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与电视试比高,智能投影行业大起底

发布时间:2017-09-1 阅读量:180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candytang

近两年,“古老”的投影行业风云变幻,此起彼伏,投影仪也正从小众产品向大众产品转变。新兴起的智能投影仪,带有智能系统,用起来比较方便,不用连接电脑等设备,连上Wi-Fi就可以实现各种功能。这也使得如今的智能投影仪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台投影设备,还成为了许多家庭享受影音娱乐不可或缺的一位“家庭成员”。


去屏化是一大趋势,屏幕沿着第一屏(电视)到第二屏(电脑)、第三屏(手机、平板),再到第四屏(去屏化)的方向发展,智能投影仪将是未来显示行业的发展方向之一,甚至可能取代目前的液晶显示。



面对这个巨大的想象空间,光是在最近两年里,中国的智能投影市场就涌现出了一大批新锐品牌。传统厂商也纷纷推出了其智能投影产品,一时间这个行业突然热闹了起来,颇有十八路诸侯讨董卓之势。喧嚣之下,本文我们详细八一八智能影投技术以及在这个行业玩得风生水起的十八路玩家。


一、智能影投技术揭秘


1、投影成像系统的结构


一个标准的投影成像系统如下图一所示,包括:信号来源及控制系统、投影光源系统、图像引擎系统、光学系统以及投影屏幕系统等五个组成部分。



信号来源及控制系统这个部分主要是处理各种外部信号使之接入投影图像引擎,常见的投影都有若干信号输入,如VGA/AV/HDMI等都是由这个子系统控制和处理的。传统的商用投影仪并不注重信号来自哪里,而新市场游戏规则的商业和体验核心恰恰是该部分。


投影光源部分主要有几种:超高压汞灯、LED、激光以及混合光源,不同光源具有不同的特点以及适用环境。


投影图像引擎系统是投影成像系统的核心,目前主流的主要有三种,分别是LCD(3LCD)、DLP以及LCOS。(这部分会在后面详细的讲)


光学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前置部分负责处理光源,后置部分负责处理成像和投影。


屏幕方面,最简单的最常用的屏幕就是一面白墙,当然也有适合土豪的超级菲涅尔无眩光冷屏。


2、投影影像引擎详解


投影成像引擎的主要作用是把图像信号转变为光学信号。目前的市场上销售的投影机主要采用了LCD、DLP、LCoS这三种成像引擎技术。不同的成像引擎技术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我们将给出这几种引擎的工作细节,并且给出评价,便于大家理解与选择。


(1)透射模式的LCD成像引擎


液晶有活性液晶体和非活性液晶体。


非活性液晶体反射光,一般用于笔记本电脑、胶片投影仪上,而活性液晶体具有透光性,做成LCD液晶板,用在投影机上。


目前使用LCD成像引擎的投影仪是目前是中端商用投影仪市场上主流。经过多年的发展,LCD成像引擎技术也不断地进行演进,从透射液晶板技术演进到了高温多晶硅LCD技术,从单片LCD演进到了3片LCD。


LCD的投影成像技术一直是被日系厂商主导,核心厂商有Sony和Epson。


晶板投影机是利用了液晶的电光效应,通过电路控制液晶单元的透射率及反射率,从而产生不同灰度层次及多达16.70百万种色彩的靓丽图像。LCD液晶板的面积大小决定着投影机的结构和整体体积的大小,LCD液晶板面积小,则投影机的光学系统就能做得越小,从而使投影机越小。


很明显,由于透射的模式,投影过来的图像比较暗淡,目前使用这样技术的投影机已经渐渐退出市场,而被开口率和透过率更优的高温多晶硅取代。


所谓的高温多晶硅(HTPS)是一种新的多晶硅的制作工艺产生的多晶硅,就是将非晶体硅沉积在特殊的玻璃或者石英基板上,并且加热到 600º-1000ºC或者更高的温度。当这个层冷却下来,就能在基板上生成一种更精细的硅晶体,这种硅晶体具有更高的电子移动性,而开关晶体管的体积也因此变得更小,所以可以有更多的光通过液晶板。为了进一步提高光线透过率,还可以对多晶硅投射液晶板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使得它的亮度更高,例如在多晶硅液晶板后面加入了一层由很多微透镜组成的微透镜层,每个微透镜位于液晶面板的象素之后,它们可以尽可能的让每个象素之后的光线通过需要通过的晶体管的部分。使用了这种技术的投影机形成的图像明显的比没有采用这种技术的投影机生成的图像亮。总之,采用了各种改进之后的高温多晶硅面板的投影机,开口率可以达到85%以上。


LCD投影机可分为单片式和三片式两种,目前市场上液晶板投影机大都采用三片式LCD板,三片式液晶板投影机是用红、绿、蓝三块液晶板分别作为红、绿、蓝三色光的控制层。很冥想三片式液晶板投影机比单片式液晶板投影机具有更高的图像质量和更高的亮度。


