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1-11 阅读量:1949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candytang
横跨多重电子应用领域、全球领先的半导体供应商意法半导体开启移动设备无线充电时代,推出世界首个支持业内最新的更快的移动设备充电标准的无线充电控制器芯片。
今天,手机和平板的使用强度很大,每天都需要多次充电。有了无线充电技术,用户外出无需随身携带充电器或体积庞大的充电宝,而且充电速度和传统有线充电一样快。主要的移动设备厂商纷纷开始支持无线充电技术,加入了无线充电行业联盟,并推出了无线充电手机。
经常外出的用户需要他们的设备随时恢复到充足电量,有了无线充电技术,他们就可以在休息或会议期间,把移动设备放下充几分钟电。为实现这个功能,广泛采用的Qi标准的管理者无线充电联盟(WPC)推出了充电更快的Extended Power Profile标准。通过将最大充电功率从5W提高到15W,这个新的Profile将移动设备充电速度提升两倍。
作为市场首批支持 Qi Extended Power标准的无线充电控制器芯片,意法半导体的STWBC-EP具有同级最高的能效,待机功耗仅16mW,能够把80%的输入功率无线传递到受电设备。这款芯片还采用意法半导体的独有技术,给用户更好使用体验。这些独有技术包括可以提升主动存在检测性能的意法半导体专利技术,当一个兼容设备放在充电区时,这项技术可以快速唤醒系统。此项专利技术还能提升异物检测(FOD)性能,当含有金属的物体距充电器过近时,这项检测功能可以自动切断电源,防止过热现象发生。其它独有创新技术可提高功率控制精度和能量传递效率,最大化充电能效和易用性。
意法半导体工业和功率转换产品部总经理Domenico Arrigo表示:“意法半导体的先进无线充电芯片让设备厂商能够研制功能和能效俱佳的大功率新产品。支持Qi Extended Power标准可以大幅缩短充电时间,我们的存在检测专利技术和安全创新功能大大提升充电安全性和易用性。”
STWBC-EP的高集成度可简化无线充电器设计,同时具有灵活可变的工作电压,使其能够兼容5V USB至12V的输入电压。
为帮助终端产品开发人员加快新产品上市时间,意法半导体开发出一个相关的参考设计以及一个 Qi 15W发射板和开发入门文档。此外,意法半导体还提供一个15W接收器芯片(STWLC33),用于高速充电受电设备,开发者可用这颗芯片完成整套无线充电设计。
意法半导体将在11月16-17日旧金山Qi无线电力开发者大会暨展览会上展出新无线充电芯片。
STWBC-EP即日上市,采用32引脚QFN (5mm x 5mm)封装。详情访问www.st.com/wbc
技术说明:
STWBC-EP包含一个DC/DC升压转换器和控制器以及Qi充电算法固件,开发者无需在设计中集成软件和安装一个附加微控制器。转换器和控制器协同产生输出功率和控制信号,传送到外部半桥功率级,用于驱动充电发射电路天线。该架构让设计人员能够灵活地优化外部半桥及相关栅极驱动器,支持5V-12V的电源电压,确保兼容USB快充。
评估套件STEVAL-ISB044V1包括一个15W Qi MP-A10参考设计、12V 2A AC/DC适配器、USB/UART转接口(用于连接PC机和USB数据线),以及预装固件。除配套文档外,套件还包含一个PC机图形用户界面配置工具,用于帮助客户修改设置。
中国上海,2025年7月8日——全球半导体巨头罗姆(ROHM)与奇瑞汽车共同宣布,“奇瑞-罗姆供应链技术共创交流日”于6月5日在奇瑞总部成功举办。双方高层领导、技术团队及核心供应链伙伴齐聚上海,围绕SiC功率器件、高速SerDes等前沿汽车电子技术展开深度对话,旨在通过协同创新加速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落地,为下一代智慧出行注入核心驱动力。
全球光学技术领导者艾迈斯欧司朗(ams OSRAM)近期通过SYNIOS™ P1515/P2222/P2720三大产品系列,为汽车照明领域提供突破性解决方案。该系列产品针对电动化、智能化与个性化设计趋势,在光效均匀性、系统集成度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实现技术跃迁,赋能新一代汽车照明系统创新。
全球知名市调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最新报告显示,凭借多元化产品布局与技术迭代升级,苹果AirPods系列产品收入增长曲线持续上扬。分析师预测,至2026年该业务线将实现2.4%的年增长率,累计营收规模预计突破千亿美元关口。
2025年7月2日,恩智浦在大连举办的“汽车领导力媒体开放日”宣布中国战略升级,通过成立独立事业部、强化本土研发、构建区域供应链三大路径深化“在中国为中国,在中国为全球”战略,应对全球汽车芯片市场格局重构。
据多方信源证实,苹果公司基础模型团队负责人、杰出工程师Ruoming Pang已确认离职,将加入Meta新组建的超级智能团队。这是苹果推进自研人工智能技术以来遭遇的最重大人才流失,凸显科技巨头在AI顶尖人才争夺战中的激烈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