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小编要大家先来了解两个概念:什么是多点触控,而什么又是单点触控。单点触控是才用了电阻屏设计的,而多点触控是才用了电容屏设计,我们拿手机来做一下具体的相关分析。
多点触控和单点触控
单点是电阻屏。多点是电容屏
电容屏比电阻屏灵敏些,是真正意义上的触屏。但是电容屏和电阻屏也不能说谁好谁坏,要看各人的喜好。
电容屏灵敏,所以在屏幕上操作只需要用手指触摸、轻轻滑动即可
所以一般带电容屏的手机都没有手写笔
电阻屏上操作需要用力些,我们看到的大多带手写笔的都是电阻屏。
.jpg)
《 图一》单点触控屏
另外电容屏相对电阻屏有较为严格的使用条件,例如温度、湿度等
理论上电容屏的使用环境温度要求在0—35℃,电阻屏在-15至45℃
这可能有些夸张,实际使用上也没有这么严格的要求,
多点触控和单点触控的区别,其实很简单:单点触控就如同只能插一个电插头的排**要是用插了电视机,就不能用空调,只能把拔下电视机的插头插上空调的插头才能用空调,而这个时候你就不能看电视机了;而多点触控就如同一个多功能排**可以同时插上电视机、空调、微波炉等等电器的插头,你可以看着电视机,吹着空调的时候等着微波炉中的饭。
.jpg)
《图二》多点触控技术
单点触控用的是电阻屏,而多点触控则用的是电容屏,这不仅仅是屏幕的问题,还要相关支持的硬件解析,识别等。传统的触控屏幕一次只能判断一个触控点,若同时有两个以上的点被触碰,就不能做出正确反应,或者说反应混乱了。多重触控的任务可以分解为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同时采集多点信号,二是对每路信号的意义进行判断,也就是所谓的手势识别(iPhone等为代表)。
单点电阻和多点电容的原理
电容屏:
电容技术的触摸屏是一块四层复合玻璃屏,设想极好又简单,但是现实问题无法逾越:目前的透明导电材料ITO——氧化金属非常脆弱,触摸几下就会损坏,还不能直接用来作工作层,要靠外部增加一层非常薄的坚硬玻璃。
这层玻璃显然是不导电的,直流导电是不行了,改用高频交流信号,靠人的手指头(隔着薄玻璃)与工作面形成的耦合电容来吸走一个交流电流,这就是电容屏“电容”名字的由来:靠耦合电容来工作。
电阻屏:
电阻式触摸屏的屏体部分是一块与显示器表面非常配合的多层复合薄膜,这层薄膜由一层有机胶片作为基层,表面涂一层透明的导电层,上面再盖一层外表硬化处理、光滑防刮的塑料层,它的内表面也涂有一层透明导电层,在两层导电层之间有许多细小(小于0.0254mm)的透明隔离点把它们隔开绝缘 。
1.电阻式单点触控
先说电阻触摸屏的屏体部分是一块多层复合薄膜,由一层玻璃或有机玻璃作为基层,表面涂有一层透明的导电层(ITO膜),上面再盖有一层外表面经过硬化处理、光滑防刮的塑料层。它的内表面也涂有一层ITO,在两层导电层之间有许多细小(小于千分之一英寸)的透明隔离点把它们隔开。
当手指接触屏幕时,两层 ITO发生接触,电阻发生变化,控制器根据检测到的电阻变化来计算接触点的坐标,再依照这个坐标来进行相应的操作,因此这种技术必须是要施力到屏幕上,才能获得触摸效果。
电阻屏根据引出线数多少,分为四线、五线等类型。五线电阻触摸屏的外表面是导电玻璃而不是导电涂覆层,这种导电玻璃的寿命较长,透光率也较高。
电阻式触摸屏的ITO涂层若太薄则容易脆断,涂层太厚又会降低透光且形成内反射降低清晰度。由于经常被触动,表层ITO使用一定时间后会出现细小裂纹,甚至变型,因此其寿命并不长久。
电阻式触摸屏价格便宜且易于生产。四线式、五线式以及七线、八线式触摸屏的出现使其性能更加可靠, 同时也改善了它的光学特性。
2.电容式多点触控:
电容式触摸屏利用人体的电流感应进行工作,其触摸屏由一块四层复合玻璃屏构成。当手指触摸在触摸屏上时,由于人体电场、用户和触摸屏表面形成以一个耦合电容,对于高频电流来说,电容是直接导体,于是手指从接触点吸走一个很小的电流。这个电流分别从触摸屏四角上的电极中流出,并且流经这四个电极的电流与手指到四角的距离成正比,控制器通过对这四个电流比例的精确计算,得出触摸点的位置信息。
电容式触摸屏具有灵敏度高,容易实现多点触控技术等优点。但电容屏缺点也很明显,电容屏的反光严重,而且电容技术的四层复合触摸屏对各波长光的透光率不均匀,存在色彩失真的问题,由于光线在各层间的反射,还造成图像字符的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