在投影机中所使用的液晶板中每个液晶晶体代表一个象素,并没有针对红、绿、蓝让一个象素映射三个液晶晶体,那么LCD投影机是如何实现对于不同色彩的再现的呢?它其实是使用了三张LCD液晶板来分别再现三种颜色,然后再经过光学系统的把这些分离的颜色合成再一起,投影在屏幕上,就组成了一副完整的图像,这个就是3LCD投影机图像引擎的工作模式和核心原理。


实现这个功能的关键就在于分色镜和分色棱镜。分色镜和分色棱镜的主要特性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反射一种颜色但是会允许另一种颜色通过。分色镜一般是在玻璃基板上沉积金属氧化物形成的,它们可以精确的把不同颜色的光线分离开。



上面的示意图显示的就是利用3 LCD液晶板反射镜构建LCD投影机的结构示意图,我们根据示意图来看看这样的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下图底部的灯泡发出了白光通过光学系统来到成像引擎中,首先通过一个45度角的反射镜进入到透镜进行汇聚,经过汇聚的光线遇到第一个分色镜,这个分色镜允许蓝色光线通过,但是反射其它的光,所以没有了蓝色光的白光会变成黄色的光;蓝色的光线经过进一步的反射通过蓝色液晶板,所谓的蓝色液晶板就是主要控制图像蓝色的液晶板,控制器的发送指令控制哪些部分允许通过蓝色光线,哪些部分不允许通过;黄色的光遇到第二个分色镜,这个分色镜允许红色光线通过,但是却反射绿色光线,这样我们就从白光中分别得到了三种颜色;绿色和红色的处理过程同前面介绍的蓝色处理过程是一样的,这样三种液晶板分别决定了图像上不同的颜色,就把三种光线通过分色棱镜反射到投影镜头中进行合成,相对的位置关系保持不变,投影镜头把合成好的光线投射到屏幕上就形成了我们需要得到的全彩画面,也就是最终成像。


图二的右边,示意了液晶面板的像素如何开关。液晶面板由偏光片玻璃面板以及透明电极组成,其中透明电极是一个电子矩阵的晶体管和液晶材料,两个偏光片的极轴的相互垂直。晶体管用来改变液晶材料每 一个像素的偏振特性。要使光线通过,液晶材料将其旋转偏振轴90度,使光线通过第二偏光片。反之,通过改变偏振特性,光线未经偏振而不通过第二偏光片,该像素则相当于关闭状态。


从上面的示意图,我们可以看出3LCD的光学效率很低,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灯泡的白光经过分光系统后,只有RGB三个波段的光被利用,其他波长的光被丢弃;二是这些光透过LCD面板后,又有部分被衰减掉了,总的来说,LCD的投影系统光能利用率只有3%-5%。


(2)反射模式的LCD成像引擎LCoS


LCD在光效率方面的劣势,促使了人们考虑用反射方式构建投影设备,LCoS应运而生。在反射模式投影机中,依然利用了液晶物质来反射或者阻断光线,这其中使用的最多的就是液晶硅面板LCoS(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它们是直接在单晶硅片上构建起来的,这样可以允许象素做的更小,液晶面板重量更轻,而且还可以将部分控制电路做在硅芯片之内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


LCoS的成像原理类似于LCD技术,与我们常见的TFT-LCD面板技术不同的是,TFT-LCD两面都是以玻璃作为基板,而LoS仅上面采用了玻璃基本,而底面主要采用了单晶硅材料为基板,可见LCoS制程实际上结合了LCD和半导体CMOS制程技术。因此采用LCoS技术其光线不是穿过LCD板,而是采用反射方式形成彩色图像。它采用涂有液晶硅的面CMOS式集成电路芯片作为反射LCD的基片,用先进工艺磨平后镀上铝当作反射镜,形成CMOS基板,然后将CMOS基板与含有透明电极之上的玻璃基板相贴合,再注入液晶封装而成。


LCoS可采用FSC (Field Sequential Color)场序制彩色成像技术,利用白光和色轮提供RGB的三色色源,可有抛弃目前应用较多3LCoS面板结构,有效缩小其结构尺寸。



随着LED技术的发展,可以直接使用RGB三种纯色光,并采用时序方式控制RGB的发光,利用人的视觉残留,实现完整的画面输出。由于采用RGB纯色光,其实际色域相当高(可达到NTSC120%左右)。而且由于没有了色轮的影响,每种光利用率可做的很高,不过由于需要对三路独立的色光进行合光,其光机设计较复杂,控制得不好容易出现偏色、色彩不均匀等现象。同时由于其采用时间混色方式,故需要对三路RGB独立的LED光源进行PWM方式调光驱动,导致光源驱动成本高于色轮的机器。另由于时序LCOS采用的是时间混色方式,如果显示驱动设计不合理、面板刷新频率不够的话,很容易使投影画面出现彩虹现象。


