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CPU的内核真的是越多越好吗?

发布时间:2016-10-29 阅读量:1170 来源: 发布人:

在手机高度智能化的时代,每一个手机的零部件都备受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专业知识流出,让更多人了解到手机内部的真实状况之后,有用户开始对手机配置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而这些意见也会影响着许多需要更新智能设备用户的购买方向。

塞班时代的智能手机

现在购买手机或者设备,一般人最关注的是手机的CPU、RAM、ROM、屏幕大小、有无指纹识别功能等方面。CPU作为整个手机的大脑,负责协调各个零部件之间的工作,一个手机的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的表现。如果说世界上第一台智能手机是什么的时候诞生的?由哪一家厂商制造的?具体型号叫什么的时候?相信大家都不清楚。其中包括小编,在写这篇文章之前也是不知道的。全球第一款智能手机是有摩托罗拉在2000年生产的天拓A6188。摩托 罗拉天拓A6188采用了摩托罗拉自主研发的龙珠16MHzCPU支持WAP1.1无线上网。当然了,天拓A6188的才出现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为今后的智能手机奠定了基础。

十年的慢发展时代

在随后的十年中,手机一直过着有条不紊的满更新时代,各家的手机进步和改变都不是特别巨大。也出现被恶搞的“科技以换壳为本”的金句。不过,在 2012之后,随着安卓手机的大规模扩张,手机的核心数量随着迎来了大爆发,主打双核乃至四核的手机源源不断的走向市场,手机核心大战的帷幕就此拉开。

进入2015年之后,中高端的CPU基本都会拥有8核心版本,用以应对用户认为的CPU核心数量越多越好的需求。低端的CPU核心就不说了,毕 竟4核心在众多用户的眼中已经完全没有竞争力,视之为是为低端处理器。不过并不是所有的4核心处理器都是低端。高通2016年推出的骁龙820处理器就是 最好的例子,在性能方面各种秒杀8核心、10核心。这个时候是不是还有很多人依旧相信核心越多性能最强大呢?

核心是越多越好吗

理论上来说,CPU核心数量越多,性能也就越强大,不过这是硬件上的理论,软件的开发同样会影响到CPU核心对软件的响应和占用能力。现在许许 多多的软件和APP都是基于单核心开发的,也就是说核心再多,也就是只有一个在工作,其他处理器核心都在旁边看大戏呢!不过,最近的几年,软件供应商加强 了对于多核心的支持和优化,“一核有难,九核围观。”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虽然堆核心不会为手机的运行带来更多改善,但是毕竟是真真切切的多核心,也 是给用户一个充分的买单理由。为日新月异的IC设计打下坚实基础。

处理器是否需要更多核心

虽然高通的骁龙820干翻了各种8核、10核处理器,不过由于诸多厂家没有得到ARM的授权,获取自主开发架构或没有开发架构能力的厂商来 说,ARM的公版核心依旧是最佳的选择,而且可以节省一大笔研发费用。在整个IC设计行业内,能够获得ARM授权,允许自主开发处理器架构的厂商屈指可 数,英特尔、高通、三星、苹果无一不是业界佼佼者,自主研发处理架构是进一步提升厂商设计自主权的重要手段,同时可以减少对ARM的依赖。

CPU不止是数据处理中心

伴随着半导体制造工艺的不断提升,芯片在功耗控制方面也愈发出色,核心面积越来越小,在CPU中集成的元器件也越来越多,除了基带之外,包括有 音频处理芯片、网络信号调解器等。在很多人的眼中,CPU的唯一作用就是处理各种数据。而事实上,CPU不仅仅担负着处理各种数据的功能,同时还担负着其 他非常重要的职能。

高通的芯片组

手机中的各个零部件所产生的信息都需要进行处理和中转,有信息沟通就需要有基带来连接。在移动CPU制造端,拥有自主基带研发能力的厂商有高 通、联发科、海思、英特尔等知名IC设计厂商。其中今年苹果A10处理器中,大约50%的基带有英特尔提供,还有另外一半将会是苹果的老合作伙伴高通提 供。

移动处理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物联网时代,能耗比更高的饿手机处理器核心被提上了研发日程,ARM在2015年推出了针对物联网、智能家居所开发的 Cortex-M7处理器架构。与它的前辈Cortex-M3相比,性能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与现在手机处理器上使用的Cortex-A系列相比,它增加了 FPU、Cache,而待机功耗从90mA降到6.5mA,续航能力更加出色。

总结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发现,手机处理器已经走进了和桌面处理器一样的怪圈,单核心性能提升缓慢,而多核心却不能明显的将处理器性能提升起 来;核心数量并不会让手机的在使用的体验上获得质的飞跃。高通骁龙820采用的2*2.2GHz+2*1.5GHz的四核心设计,在性能上完爆各种8核 心、10核心处理器可以看出,提升移动处理器的单核性能比单单的堆核心来的更有意义。

相关资讯
台积电涨价10%背后:黄仁勋的“价值论”与全球芯片博弈

近期,台积电(TSMC)宣布酝酿调涨晶圆代工报价10%,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关注。英伟达(NVIDIA)CEO黄仁勋公开表示,尽管台积电先进制程价格高昂,但其技术价值与产能保障“非常值得”,此举被业界视为对台积电定价策略的强力背书,亦凸显双方在AI芯片领域的深度绑定。

博通第三代200G CPO技术重塑AI算力基础设施格局

在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光互连技术正经历革命性突破。2025年5月15日,博通(Broadcom)正式发布第三代单通道200G共封装光学(CPO)产品线,标志着光电子集成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该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超大规模AI集群的带宽瓶颈,更通过系统性创新重构数据中心架构设计逻辑。

AMD 2025年Q1 x86处理器市场表现深度分析

全球权威调研机构Mercury Research于5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AMD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多项市场突破。在x86处理器领域,该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组合优化,在服务器、桌面及移动端市场均取得显著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AI产业突破封锁的韧性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

在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政策持续升级。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会上明确表示,腾讯已具备应对供应链风险的充足储备与技术创新能力,标志着中国AI产业正加速走向自主化发展道路。本文结合产业动态与政策趋势,剖析中国AI产业的战略转型与突破路径。

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ASM International战略布局应对贸易壁垒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荷兰半导体设备巨头ASM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ASM”)近期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引发行业关注。2025年5月15日,该公司宣布将通过转嫁关税成本、加速美国本土化生产及优化全球供应链,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与贸易壁垒。面对美国近期加征的“对等关税”政策(涵盖钢铁、汽车等商品,未来可能扩展至半导体领域),ASM展现出显著的供应链韧性:其亚利桑那州工厂即将投产,新加坡基地产能同步扩充三倍,形成“多区域制造网络”以分散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成为其增长引擎——2025年中国区销售额或突破预期上限,占比达总营收的20%,凸显其在差异化竞争中的技术优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反映了半导体设备行业对关税政策的快速响应,更揭示了全球产业链从“效率优先”向“安全韧性”转型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