不只是换个手机那么简单,加之工业制造对CT的要求更高,虽然5G有诸多优势,还要找到适合的切入场景。
5GACIA(5G产业自动化联盟)根据对多种异构设备的互联与集成测试,为5G的发展划了重点。
5GACIA由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Festo、G?tting、Harting、HMS、菲尼克斯电气、西门子、华为、英特尔、三菱、诺基亚、倍加福和大众等公司联合成立,旨在推动5G在工业生产领域的落地,确保5G从运用之初即具备相应的产业能力。
根据ACIA发布的白皮书,5G可以被应用的场景包括运动控制、协作机器人、移动控制面板、过程自动化、增强现实、远程控制等。
5G在工业应用中的优势包括:
布线容易、联网方便,更易于满足灵活性的需求;
对于移动性设备和非固定式的产线,无线似乎是唯一选择。
对于实时性和可靠性都要求极高的运动控制场景,5GACIA正在推进在5G上支持加载TSN服务的研究。Beckhoff公司最近也展示了一种针对未来工业现场,采用无线通讯技术实现实时控制和大规模数据传输的应用场景。
根据需求规范,对于时间敏感的工业应用场景,需要达到1ms的延迟、1微秒的抖动和99.9999%的可靠性。基于这样的性能指标,5G似乎完全可以胜任工业现场大型产线系统中各种复杂的信息化应用。
毕竟在这个无线时代,有多少工业企业愿意为了网络增加投资,铺设专用线缆?TSN和5G是不错的备选方案。
5G是一场从端到云的变革
正如从“功能手机”到“智能手机”的转变,5G还将促进各种现场终端的变化,比如AR智能眼镜、MEC移动边缘计算设备的广泛使用,以及终端设备形态的改变。
由于5G缩短了云和端之间的“距离感”,可能会加速“边云协同”和“终端瘦身”的进程。
其实这种趋势在5G到来之前便已存在。比如施耐德最新的M262控制器,具有嵌入式的云平台接入能力,可以实现机器对机器以及机器对云的直接连接,集成速度提升40%。由于允许即插即用的嵌入式系统访问,减少约50%的调试与服务工作,安装成本降低30%。
5G的增强宽带使云端和本地的差异变小,“变瘦”的终端也会更便宜,比如“云端工业机器人”。在设想中,这种机器人的大脑在云端,5G超高速通信网络作为神经,机器人硬件就变成了一个纯粹的身体。
IIoT新平台持续涌现
作为一项包含“云”、“管”、“端”铁人三项的全能型的“长途赛局”,由GE在2012年提出的工业互联网,如今已经步入了发展的第7年。
根据IoTAnalytics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分析报告,工业互联网仍将在未来的7年保持40%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而且IIoT还找到了落地的突破口,开始取代MES等传统软件,接手了生产监控、质量控制和库存管理等相关应用。
相比批处理和流程工业,离散制造业将拥有最高的工业互联网支出占比(53%),和最高的增长率(46%)。离散制造中的生产复杂性越大,数据就越有价值,并且最有可能催化新的商业模式。
虽然全球已有数百个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前,但并不影响新选手的加入。
与工业互联网平台相匹配的是各种工业APP应用商店与合作伙伴生态圈。
各个企业相当趋同的做法无可厚非,在一个越来越难以划清边界的市场中,如果不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等于把发展机遇让给了竞争对手。
中国台湾地区芯片代工龙头企业台积电在最新财报说明会上宣布,将2023年全年营收增长预期上调至30%,符合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测。董事长魏哲家强调,客户订单能见度保持高位,公司正全力满足全球客户激增的AI芯片需求。
电动汽车(EV)续航里程与充电效率的持续升级,对电池管理系统(BMS)与储能系统(ESS)的高压安全管控提出严苛挑战。随着800V高压平台加速普及,传统隔离器件面临耐压不足的瓶颈。东芝电子元件及存储装置株式会社率先推出车规级高压光继电器TLX9165T,以1800V(最小值)输出耐压、强化绝缘设计与国际标准认证,为高压电池系统构筑安全基石。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台积电)于今日(2025年7月17日)正式发布了其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数据显示,该公司本季度业绩表现极为亮眼,多项核心指标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按新台币计算,第二季度合并营收达到9337.9亿元新台币,不仅较第一季度的8390亿元新台币实现环比增长11.3%,较去年同期的6737亿元新台币更是大幅年增38.6%,充分显示了业务成长的强劲动能。
近日,英特尔正式完成旗下RealSense 3D摄像头业务的分拆工作,并成功获得5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此次交易由英特尔资本和联发科创新基金共同注资完成,标志着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推动的"核心业务聚焦战略"再进一步。作为英特尔瘦身计划的重要环节,分拆非核心资产已成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关键举措。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8MHz和24MHz晶体振荡器是两种与微控制器(MCU)配合工作的常见频率源。然而,这两种频率的无源晶体振荡器在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并不能直接互换使用。这种非通用性是由它们在电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系统对频率精度的严格要求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