不过从目前来看,上述的问题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目前基于单色面板和RGB色时序驱动方式已经成为单LCoS和单DLP的主要实现方式,由于不需要分色让投影机内不再需要色轮这样的运动部件,而且光效率也大大提升,并且可以得到更加清晰稳定的画面。下图就是以色轮为核心的场序制驱动和以时序制驱动两者对比。



从上图可以很容易看出,时序的方式可以让设备更加便携,结构更加简单,这当然得益于LED的发展,可以给出亮度和纯度都很高的单色光,并且可以用极高的频率对其进行控制,实现时序发光、LCoS/DLP控制和视觉残留的完整时序链条,从而输出全彩动态画面。


(3)数字微镜反射模式的DLP成像引擎


数字灯光处理( Digital Light Processing)技术是TI基于DMD( digital micromirror display)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它同LCOS技术有着相当的区别,但是同LCOS技术一样都是采用反射光投影的技术。当然同LCOS技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使用的面板材料不同,它采用了表面覆盖有细小的方形铝质镜面的半导体芯片。



DMD是一个微镜阵列。如上图所示,每个微镜对应一个图像像素,微镜向光源倾斜+12°时,光反射到镜头上,相当于光开关的“开”状态。微镜向光源反方向倾斜(即-12°)时,光反射不到镜头上,相当于光开关的“关”。要显示某像素的特定颜色,颜色切换过程中DMD将该像素开关几次,通过这种方式,DLP引擎将RGB三种颜色混合成各种特定颜色。由于该过程极为迅速,观众只能看到最终混合的颜色图像。


这些镜面具有每秒钟切换(开关)5000次左右的能力,通过控制该点切换次数的快慢可以决定该点所控制图像的灰度等级,也就是说这些镜面每秒钟切换次数越快,再现图像的层次就会越丰富。


这种技术的优势就在于具有极高的反应速度,因为它使用了DLP芯片所以不需要同前面的纯光学系统那样同时产生红色、绿色和蓝色图像,而是分别的产生红色、绿色和蓝色图像然后利用人类的视觉暂留特性来实现不同颜色在屏幕上的组合。



上图是当下基于LED的DLP投影机的典型原理图,主要采用德州仪器的DMD核心显示器件(目前也有极少数厂家采用非TI的DMD模组),配以高亮度RGB-LED光源,以时序驱动方式来实现彩色图像的显示。由于DMD器件不存在偏振光损失,故其光机的实际电光效率可以做得很高,而且DMD是靠对光进行不同角度的反射来起到光阀作用控制光线,而LCOS液晶是通过液晶分子的偏转来关断光线的穿透,故液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少许漏光的现象(特别是受面板表面温度),实际表现为暗场有不同程度透光,对比度相对比DLP要差。


3、投影光源:高压气体光源和固体光源


投影机目前广泛使用两类光源,一类就是俗称的“灯泡”,目前大量的商用投影机都使用这样的光源,这类光源主要包括:UHP/UHE/金属卤素灯等。另一类相比传统的气体光源,叫新光源或固体光源,包括LED/激光/混合光源等,这类光源的特点是都是固体发光。


(1)高压气体放电光源


其实无论是UHE、UHP、UHM,还是短弧疝灯,再或是金属卤素灯,它们的发光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在一个充满高压气体的灯管里使得两根相距1毫米左右的电极尖端产生高压放电,从而激发气体产生可见光,只不过当这个气体是汞蒸汽时,这个灯就叫“超高压汞灯”,而当这个气体是氙气时,那这个灯就是“氙灯”,同样的道理也就有了“金属卤素灯”了。而众多灯泡生产厂家们通过将气体、灯杯外形、接口或是驱动方式(交流或直流)进行改变就产生出来了UHE、UHP、UHM、SHP、HID等等数十种型号。



UHP是一种理想的冷光源,但由于价格较高,一般应用于高档投影机上。UHP灯产生冷光,外形小巧,在相同功耗下,能产生大光量,寿命较长,当衰竭时,即刻熄灭。优点是使用寿命长,一般可以正常使用4000小时以上,亮度衰减很小。UHP光源的电弧亮度能超过小面积高效投影装置所需的1Gcd/m2,为了达到更好的集光效果,近年来UHP光源的电弧极距减少到1.0mm,其寿命达10000小时以上,功率为200瓦,配备于投影仪产品,重量4公斤,体积2升左右,其屏幕照度超过1100流明,能够达到明亮的XGA显示水平。

UHE也是一种冷光源,UHE灯泡是目前中档投影机中广泛采用的理想光源。优点是价格适中,在使用4000小时以前亮度几乎不衰减。


金属卤素灯发热高,对投影机散热系统要求高,不宜做长时间(4小时以上)投影使用,多用于低端投影产品。金属卤素灯产生暖光,要求较大功率才能产生与UHP灯同等的光度,使用寿命较短,与UHP灯不同的是,金属卤素灯坏时表现为渐渐熄灭。金属卤素灯泡的优点是价格便宜,缺点是半衰期短,一般使用1000小时左右亮度就会降低到原先的一半左右。淘宝很多便宜的投影灯泡都是这种灯。


