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抑或是欢歌?华为AI芯片将走向何方?

发布时间:2017-08-9 阅读量:1843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candytang

人工智能有三板斧:数据,算法,还有硬件。而硬件中最核心、最重要、最基础,怎么夸都不过分的那一个东西,叫做芯片。


从英伟达的GPU带来股价飞涨300%,到谷歌用TPU加持AlphaGo挑战人类,人工智能芯片正在从各种角度袒露出鳞爪狰狞。相信所有从业者都相信芯片是AI时代的命运基准线,但是谁最终握住这条线,就是一场好戏了。


这场年度热剧最近迎来了第一位中国角色,华为。其实华为做AI芯片并不算是什么新闻,很多消息都预示着这一点。但最近余承东华为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披露华为秋季发布AI芯片,接着华为官方Twitter上又发布了“人工智能不只是语言交互”的主题海报,似乎都在预示华为AI芯片的诞生之日已经不远。



很多媒体都认为,华为mate10有可能搭载的麒麟970,就是这款神秘的AI芯片。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消息的真伪,当然真伪也不太重要。但我们或许可以从其他角度预测一下首个国产AI芯片的特征,以及影响它走势的几个要素。


当然,我们还是要先科普一下什么是AI芯片,这东西跟以往的芯片有什么不同。


杀声四起,谋算百出:今天的AI芯片江湖


与传统终端相比,AI终端系统有很多不同。


最大的区别在于,传统运算环境下芯片只需要根据指令,带动不同部类的系统工作。但AI条件下,指令与最终运算结果之间要加入多重算法与建模。这极大增强了运算负荷。所以与CPU为代表的传统终端芯片相比,AI芯片的首要任务是增大运算承载力。


其次,AI芯片的关键点在于通用性。因为具体的AI进程里,有可能加载千奇百怪的算法与任务。假如芯片不够通用,无法兼容这些算法的话,整个运算过程都无法谈起。换言之,芯片本身不够通用,无法承担多任务和不同算法运行的话,很可能造成AI功能的基础条件缺失,各种创新和技术升级也就不存在了。


另一个AI芯片的不同,在于AI系统不仅要处理数据,还要在各种端口收集数据。也就是说AI系统要连接更多的感应装置。比如说AI+智能手机的一个思路,在于让手机通过摄像头读懂人类的表情。这要用到机器视觉技术将人类的面部信息进行符码化,交给处理系统来读取。要求芯片具备连通新功能、新技术的能力。


总之,更大的计算能力、更广泛的适用性,加上与新硬件的打通,是AI芯片的三大基本要求。但满足这三个要求的方式却五花八门。


目前来看,满足深度学习等AI应用的芯片有三大类型:图形处理器GPU、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


其中ASIC灵活度和适配度最差,但部署成本最低。GPU并行神经网络是目前主流的做法,但部署成本也最高。FPGA则比较均衡。



今年的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推出了专门适配神经网络的张量处理器TPU,并且在AlphaGo上狠秀了一把存在感,或许未来会成为这场芯片大战的一个变数。


除了这几种解决方案之外,AI芯片还有其他各种各种的技术思路。而巨头们往往也不会吊死在一棵树上,而是选择多种方案同步研发。


一般意义上认为,目前英伟达的GPU处在行业领先地位。记得5月份黄仁勋在发布会上讲号称“核武器”的AI芯片Tesla V100。发布会一边开股价同步飙升,场景可谓壮观。也侧面说明了AI芯片处在多么重要的战略位置。


除了英伟达,微软、英特尔、高通、谷歌等巨头都已经宣布了AI芯片计划。这种暴力烧钱的行业也确实应该是巨头游戏。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些砸钱买票,杀得血雨腥风的AI芯片商中间,好像少了几个做手机的。


三星分神,苹果放缓:移动AI芯片留给华为的机会


半导体制造领域公认实力顶尖的三家手机厂商是苹果、三星和华为。但是在AI芯片这台戏里,三星和苹果好像都稍微慢了一点。


三星的动作迟缓,或许可以理解为在经历了去年的全球风波之后,半导体制造领域对三星变得格外重要。根据第二季度财报,三星在半导体制造的营收是拉动整体效益增长的关键,而其中主要贡献来自于闪存市场。在半导体的核心注意力他移的情况下,三星似乎没有全情投入这场AI狂奔。当然,三星也有投资和布局AI芯片的项目,只是目前还没有实质消息流出。


就像苹果身边的无数小道消息一样,传言中苹果内部也有被称为“苹果神经引擎”的芯片项目。但苹果在AI领域的克制广为人知,苹果AI芯片的真面目只是隐约浮现。竞争对手的状况,也许会给华为造成一个战略空窗。反正目前华为率先推出AI芯片应该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



相比虚幻的排名,AI芯片更大的战略价值来自手机厂商掌握AI基础条件之后掌握的主动权。AI这东西是非常宽泛的,依靠通用芯片研发AI应用与功能,不仅流程过长,还可能造成巨大的能效浪费。芯片和终端高度同步显然更加经济实惠。进一步说,掌握云端、芯片端的定制能力,是未来定制手机AI场景化的前提,战略意义远大于眼前的经济收益。


综合来看,华为的AI芯片牵连广泛,整体AI芯片市场火热和移动AI芯片空白的阶段环境也是一种利好。但是否能一战成功,却取决于众多因素聚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回答另一个“悬念”:华为说AI不止语音交互,那么它的AI芯片是什么?


