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有什么用?医疗领域又发声了

发布时间:2016-10-28 阅读量:1248 来源: 发布人:

说到3D打印,大家肯定不陌生了。

实际上, 3D 打印早在上世纪 90 年代就已诞生,而近几年创客文化的风靡,更让这一行业饱受关注。

近日发布的《全球 3D 打印材料市场分析与预测(2016年--2022年)》报告中指出,在 2022 年,全球 3D 打印材料市场将达到 15.2 亿美元,医疗产业成为了重要的助推动力。大大转念一想,也许,医疗行业是3D打印最好的试验场!
 
据了解,医疗和3D打印的三种可能:

首先是外部设备,主要起到的是“辅助”的作用。比如 3D 模型,康复辅助工具等。此类应用相对实施难度较小,普适性也强,但这一过程只是在术前进行3D可视化技术建模,并利用3D打印模型进行手术规划,实际上依然属于辅助手术的一种手段,处于3D打印的初级阶段。


                            
(3D打印的手臂支撑外壳)
 
其次是植入物,最常见的应用应该是牙科和骨科,但现在也开始应用到人体内部。医生可以通过患者 CT 的精细扫描图像,利用 3D 打印机制作出模型,制定出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第三阶段是生物打印,利用身体组织溶液,采用喷墨技术直接打印器官,比如血管、神经和皮肤等。但这一生物工程应用处于研发阶段,尚未真正运用于临床领域。


但是,这么牛逼的技术,经过了一二十年,为啥还是没有太大的起色呢?想想其他科技,比如电脑和智能手机可是瞬间遍布了我们整个世界呢!
 
据研究,3D打印在医疗界的推广的面临三大难点:

首先是设备技术尚未成熟。3D 打印设备要获得引进医院的资质,一是要在产品精度上要有所保障,二是要需要经历繁琐的审核流程。医疗领域容不得一丝差错,而目前 3D 打印技术的成熟度还不够完善,精细度能达到手术级别的 3D 打印厂商更是少之又少。

其次是医生的教育培训系统有待完善。富有经验的医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手术习惯,要让他们接受相关的3D打印技术相对难度较大,而相对更有挑战和创新精神的年轻人则尚不具备主刀的尝试能力,这也给3D打印相关技术的推广带来困难。
 
第三个问题在于要实现医疗领域的商业化,3D打印的闭环尚未形成。要引进医用的 3D 打印机同样会带来一笔不菲的开支,医院是否有开放的心态愿意进行尝试。再者对于患者而言,传统的保守疗法也已经比较成熟。新式手术由于定制化的特点,成本较高且收费昂贵,也给它的推广带来了阻碍。
 
这三大难题正是3D打印技术进入医疗行业的巨大门槛,但大大也要给大家一点好消息,一些对未来3D打印改变正在发生:

1.标准和标准的制定机构

当一间实验室作出了图纸,需要拿出来共享时,会发现有太多的格式和标准了,因此,3D打印原型机这个领域看起来像是野蛮生长,毫无标准。而现在,中美等国的标准化组织正在为3D打印指定标准化规范。
 
2.开源的设计、配置和软件

当有了统一的标准后,3D打印行业将会迎来开源。现在,太多的团队注重提高自己的3D打印水平,在自我的闭环中发展。实际上,行业需要设备和软件的开源,在统一的标准下产生更多有用、高效、开放的创新。

3.教育教育教育

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首先是要对医生系统的培训,让医生们接受相关的3D打印技术,其次是对患者的教育,剔除患者对新技术的恐惧。这个方面不仅仅是医疗行业所要做的,更多还是在社会层面对新技术的接受。
 
总结来看,打印器官什么的还是太过前沿,短时期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不现实。3D打印最能得到用武之地的地方还是在制造其他器械上。但是,这个行业缺少一个有力的标准。而当标准确立,诸如后续的开源、资金、管理等问题便会不攻自破。

现在,3D打印也许不是万能药,但是可以帮助医疗界找寻拯救人类的方法。

相关资讯
台积电涨价10%背后:黄仁勋的“价值论”与全球芯片博弈

近期,台积电(TSMC)宣布酝酿调涨晶圆代工报价10%,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关注。英伟达(NVIDIA)CEO黄仁勋公开表示,尽管台积电先进制程价格高昂,但其技术价值与产能保障“非常值得”,此举被业界视为对台积电定价策略的强力背书,亦凸显双方在AI芯片领域的深度绑定。

博通第三代200G CPO技术重塑AI算力基础设施格局

在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光互连技术正经历革命性突破。2025年5月15日,博通(Broadcom)正式发布第三代单通道200G共封装光学(CPO)产品线,标志着光电子集成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该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超大规模AI集群的带宽瓶颈,更通过系统性创新重构数据中心架构设计逻辑。

AMD 2025年Q1 x86处理器市场表现深度分析

全球权威调研机构Mercury Research于5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AMD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多项市场突破。在x86处理器领域,该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组合优化,在服务器、桌面及移动端市场均取得显著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AI产业突破封锁的韧性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

在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政策持续升级。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会上明确表示,腾讯已具备应对供应链风险的充足储备与技术创新能力,标志着中国AI产业正加速走向自主化发展道路。本文结合产业动态与政策趋势,剖析中国AI产业的战略转型与突破路径。

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ASM International战略布局应对贸易壁垒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荷兰半导体设备巨头ASM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ASM”)近期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引发行业关注。2025年5月15日,该公司宣布将通过转嫁关税成本、加速美国本土化生产及优化全球供应链,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与贸易壁垒。面对美国近期加征的“对等关税”政策(涵盖钢铁、汽车等商品,未来可能扩展至半导体领域),ASM展现出显著的供应链韧性:其亚利桑那州工厂即将投产,新加坡基地产能同步扩充三倍,形成“多区域制造网络”以分散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成为其增长引擎——2025年中国区销售额或突破预期上限,占比达总营收的20%,凸显其在差异化竞争中的技术优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反映了半导体设备行业对关税政策的快速响应,更揭示了全球产业链从“效率优先”向“安全韧性”转型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