至于氙灯,虽然其光谱更为接近自然光,而且色彩也更好,还可以实现UHP灯泡不具备的随时开关等特点,但是价格昂贵一般都要数万数十万,而且使用寿命有限,所以同样难以在主流投影机当中普及。


(2)新光源或固体光源


LED、激光以及混合光源等新光源的出现大大地拓宽了投影市场的想象力,这些固体光源的长寿命,在产品的生命周期内,完全不必换“灯泡”,这一点扫清了投影机从商用空间进入家庭空间的最大障碍,在加上这些光源的功耗低、体积小等特点,让投影机有了更多新的应用场景。


所谓LED光源,顾名思义就是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投影机的光源来代替传统光源,LED光源分为两类,一是以单色的白光LED作为光源;二是以红、绿、蓝三色LED作为光源。而使用了LED光源的投影机一般被简称为LED投影机,其整体结构和成像原理与传统投影机基本相同,市场上最为常见的是RGB LED+DLP、RBG LED+LCOS和白光LED+CFLCOS三种类型的LED投影机。


激光光源,顾名思义就是以由全固态激光器产生的激光作为投影机光源来代替传统光源,激光光源也分为两类,一是以单色激光为光源;二是以红、绿、蓝三色激光作为光源。


激光光源的投影机的整体结构和成像原理与传统投影机也是基本相同,最为常见的就是单色激光+DLP技术和单色激光+3LCD技术,较少见到RGB激光+DLP技术。上图就是使用单色蓝色激光,通过蓝色激光照射荧光粉激发了高亮度白色荧光作为投影光源的,通过3LCD作为图像引擎实现的投影机,而DLP的图像引擎处理模式是使用可以激发RGB不同颜色光的荧光粉色轮来实现的,这些投影机也被称为LPD。这种通过激光激发荧光粉的技术从本质上来讲应该不是直接使用激光进行混合,而是使用荧光,这样的好处是消除了激光带来的安全隐患,但是亮度自然就无法达到更加理想的状态,一般最多可以达到5000流明。


单独使用RGB三种颜色的激光投影产品,还都处在实验阶段,目前都面临着安全性和技术的这两个障碍。


混合光源是综合利用LED和激光两种光源的长处而形成的一种新兴光源,它试图规避LED亮度低和激光偏色严重这两个最大的弊端来开拓一条脱离传统光源的新路,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过很多公司开始面向商用市场推出混合光源的产品。


上图的混合光源结构是来自蓝色激光、红色LED发光体(或包括蓝色LED),部分蓝色激光发射到磷光体上产生出绿色光线,从而构成RGB三原色光线。混合光源投影机目前也是采用DLP投影技术,三原色光线照射到DMD芯片,经过芯片的调制形成图像并投射出去。混合光源的优势,是生产成本相对较低,在亮度上也相较LED光源有明显优势,达到3000流明应该不是什么问题,另外,投影机内部结构和单纯LED比较类似,相差不多。


投影光源比较列表上图中光源的寿命是与其工作的流明成反比,就是说工作的功率越大、流明越高寿命就越短,如超高压汞灯如果工作在2万流明,那么寿命最多就一千小时,如果工作在5000流明,那么寿命可以超过4000小时。


关于LED的亮度问题,目前的LED芯片受限制于自身散热,功率越大流明越高,自身发热就越大,芯片温度上升,亮度会迅速下降,目前市面上的LED投影机一般从几十个流明到几百个流明不等,市面上LED投影机最大的流明大概750流明左右。


关于激光光源上图表格上标定的是5000流明,这里要说明一下,受限于美国国家标准学会、食品管理局、药品管理以及欧盟相关标准:民用激光器不能超过1mW,工业用激光器不能超过5mW(特种设备和试验机型可特批),在这样的限制之下,所有在售的激光投影机的亮度不可能超过5000流明。但作为最有前途的新兴光源,各大厂商都在进一步试验高亮度的激光投影机,目前最高亮度已经接近10万流明。相对法规健全的美国市场来说,当前的中国市场还没有标准,因此,有可能会变成激光光源投影的试验场,所以现在超高亮度的激光投影已经开始在户外、表演场地开始使用,当然这也将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安全事故发生可能会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现在来看,安全可控的、亮度提升的混合光源投影机是目前进入家庭的最佳选择,应该这种所谓的过渡光源其实可以看作拥有了LED和激光两者基因的优良杂交品。


4、投影机的光学光路以及投影镜头


光学系统在投影机中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地方,只要光源亮度足够到在显示屏上成像就可以了,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么简单的。


投影的光学部分按照其相对图像引擎的位置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叫前光路负责处理光源,使之满足要求输入图像引擎;另一部份叫后光路负责从图像引擎输出的光线,使之通过镜头成像在屏幕上。


