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WiFi功能的电动车充电站让你充电更便捷

发布时间:2016-12-21 阅读量:9151 来源: 发布人:

电动车充电站和汽车加油站相类似,是一种“加电”的设备,是一种高效率的充电器。可以给电动自行车、电动汽车、老年代步车等进行充电的设备;其中,按充电速度可分为快速充电站与慢速充电站。“电动车快速充电站”,俗称快充,可以像汽车加油站一样,在沿街商店、街道社区、报刊亭旁、存车棚、彩票投注点等处设置。


最近,知名的TI公司推出了一款基于TI芯片带WiFi功能的电动车充电站设计方案,让您的充电更快捷。该方案为业内首款将Wi-Fi功能加入电动车充电站中的参考设计,只要透过Wi-Fi连接,电动车车主就可以随时随地远程监控其车辆的充电情况,打造从家庭自动化到搜寻附近公共充电点等多项潜在应用。


电池技术的进步以及相关法规的制定,推动全球新型电动车的数量不断成长。然而,电动车制造商仍然需要建立更多的充电站,为汽车驾驶提供更方便的充电服务。此新参考设计采用了TI的SimpleLink? Wi-Fi无线微控制器(MCU)技术,让工程师能够设计出在非高峰时段的智能充电机制,或搜寻回报可用充电站的解决方案。


大联大物联网专区推出TI带Wi-Fi功能的电动车充电站参考设计应用示意图


推动电动车充电站普及的一大障碍是汽车的充电时间。此参考设计支持与家用插座兼容的1级充电,同时也支持车主连接更高电流(15A-30A或更高)的2级电动车充电(一般商业大楼皆可提供)。2级充电装置将电量充满一般需要8小时的时间,车主可利用办公期间为车辆充电。


大联大物联网专区推出TI带Wi-Fi功能的电动车充电站参考设计方案架构图


未来,TI计划推出一个600V与400A的3级电动车直流充电装置参考设计,可将充电时间缩短至20-30分钟。只要在Wi-Fi覆盖范围且设有充电站的餐厅,车主即可利用短短的午餐时间为爱车充电。


大联大物联网专区推出TI带Wi-Fi功能的电动车充电站参考设计开发板照片


Wi-Fi EV充电站参考设计的主要优势
-可同时支持1级和2级充电。
-透过TI的SimpleLink Wi-Fi技术,Wi-Fi连接得以支持所有智能型手机、平板、计算机或智能电视。
-电力输送达30 A,且随着使用更大的继电器而扩展增加。

-可外延支持其他应用,例如:付款、验证和家庭自动化等设计创新。


最近,在国内领先的智能产品开发外包服务平台快包上有个多个移动电源充电桩开发项目需求:
实现功能是:第1:用ARM的 做充电宝的充电检测ADC功能。
第2:用2个GPIO做IIC的功能去读写EEPROM(AT24C64)的ID号送出,写时间与日期。
第3:GPIO去检测线的回路,高电。
第4:GPIO去开关锁。
第5:GPIO的灯来显示状态

做10个一样的功能,信号送出与交流都串口方式


如果能加上带WiFi功能的设计,能为这个项目增色不少。



相关资讯
智能井盖电子硬件开发攻坚记——低功耗、多协议、高防护的30天挑战

某市政工程服务商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计划部署一批具备环境监测、防盗报警、远程管控功能的智能井盖。项目核心难点在于电子硬件部分需在30天内完成开发,并与已开发完成的单片机程序、机械结构及物联网平台无缝对接。通过我爱方案网精准匹配,一家专注工业物联网硬件的方案商接下重任,开启了一场技术攻坚战。

快包故事:汽车智能诊断HUD设备开发——从OBD数据到炫酷灯效的跨界整合

一位汽车改装发烧友希望通过智能化设备提升驾驶交互体验,计划开发一款集实时车辆数据监测、动态LED灯效与蓝牙控制于一体的车载终端设备。项目需求明确但技术整合难度高,客户在我爱方案网发布需求后,平台通过智能匹配机制迅速锁定深圳某物联网方案商,凭借其成熟的汽车电子案例经验,双方在48小时内达成合作。

快包故事:双核网关嵌入式系统开发背后的"硬核"攻防战

某智慧水务企业需要开发两款工业级网关设备(STM32-H750/F407双平台),要求实现网络通信、协议转换、边缘计算等七大核心功能。其中H750版本需集成GPRS通信和短信模块,F407版本则需精简IO功能。系统需支持远程固件升级、漏水实时报警,并能在-40℃~85℃工业环境下稳定运行,最终30天内交付可量产方案。

快包故事:隧道掌子面智能采集系统开发纪实

某隧道工程公司为解决传统地质素描效率低、数据精度不足的问题,通过“我爱方案网”寻求开发一套隧道掌子面智能照片采集系统,要求系统具备高精度拍摄、多角度采集、环境自适应等功能,具体需求如下:

快包故事:医疗设备遥控器与人机界面开发项目成功交付

某高端医疗设备厂商通过我爱方案网,携手广东省方案商成功开发手术机器人专用遥控器及人机交互界面。项目以STM32F446RET7与SPSGRF-915芯片为核心,攻克7天超长续航、4K@60Hz无损信号处理、多协议抗干扰通信等难题,融合FPGA动态帧存储与环境光自适应算法,实现“无线操控-实时显示-智能交互”一体化闭环。方案商凭借模块化开发策略与本地供应链协同,仅用2.5个月完成从设计到量产交付,为国产手术机器人提供了兼具高性能与医疗级可靠性的交互范本,推动高端设备自主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