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行业热炒背后的几点冷思考

发布时间:2016-10-17 阅读量:976 来源: 发布人:

VR技术现在火到不行,从手机厂商、家电厂商到N多创业公司,纷纷摩拳擦掌,期望能在移动互联网之后抓住新一轮技术主导的商业革命。大到谷歌、索尼、HTC、vivo,小到张口VR,闭口虚拟现实的寻找投资中的N多创业公司,VR成了新一轮竞备热点。甚至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高考中,就有省份的作文题目与VR有关。

然而,VR领域真的有那么多需求跟潜能吗?作为一名有闲又爱嘚嘚的从业者,又要来谈自己的看法与建议,欢迎讨论。


一、整体市场需求不够刚性


VR技术领域,最大的问题就是整体市场需求不够刚性。如当年家电巨头主导的4K电视,强推的结果必然是曲高和寡。

笔者曾经看过一些VR的室内剧,诚然,有些效果还是很不错的,眼罩、耳机、再加上座椅的传感,整个观影过程身临其境,如HTC的VR技术。这些叫好的领域,笔者只看好游戏、电影等娱乐领域。更多的室内剧,看完之后我最大的问题是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拍成VR?2D已经表现得很好了,甚至连3D都不需要,如一些强调360度身临其境的授课视频,实际应用取决于网速的远程监控视频,其实和普通的2D视频没太多区别。

何谓刚需?笔者认为有3个判断标准,极大提升用户体验,极大降低成本,极大提升效率,以上3点,都是终端消费者当前最为需要的东西。如当年的一代名企柯达、诺基亚等,都是刚需背景下的成功企业,虽然后来他们被新的技术需求而淘汰。

二、硬件PK没有悬念


这一条可能很多人有同感,在VR相关硬件领域,行业大鳄已经布局很久,基本上很难有新兴企业能够脱颖而出。

头盔/眼罩肯定是手机厂商的天下,输赢取决于手机的出货量。另外一些背后支撑的元器件,如传感器、音视频处理器等,本身就已经是没有悬念的赛场。

三、内容/应用是切入点


硬件切入无门之后,软件看似是另外一个插入点。但是,经常被朋友批判为不够aggressive 的笔者又来质疑了,现在依然是对VR的内容投资为时过早。为什么这么讲,VR设备现在的出货量还不如2009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我们回忆一下,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互联网成功公司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滴滴打车和今日头条都是2012年成立的,换句话说,是在硬件成熟2~3年之后大规模涌现的。在VR这个依靠硬件体验的领域,优秀的内容/应用公司情况依然。



关于这一点,从谷歌的Daydream VR平台推出一个月,市面上还没有一款手机支持也可见一斑。手机厂商都还在观望,内容商就再歇歇吧。
相关资讯
英特尔半导体制造业务面临关键战役:14A制程技术客户缺失风险严峻​

英特尔公司作为全球半导体巨头,当前正处于决定其制造业务未来的关键节点。据业界报告,该公司必须在未来18个月内为下一代Intel 14A芯片制程技术锁定一家重量级客户,否则其在先进制程芯片生产领域的地位将遭受严重威胁。这一挑战源于行业竞争加剧、技术迭代加速的背景下,英特尔长期积累的财务压力和生产延误问题正被放大。如果未能成功吸引如苹果或英伟达这样的顶级合作伙伴,英特尔可能被迫重新审视其制造战略,潜在影响将波及全球芯片供应链格局。

AI芯片基板供不应求 揖斐电上修财测净利转正增长

8月4日,全球IC基板龙头揖斐电(Ibiden)于日本股市盘后发布重大财务预测修正。受生成式AI芯片市场爆发式增长推动,公司宣布全面上调2025财年(2024年4月-2026年3月)业绩指引,标志着净利润时隔一年重返增长轨道。

联发科天玑9500芯片技术解析:重塑旗舰手机性能格局

2025年高端移动芯片市场竞争进入关键阶段,联发科下一代旗舰平台天玑9500的架构细节近日密集曝光。据权威数码博主最新测试数据,该芯片在GPU能效比上实现跨越式突破,较前代提升幅度超40%,同时光追渲染性能增幅同步突破40%大关,有望推动移动端游戏帧率首次突破100FPS阈值。

英伟达H20芯片陷中美双向困局 数十亿美元订单悬而未决

2025年8月1日 - 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其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芯片,虽获美国政府口头出口解禁承诺,却陷入美国商务部审批迟滞与中国网络安全审查的双向夹击,价值数十亿美元的订单前景扑朔迷离。

美国关税政策加速台湾半导体及电子产业链布局美国步伐

美国近期宣布的"对等关税"政策成为重要风向标,特别是针对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等电子产品的税率调整至20%,虽低于前期方案但仍显著高于日韩及台湾地区内部预期。这一税率政策,叠加潜在的"232条款"调查结果及对半导体产业可能的额外关税影响,正强力驱动台湾地区领先的半导体及电子供应链企业加速评估或落实在美国投资设厂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