在光学系统中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就是光量子的控制问题,其次亮度的均匀性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还有针对激光光源的扩束、消除相干光,最后还有就是投影镜头的光学处理等。当把一个光源放到一个凹面镜之内的焦点,光源发射出来的部分光线会投射到凹面镜上并且发生反射,这些经过反射的光线会汇聚在另外一个焦点。凹面镜的这种特性同凸透镜类似,都可以用于汇聚光线从而使得尽可能的管线都传送到成像引擎中,这样屏幕因为得到更多的光能而显得更亮,不论何种图像引擎,这部分的处理都是前光路的核心。


当然前面提到的光源是理想状态下的点光源,而实际的光源即使做的非常的小也无法达到理想状态下“点”的程度,也就是说实际的光源是由无数个点光源组成,它们之中绝大多数都没有精确的位于凹面镜的焦点上而是仅仅在焦点的附近,这样大部分的点光源的反射光线将会汇聚在另外一个焦点之外的地方。也就是说当光源越大,在第二个焦点得到的光线的汇聚性就越差,也就是说越不像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面区域。


有很多光线(大部分是来自光源未经反射的部分)并没有达到会聚区域,这样就会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发散的光线因为距离汇聚区域相当的远,所以不可能被传送到成像引擎,这将导致屏幕亮度的降低和投影机本身发热量的增加。部分发散光线可能会经过一定的途径进入投影机的光学系统最后来到屏幕上,这样将会降低总体图像的对比度--比如原来是黑色的背景,因为这些光线的存在而变成了灰色。


所以有效的控制光源的尺寸将是更好的控制光源的一种方式。


从前面的介绍知道,理想的光源应该是无限小并且没有任何亮度或者光通量损失,当然在实际中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从这个原则上我们也可以看出出一些光源的特点,UHP/UHE基本的发光直径都在1mm左右,激光的线束更窄以至于不得不扩束, LED发光面积也差不多,但是亮度要小很多了。


(1)均光


不管什么投影光源,都需要进行处理,使进入图像引擎的光变成一个均匀的面光源,最终成像在屏幕上,使得这个屏幕亮度均匀。在投影机中,光学系统是光线从光源到成像引擎的通道,这个部分可以进一步提高光源效率和稳定性。光学系统的一个任务是将从光源发出并且经过椭圆形凹面镜汇聚的光线进一步的集中到成像引擎中,另外一个任务就是使得光源亮度更加统一,因为一般的情况下,大多数的“灯泡”发出的光都是中间的亮度高,越到边缘部分它的亮度就越暗。在矩形的显示屏上,我们往往会发现边角的图像的亮度比中心的亮度低。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利用一系列的微透镜将光源发出的光从原来中间亮边缘暗的圆形光转变为亮度均匀的矩形光。另一个方法就是更加有趣,让光线通过一个矩形的修正棒(rod)-这种设备一般的是由磨光玻璃、石英或者内表面为高反射率的反射镜等材料构成的光学设备。在这样的设备中光线经过多次的反射会从一端达到另一端,而在另一端得到的光源就是亮度基本一致的矩形光源了。



上图显示的就是光线从灯泡中发出经过凹面反射镜的汇聚,然后进入到矩形修正棒,在其内经过数次的反射就可以在另一端得到亮度均匀的矩形光源了。从光强分布图上,未经过修正棒之前的光强分布接近于高斯分布,经过整理之后的就接近于矩形分布了。


(2)投影镜头


图像引擎处理后,后光路系统就要开始工作,尽可能把图像系统出来的图像(光线)传输到屏幕上,实现清晰图像显示,在这其中投影镜头就是核心器件了。


对于投影机来说,镜头是投影机光路中的最后一个环节,镜头做的好坏,光圈值能否做的最小,和亮度是有直接关系的,光圈的大小和f值成反比,f值越小,光圈越大,投影影象的亮度就高。F是镜头的透光度。F越小,镜头的透光性越好。f是镜头的放大比率,如,f=1.4时,就是说,在一固定的位置上,画面可放大1.4倍。镜头的光圈是用数值来表示的,一般从1.6-2.0,为使用方便,一个镜头设置多档光圈,光圈的数值越大,光圈就越小,光通量也越少,每一个镜头的最大光圈都用数值标在镜头的前方。


焦距也是用数值来表示的,通常从50-210,分为短焦、标准和长焦,还有超短和超长焦的。数值越小焦距越短,数值越大焦距越长,投影机对镜头焦距的要求正投一般在50-140,背投一般在35左右,焦距决定了打满预定尺寸时投影机与影幕的距离,焦距越短,投影机与影幕的距离就越近,反之就越远。如果要在短距离投射大画面就需要选择短焦镜头的投影机,反之则需要选择长焦镜头。一般的投影机都为标准镜头。


镜头的焦距决定了该镜头在投影机与银幕距离一定的条件下所能形成影像的大小。那么镜头的焦距越短,则投影在银幕上的影像就越大。


在投影机的选择上,在一般的应用场所,在同样的价格上,应优先挑选标准镜头,标准镜头在投射影象的色彩还原、图象几何畸变上是最优秀的!对于狭小的应用空间,要想大尺寸的投射影象,应该优先考虑使用短焦或超短焦镜头。


