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用、耐振动的导电性聚合物混合铝电解电容器实现产品化

发布时间:2017-12-26 阅读量:81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实现了适合于HEV(混合电动车)、EV(电动车)、汽油车等车载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电源电路的、耐振动 贴片型导电性聚合物混合铝电解电容器[1] 的产品化,将从2017年12月起开始量产。


在应对环保车的燃耗率改善和环境限制的背景下,随着ECU安装数量的增加和机电一体化[2]的发展,对于ECU的小型化和振动对策的要求日益升温。因此,对于以ECU电源电路的电压稳定化和去除噪波等为目的而使用的电容器,也有小型化和高耐振动性能的要求。本公司实现了业界首创(※1)直径6.3mm尺寸30G高耐振动性能的帖片型导电性聚合物混合铝电解电容器的产品化。

【特征】

1.业界首创(※1)直径6.3mm尺寸的耐振动品应对ECU的小型化和振动对策
尺寸:直径6.3×高6.1mm、直径6.3×高8.0mm
耐振动性能:振动加速度[3] 30G  本公司以往品(※2)  振动加速度10G

2.无需在电路板帖装工序中增强耐振动性,为客户工序的合理化做出贡献
减少采用粘结剂(粘接剂来固定)的增强对策

3.本公司独特的辅助端子结构,实现了稳定的可焊性

※1:截止到2017年12月25日,作为导电性聚合物混合铝电解电容器(直径6.3mm尺寸品)(本公司调查)
※2:本公司原有产品:导电性聚合物混合铝电解电容器(直径6.3mm尺寸品)

【用途】

HEV、EV、汽油车的高功能ECU电源电路、机电一体型ECU电路
参考资料:

【商品咨询】
https://industrial.panasonic.cn/ea/products-cap/polymer-capacitors/hybrid-aluminum/anti-vibration-type?ad=press20171225c

【特点的详细说明】

1.业界首创直径6.3mm尺寸的耐振动品应对ECU的小型化和振动对策

为了实现小型轻量化,抑制安装数量,动力传动系ECU正在从设置在发动机室内向着直接在发动机上安装转变。伴随这一趋势,对于安装在ECU上电容器的小型、大容量且高耐振动性能的要求随之升温。目前,符合耐振动性能的电容器,其主流是直径8mm或10mm的产品,而市场进一步要求小型化。本公司通过采用独特的辅助端子结构,在业界首次实现了直径6.3mm尺寸振动加速度30G的耐振动品的产品化,以应对ECU的小型化和振动对策。

2.无需在电路板贴装工序中增强耐振动性,为客户工序的合理化做出贡献

过去,在ECU的基板安装工序中,为了确保ECU的耐振动性能,在使用非耐振动部件时,必须要用粘结剂(粘接剂)固定部件以增强耐振动性。本产品实现了振动加速度30G,无需增强耐振动性,为客户工序的合理化做出贡献。

3.本公司独特的辅助端子结构,实现了稳定的可焊性

本产品辅助端子配置在电容器侧面,方便确认辅助端子的锡焊状态,实现了稳定的可焊性,以应对ECU的振动对策。

端子结构的比较


侧面辅助端子结构的放大图


【基本规格】


【术语说明】

[1]导电性聚合物混合铝电解电容器

电容器采用了在电解质中将固体(导电性高分子:导电性聚合物)与液体(电解液)融合在一起的混合电解质。电容器具备作为导电性高分子电容器特长的低ESR(电阻)特性和作为铝电解电容器特长的低漏电流特性。

[2]机电一体化

机械驱动部分与ECU(电子控制单元)成为一体。过去,机械驱动部分与ECU相互分离,要用配线来连接,为了实现控制的高精度化,提高设置场所的自由度,节省配线等目的,机电一体化正加快步伐地发展。

[3]振动加速度

振动加速度,是表示振动大小的尺度之一。它表示需要几秒钟成为该速度。

关于松下

松下集团是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主要从事为住宅空间、非住宅空间、移动领域以及个人领域的消费者提供先进的电子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公司自1918年创立以来,业务拓展遍及全球,截止至2017年3月31日,松下已在全球范围内拥有495家子公司,91家联营公司,销售额为7.3兆日元。公司的股票在东京、名古屋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致力于打造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核心价值,力争为广大消费者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世界。

松下与中国的合作始于1978年,事业涵括生产制造、研发、销售等多个方面,30余年来,松下在中国的事业规模日益扩大,已在中国国内拥有79家公司,职工人数约6万人。如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访问公司网站:http://panasonic.net,中国区官方网站:http://panasonic.cn,官方微博网址:http://e.weibo.com/aboutpanasonic,官方微信:Panasonic松下中国。


相关资讯
华虹半导体2025年Q1业绩解析:逆势增长背后的挑战与破局之路

2025年第一季度,华虹半导体(港股代码:01347)实现销售收入5.409亿美元,同比增长17.6%,环比微增0.3%,符合市场预期。这一增长得益于消费电子、工业控制及汽车电子领域需求的复苏,以及公司产能利用率的持续满载(102.7%)。然而,盈利能力显著下滑,母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仅为380万美元,同比锐减88.05%,环比虽扭亏为盈,但仍处于低位。毛利率为9.2%,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2个百分点,反映出成本压力与市场竞争的加剧。

边缘计算新引擎:瑞芯微RV1126B四大核心技术深度解析

2025年5月8日,瑞芯微电子正式宣布新一代AI视觉芯片RV1126B通过量产测试并开启批量供货。作为瑞芯微在边缘计算领域的重要布局,RV1126B凭借3T算力、定制化AI-ISP架构及硬件级安全体系,重新定义了AI视觉芯片的性能边界,推动智能终端从“感知”向“认知”跃迁。

半导体IP巨头Arm:季度营收破12亿,AI生态布局能否撑起估值泡沫?

2025财年第四季度,Arm营收同比增长34%至12.4亿美元,首次突破单季10亿美元大关,超出分析师预期。调整后净利润达5.84亿美元,同比增长55%,主要得益于Armv9架构芯片在智能手机和数据中心的渗透率提升,以及计算子系统(CSS)的强劲需求。全年营收首次突破40亿美元,其中专利费收入21.68亿美元,授权收入18.39亿美元,均刷新历史纪录。

Arrow Lake的突破:混合架构与先进封装的协同进化

2024年10月,英特尔正式发布Arrow Lake架构的酷睿Ultra 200系列处理器,标志着其在桌面计算领域迈入模块化设计的新阶段。作为首款全面采用Chiplet(芯粒)技术的桌面处理器,Arrow Lake不仅通过多工艺融合实现了性能与能效的优化,更以创新的混合核心布局和缓存架构重新定义了处理器的设计范式。本文将深入解析Arrow Lake的技术突破、性能表现及其对行业的影响。

暗光性能提升29%:深度解析思特威新一代AI眼镜视觉方案

2025年5月8日,思特威(股票代码:688213)正式发布专为AI眼镜设计的1200万像素CMOS图像传感器SC1200IOT。该产品基于SmartClarity®-3技术平台,集成SFCPixel®专利技术,以小型化封装、低功耗设计及卓越暗光性能,推动AI眼镜在轻量化与影像能力上的双重突破。公司发言人表示:"AI眼镜的快速迭代正倒逼传感器技术升级,需在尺寸、功耗与画质间实现平衡,这正是SC1200IOT的核心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