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火了,而且火得特别迅速,在投资人看来它就是类似于下一个共享单车的项目,据媒体报道,仅仅一天内,主打小机柜模式的充电宝分时租赁平台“非常电”完成百万元种子轮融资,共享充电企业“Hi电”获近亿元A轮融资,小电科技完成B 轮3.5亿元融资。
与资本界的疯狂投资不同,“共享”充电宝在“共享经济”体系中是备受争议的,国民评论家王思聪甚至放言“共享充电宝能成,愿吃翔”。话是粗鄙了些,王思聪所持的反对意见却也是很多人的心声——共享充电宝模式不靠谱。与此站在对立面的,是参与了共享充电宝投资的马化腾和陈欧等互联网大咖,他们不敢说这个业务肯定能成,立场显得不坚定,用了“不成当公益”这个已经被摩拜用烂了的情怀梗。
从发言的人群来看,在这场争议中,更多共享经济甚至是普通消费者,都缺乏对“共享充电宝”模式的信心。名义上,充电宝共享与汽车、知识“共享”同为共享经济体系,为什么会有“充电宝‘共享’吃翔,汽车、知识“共享”吃香”这样徊然不同的前期市场反应?
本质来说,充电宝的“共享”称为“租赁”更为合适,用户押金+租金的业务模式产生巨大现金流和最终实现盈利是投资人的愿景,这个愿景能否实现,要看产品的使用前景如何。
而共享充电宝要有前景,至少以下两点要成立:
1、用户外出不愿意携带充电宝,嫌累赘;
2、使用共享充电宝比移动电源更方便。
第一点来说,携带充电宝是累赘的,大多数人会表示赞同,无论是哪一个品牌配置10000毫安容量的充电宝,拿在手里都是沉甸甸的,然而,有数据显示,中国已有超过5000家移动电源厂商,2016年出货了近5亿只移动电源,比手机出货量高。就是说,几乎是人手一部移动电源,这至少表明人们在某些场景下是会带移动电源的,否则干嘛要买呢?
而且就短期出行来说,移动电源几乎成了必备品。
第二点,共享充电宝没有想象中那么使用方便,充电宝共享不具备“用完即走”属性,充电宝共享需要你找到特定地方,按照特定流程获取充电宝,使用完后,需要归还制定位置,这和有桩借车的模式类似。以大型百货的应用场景来说,假设我去买衣服发现手机快没电了,我要在百货大楼里先找到借充电宝的柜子,交押金--注册,获取充电宝后,将充电宝放在我的包包里(或手上),等我买完东西了,再找到一个充电宝柜子归还充电宝。这样的流程比我自己出门时带一个充电宝真的方便很多吗?
这样看来的话,充电宝要进一步发展还需要预设更多合理的用户场景,目前来说,充电宝共享在资源的配置上和用户已有的资源产生重叠,并非是用户的刚需,它也还并不能取代什么。
反观共享经济中已经小有成就的汽车共享和知识共享,他们的成功是有迹可循的,汽车共享利用了用户汽车闲置资源,为人们出行提供了合理的资源配置;知识共享中以技能共享的智能产品开发外包服务平台——“快包”为例,快包将线下工程师资源整合起来,为雇主的项目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外包服务,完成雇主各种智能产品的软硬件定制方案,达成供需双赢。
创造新的行业资源配置方式,提供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模式,是成功的共享经济特征之一。而在这点上,目前的共享充电宝表现得并不突出。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在很多人并不看好它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