对于宽大的应用场所,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例如数码影院,优先考虑长焦镜头,因为这样的安装方式,优点是很多的,首先,投影机的风机噪音在观看者的影响得到了很好的抑制,其次在观看者对投影机的影响(抽烟者的烟灰、就餐者的食物残屑、热饮蒸汽)因素中,长焦投影机的影响是最小的。


对于家庭用户来讲,标准的投影镜头和超短焦的是两个主要选项,标准的适合小空间或小尺寸的移动状态下的投影,例如在书房,随时在墙面上投影个30寸的图像,而超短焦适合在客厅或卧室使用,直接把投影机放在电视柜上,就可以在距离墙50厘米的地方投影出80寸的图像,实现影院效果,而且不会被人员走动遮挡。


5、信号和内容来源:投影演化的智能核心


作为信号输入和控制部分,传统投影仪提供了多种信号端子,通过这些信号端子输入各种内容和信号,通过投影仪展示出来。


通常投影仪都会有VGA/DVI/CVBS/S端子/分量/音频输出等,新一些的投影仪还会有HDMI输入,通过这些输入接口,各种内容和信号被输入到了投影机中,并且显示出来。作为办公场景来说,这样就能基本满足要求,达到目标。


二、智能影投行业的玩家名单


1、爱普生Seiko Epson Corporation


日本 官网:http://www.epson.com


爱普生成立于1942年,是一家数码影像领域的全球领先企业。主要产品线涵盖喷墨打印机、数码打印系统、3LCD投影机以及传感系统等。众所周知,在投影机市场一直有两大阵营,一个是DLP,另一个就是3LCD。而爱普生就是3LCD投影技术的鼻祖,世界上第一台3LCD机器就是爱普生生产的。在产品方面,爱普生早在2014年就开始推价格亲民的智能投影机,此后的步调一直处于加速状态。目前,爱普生的投影仪产品已超过200个款式,功能强悍而务实。


以近期发布的1795F为例,它采用了NFC技术。只要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和主机进行接触,就能让投影机自动开机并且无线连接,实现遥控功能。用户从包中拿出投影机之后,插上电源,利用手机就能实现快速投影,简简单单的三步让整个过程零卡顿。



另外,1795F内置智能手势识别传感器,能够精准的捕捉用户的手势指令,实现手势演示功能。如果演讲者忘记带翻页笔,那么只需要在屏幕前挥一挥手,即可控制幻灯片上下翻页,让演讲变的更加随心高效。



2、索尼Sony Corporation


日本 官网:http://www.sony.com


索尼是世界最大的投影机生产商之一,同时也是3LCD投影机两大核心制造商之一,其激光工程投影、超高分辨率支持以及过硬的品质保证都给用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索尼跟爱普生是唯二二家供应LCD芯片的厂商,而DLP只有德仪一家。


在16年的德国柏林IFA消费电子展中,索尼惊艳亮相了其智能投影设备Xperia Touch,这是一款可用手指操纵图像的智能触控投影仪。



虽然机身只有一瓶矿泉水大小,但却集合了众多功能。光是传感方面,就有麦克风、光线、加速、气压计、电子罗盘、温湿度、GPS 以及人体感应模块。能够检测用户的手势和点击,能把任何表面变成触摸屏。同时它还支持 Google Assistant,可以做到像亚马逊Echo那样,通过语音控制家中的智能设备。并且自带1300万像素的摄像头,可用于自拍和视频通话。



3、明基电通有限公司


台湾 官网:http://www.benq.com.cn/


明基由施振荣创立于1984年,过去也是宏碁集团旗下的公司之一,并共同使用Acer的标志。1999年泛宏碁集团整顿后,独立成明基电通集团,并于2001年推出自有品牌BenQ,产品服务横跨3C领域。在投影仪领域,明基是DLP投影机领导品牌。针对不同细分市场需求,提供教育、商用、家用、工程、微型等多种类投影机。


2014年,明基联合阿里推出首台基于阿里YunOS的3D 1080p智能投影机i700,正式进军智能投影机市场,该机也是全球第一台将智能投影机分辨率提升到1080p的产品。



4、奥图码Optoma Corp


台湾 官网:http://www.optoma.com.cn/


奥图码是中强光电集团(台湾)的全资子公司,中强光电是全球最大的投影机制造厂商,下属的工厂在整个中国大陆有47家左右,主要生产光学引擎的研发制造。2002,Optoma品牌公司正式成立。


就完整的价值链上来看,从关键零组件的生产到产品的研发制作,到产品的制造生产,再到市场营销,全部都由奥图码自己完成。因此,奥图码在成本控制上极具优势,产品也一贯以“亲民”著称。国际投影大牌有近十余家,但是奥图码是唯一一个“专注投影”的厂商。