靠谱推理:华为的AI芯片主打什么?


答案是图像。


包括图像识别和图像处理,这是华为AI芯片最可能(甚至是唯一可能)的主攻方向。


语音识别和语言交互当然是AI落地的先锋军,但智能音箱泛滥到今天,继续“玩语音“确实让用户有点厌烦。当然我们认为目前的AI语音交互其实非常初级,这是题外话,改天单聊。


语音以外,AI落地性最高、最可能带来用户体验升级的领域,就是图像处理和机器视觉。试想不用自己费力美颜,手机自己就做了,还顺便告诉你什么角度显得脸更小.......显然还是有用的。



另外,华为的旗舰手机必然主打拍照,尤其是人像拍摄。来自芯片端的图像处理能力加持能最大化配合产品。而且去年的荣耀magic主推过智能系统,这次也该轮到图像领域的AI技术了。


考虑到要凸显芯片本身的AI能力,这款芯片应该会主打芯片与摄像头+机器视觉技术的结合。否则单纯的图像处理用其他移动芯片也可以完成。最先搭载这款芯片的手机,应该会把深度人脸识别和照片处理、动态人像处理作为核心卖点。简单说,就是芯片提供基础能力,让摄像头变成数据采集器和解码器。


沉默抑或欢歌:当AI芯片来到市场


思考一个问题:《战狼2》为什么能创造票房纪录?


显然答案不止一个。影片本身、上映时间、电影市场大环境和时事政治因素都起到了作用。


对于新事物而言,市场决定因素往往是多元的。成就爆款或者突然遇冷,都不是简单因素决定的。


假如华为的AI芯片确实搭载在mate10上(也有很大可能不是这样),那么AI芯片必然是主要的产品卖点之一。这个卖点的市场接受度,会受到哪些因素制约呢?


首先还是产品本身的AI功能落地性。在接触了大量AI和伪AI产品之后,我们发现一个特点:现阶段的消费者并不愿意为AI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买单。消费者需要理解的是具体功能和实际价值。


AI芯片也是如此。这东西目前造价还在爆表阶段。部署成本高昂,同时也会拉动产品价格上涨。这种情况下,产品必须有足够强的功能性来说服市场。切忌让AI芯片成为玄谈。



还有一点,就是AI芯片带来的功能升级必须锁定合理的对应人群。早期部署AI芯片的手机会是高端产品。而高端向市场的普及,依赖的是人群裂变效应。这就需要产品在AI之外,设计、体验和营销都要精准锁定人群划分。不能用常规产品推广策略来推动AI手机的新物种。


最后的重点其实在于营销。有足够的说服力,还要学会说服用户才行。从智能音箱的经验来看,AI产品很可能陷入营销同质化和概念空洞化的陷阱。AI手机可以从中吸取不少经验。


华为的AI芯片+手机,有两种很可能的结局。一种是抢占新物种的风口,成为下半年手机市场中的亮色。一种则很可能继续实验室中的沉默氛围,最终变成AI之路上的一件早期试验品。


想要从实验室里走出,获得市场的娇宠,一件AI产品必须保证以上每一步都不能出错。


这是AI的阵痛,也是AI的洗礼。

相关资讯
晶振行业必备术语手册:工程师必收藏(下)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晶振行业必备术语手册:工程师必收藏(上)

在电子电路设计中,晶振的每一项参数都与产品命运息息相关——哪怕只差0.1ppm,也可能让整板“翻车”。看似最基础的术语,正是硬件工程师每天必须跨越的隐形门槛。

3点区分TCXO温补晶振与OCXO恒温晶振

电路板中常用到恒温与温补这两种晶振,恒温晶振与温补晶振都属于晶体振荡器,既有源晶振,所以组成的振荡电路都需要电源加入才能工作

体积缩小58%!Vishay发布185℃耐受汽车级TVS解决方案​

汽车电子系统日益复杂,尤其在48V架构、ADAS与电控系统普及的当下,对瞬态电压抑制器(TVS)的功率密度、高温耐受性及小型化提出了严苛挑战。传统大功率TVS往往体积庞大,难以适应紧凑的ECU布局。威世科技(Vishay)日前推出的T15BxxA/T15BxxCA系列PAR® TVS,以创新封装与卓越性能直面行业痛点,为下一代汽车设计注入强大保护能力。

SK海力士突破6层EUV光刻技术,1c DRAM制程引领高性能内存新时代

韩国半导体巨头SK海力士近日在DRAM制造领域实现重大技术飞跃。据ZDNet Korea报道,该公司首次在其1c制程节点中成功应用6层EUV(极紫外)光刻技术,显著提升了DDR5与HBM(高带宽内存)产品的性能、密度及良率,进一步巩固其在先进内存市场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