很多第一台投影机都由奥图码制造的。如:2003年第一台小于一公斤的投影机,第一台飞碟式的内且DVD投影机,2008年第一台口袋投影机以及2010年的第一台LED投影机都是由奥图码生产。


不过在微型投影的智能化上,奥图码的动作则晚得多,此前其只在高端激光系列投影中添加了智能化系统。2016年,奥图码推出了全新高清智能家用投影机HD260S,这是第一次把智能系统运用在主流家用投影机产品中。今年2月份,奥图码再次推出一款全新的智能微型投影仪产品SL1,看来奥图码发力了。




5成都市极米科技有限公司


成都 官网:http://www.xgimi.com/


极米成立于2013年,是国内第一家专注于家用智能投影领域的新锐创业公司。创始人钟波是技术出身,毕业后,进入了专注研究智能电视芯片的晨星半导体,随着晨星上市,作为原始股的持股人,钟波也实现了“财务自由”。


钟波


在研究智能电视芯片的这些年里,钟波最深刻的体验是液晶屏幕对于产品体验的局限。于是他把目光转向家用投影仪市场,并把产品定义为“无屏电视”,一方面从传统概念上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另一方面也区分于普通的商用投影仪。尽管在实现方式上更近似投影仪,但在设计思路上,更多的是继承了智能电视的路子。


2014年,极米正式发布首款产品,搭载就是老东家mstar的芯片,一上线便被抢购一空,几个月之后,极米便获得1亿人民币A轮融资。据易观智库调查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极米以49%的市场份额远超其他同类家庭投影品牌,在家庭投影市场占有率国内第一,全球第二。


同在2015年,极米引入了战略合作方——芒果传媒,完成B轮价值 3 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 ,此次投资除现金注资外,还包括资源投入、牌照内容绑定。作为芒果传媒战略投资的第一家智能硬件公司——极米正逐步实现 “终端+内容+平台”的战略大布局。




6、坚果  深圳市火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深圳 官网:http://www.jmgo.com/


火乐科技成立于2011年,是一家主打智能投影设备研发及生产的硬件服务商。旗下坚果智能影院发展至今,已成为微投行业独角兽,用户总量全球第一。创始人胡震宇是个比较早期的创业者,在2011年便找到业内顶级设计机构嘉兰图做产品设计,不过还处于发展的低谷期。CEO陈兴博则是嘉兰图的设计总监,于2014年离开嘉兰图,想休整一段。


这期间,胡震宇一个电话找来,还是为新产品设计的事,而且这次的设计对胡震宇创业项目有着生死存亡的影响,员工工资社保资金都已告急,正处在A轮融资的关键时期,一边要花钱出一个漂亮的产品设计来打动投资人,一边又要投资人的钱来付设计师的设计费用,在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困境中,最后陈兴博被说动愿意自己亲自操刀为胡震宇出一个投影产品的设计,最终陈兴博加入了胡震宇团队,设计师出任了CEO。


2014年9月,火乐科技发布了第一款智能投影仪——坚果G1。首批10000台坚果 G1,不到一天被一抢而空。从 2014 年底开始,坚果 G1 在其京东自营店上直销,销售成绩斐然,在京东售卖页面中上万条评论里,大部分都是对坚果 G1 产品设计的赞赏。



坚果G1火爆之后,资本随之而来。同年12月,火乐科技获得了达晨创投、IDG 资本和任泉的 StarVC 联合投资的 6000 万元人民币。接着在 2015 年 5 月,火乐科技对外正式宣布,公司 B 轮融资 2 亿元人民币。2016 年 3 月,火乐科技再获 C 轮 6 亿元人民币的融资。不到两年的时间里,火乐科技估值已接近 25 亿。在产品线上,火乐科技的智能投影仪已涵盖家庭影院、移动影院、激光电视系列,出货量也位居前列。




7微鲸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 官网:http://www.whaley.cn/


微鲸科技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专注于家庭娱乐的互联网科技公司,通俗来讲就是做智能电视。团队成员,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掌舵者黎瑞刚,《新周刊》总编辑、华人文化产业基金首席内容官封新城,前上海文广百事通CEO李怀宇,这三者的组合被业内誉为互联网电视的“最强阵容”。


背靠华人文化产业基金,微鲸成立之初就自带内容基因。电影方面拥有时代华纳和东方梦工厂,电视剧方面有 TVB,综艺方面有《中国新歌声》和星空传媒。在丰富的内容资源加上互联网牌照的加持,微鲸迅速的成长为智能电视领悟中的重磅选手。去年双十一,微鲸总销量破16万台,销售额破2亿,领跑互联网电视业。


继微鲸电视、微鲸VR一体机的惊艳问世后,微鲸科技又在2016年10月推出了首款智能投影产品——微鲸魔方K1。微鲸魔方外观是平行四边形,拥有1秒自动对焦,语音控制、WiFi音箱特色功能,此外还可以一键切换投影和音响模式。




8、深圳酷乐视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 官网:http://www.coolux.com.cn/


酷乐视成立于2009年,是四川维优科技的子公司。母公司自2000年6月以来一直专注于投影显示领域,是国内首批进入投影显示的本土科技企业,2002年,在国内率先实现单片液晶投影机的商业化量产,并逐步占领了国内的商业娱乐市场。


酷乐视是国内最早进入LED微型投影机行业的企业之一,也是国内第一家推出智能投影产品的公司,产品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小巧便携,多如手机般大小。


2016年,酷乐视发布的全球首款超千流明LED智能微投S3,将微型投影亮度推向了一个新的巅峰。不仅如此,S3还实现了自动对焦与实时调焦、断网看电视等实用功能。




9、小帅影院  青岛小帅影院科技有限公司


青岛 官网:http://www.xshuai.com/


小帅影院成立于2015年,是海尔集团孵养出的小微创客,致力于提供专业的家庭观影设备及周边产品。产品线覆盖便携智能微投、家用投影及智能穿戴设备等。


依托海尔中国家电第一品牌背书到产品技术研发,小帅影院实现了营销多渠道,另独有上游资源方合作账期模式以及供应链管理优势。使得小帅影院前代产品isee mini在市场及业界树立了良好的口碑。



通常来说,股权众筹项目的筹集期往往需要数天时间。2015年5月,小帅影院“UFO”在京东“东家”开启众筹活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短短90秒内,市值1500万元的股权被认筹一空,创造了京东有史以来最快的一次众筹记录。而小帅影院UFO产品众筹,共筹得资金2617761元,超过所设定的众筹成功资金26倍,取得空前成功。一炮而红之后的小帅影院,通过不断完善产品,调整产业结构,从单一的硬件提供商专项硬件和内容提供商,已实现年营收过一个亿元。


10、神画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深圳 官网:http://www.piqs.com/


神画科技成立于2010年,在业内一直具有传奇色彩。首先是师出名门,母公司昂纳科技是在光通信器件和模块领域占据全球领导地位的高科技制造企业集团,而全球每十台微型投影仪就有六台直接或间接地使用神画科技所属的红蝶科技的光机。2011年,神画研发出全球第一台极焦“智能互动投影电视”,开创了极短焦投影机集安卓系统接入高清数字电视信号的先河。


神画CEO那庆林


神画科技CEO那庆林来自北大,具有在世界顶级投行的从业经验,是一个把握节奏的高手。那庆林认为,智能投影虽然具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但因为目前的核心技术与元器件掌握在少数几家巨头手里,大部分厂商顶多算是一个集成商,毛利水平并不高。


与此同时,规模的增速提档仍然受制于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因此即使有些厂商通过融资有大投入的能力,但对于一个基数偏小、有着固定成长速度的行业来说,部分公司象手机企业那样在营销推广上高举高打,有可能是一种缺少产业思维的资源浪费和自嗨!


具备产业战略思维的神画科技,非常注重节奏的把握,在等待市场爆发的过程中具有足够的战略耐性。几年来,坚持在核心技术与应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源。同时紧扣行业发展脉搏推出创新产品,要求推出的每一款产品都能达到当期市场的领先水平,以保持一定的品牌势能和声量。营销举措因时而动,不盲动更不瞎折腾,保证每款产品成功的同时积极修筑面向未来竞争的护城河,一待行业增长拐点出现,有足够实力进行战略收割。


在产品方面,神画科技在业内率先根据个人娱乐、移动商务、家庭娱乐三大场景规划了三大产品线。个人娱乐定位于大学生群体和刚毕业的白领一族,产品设计准确地抓住了初入社会的这一群体租住房屋或住集体宿舍的观影刚需。在今年年初,神画科技推出的神画TT系列则是应用于商务领域,功能上实现了隔空触控(类索尼)。




结语


最后我们发现,淘金智能投影的玩家背景差异巨大,但利益让他们短兵相接。IDC最新发布的《中国投影机市场跟踪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微型投影机市场出货量将近58万台,增长120.9%,成为投影机市场增长的主要动力。预计2017年微投市场增长率有望超过50%。


在流动性过剩、资产交投活跃的当下,凡是出现超过30%以上预期增速的行业都会引来大量的资本关注与介入,带来的影响是整个行业的快速增长及竞争格局的迅速改写,名不见经传可迅速崛起、满城皆知亦可一夜跌落。

相关资讯
国产突围!川土微电子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全链路自主化与EMC性能双突破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加速,CAN收发器作为车载网络的核心通信接口,其可靠性与安全性成为产业链关注焦点。然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迫在眉睫。川土微电子推出的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实现了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测的全链条国产化,并通过欧洲权威机构IBEE/FTZ-Zwickau的EMC认证,成为兼具安全性与高性能的国产车规级解决方案。

“中国芯”逆袭时刻:新唐携7大新品打造全场景AIoT解决方案矩阵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博弈: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的差异化路径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嵌入式主板EMB-3128:轻量级边缘计算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从ASMI财报看行业趋势:AI芯片需求爆发如何重塑半导体设备市场?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