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可穿戴医疗的前景剖析与方案需求盘点

发布时间:2016-07-28 阅读量:4288 来源: 发布人:

【导读】可穿戴技术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提出的创新技术,利用该技术可以把多媒体、传感器和无线通信等技术嵌入人们的衣着中,可支持手势和眼动操作等多种交互方式。

当可穿戴技术与智能医疗结合在一起,可穿戴医疗设备发展突飞猛进。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预计将会达到74.2亿元,另外到2018年,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规模将达到184.3亿,当前中国移动医疗健康市场在挂号、轻问诊领域逐渐已巨头垄断,资本活跃度有所降低;但在医药电商、诊疗服务平台、健康管理等细分领域,仍将存在大量市场空间。

前景无限的国内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

国内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前景广阔,很可能是一项在根本上改变人类医疗健康的新技术,这与当前中国的智能医疗市场行情息息相关。

一方面,我国人口老龄化造成医疗需求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资源供给严重短缺,尤其在偏远地区,供需缺口为移动医疗带来机遇,而移动互联和大数据的高速发展又为移动医疗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

未来,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者将不仅接受药物治疗,还接受包括远程监测、远程治疗方案调整、生活方式管理、可穿戴式给药在内的整体疾病管理方案。

 

市场主流的可穿戴医疗设备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可穿戴医疗设备形态各异,主要包括: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跑鞋、智能戒指、智能臂环、智能腰带、智能头盔、智能纽扣等。可穿戴医疗设备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市场,它的兴起也催生出更大的移动医疗市场。
 

在国内,可穿戴便携移动医疗设备在医疗和互联网领域同样掀起新高潮,其关注度、需求度都在不断提升,用户的使用满意度较高,现今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多样化,对维持身体健康的意识在不断提升,对于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需求在扩大,随着“互联网+医疗”深入推进信息化,以及“健康中国”建设的全面提速,可穿戴医疗设备有望步入快速发展期。

知名大数据机构艾瑞咨询数据显示,功能是国内手机网民选择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主要考量因素,占比45.3%,其次是价格、安全以及外形。由此可见,大众用户深知功能的有效性是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的核心,只有充分迎合需求打造有效的产品,才能赢得用户青睐。

 

智能可穿戴医疗设备实现功能突破的难点

1、如何实现可操作的大数据

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为人体健康大数据的监测提供技术的支撑,但在数据的精准线、对复杂病况的科学识别上,仍有较大的难度,从而导致用户对监测数据的不信任,误差较大的数据进而影响后向的可操作行,要真正把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收集数据应用到医疗实际操作,仍然任重道远。

2、共存与互联系统的兼容性

可穿戴医疗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对比原有的医疗信息系统在便利性以及即时性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原有医疗信息系统在专业性以及可靠性上同样存在一定优势。另外,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产生的数据以及情报要得到更加有效、专业的分析,其可能需要对接到原有医疗信息系统中进行深层解读。所以在两者的共存,还有双方系统的兼容互通上,也将成为移动医疗健康领域的重要课题。

不仅在与医疗信息系统对接上存在兼容问题,由于当前可穿戴医疗缺乏行业标准,不同厂商以及不同类型的设备之间也较难形成有效的联合,从而发挥可穿戴设备的最大效用。另外,各厂商设备的差异对行业设立安全标准准则也产生一定的阻碍,进而影响行业的整体发展。

3、信息泄露造成的安全隐患

可穿戴医疗健康设备当前作为最贴近人体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的装置,其监测得到的数据是人体最为隐秘的信息之一,但基于当前行业缺乏统一安全标准,用户数据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基于用户在数据安全意识上的缺失,用户的隐私权面临极大挑战。

 

2016年新型的可穿戴医疗方案与需求盘点

面对国内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发展痛点,方案大数据机构淘方案认为智能可穿戴医疗产品的重点都应放在数据的分析以及提供相应的服务上,这样才更能够体现整个系统的智能,以及给用户传输真正的商业价值,智能可穿戴医疗产品的定位不应仅仅停留在智能硬件上,其实智能硬件只是一种方式,用户更看中的是一种健康生活模式,一种健康的生活理念。

就长远开来,医院、数据、设备三者的结合,才能完全体现出大数据与可穿戴的优势。而可穿戴设备需要解决的续航、数据处理、采集、传送和给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机的能力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关键,从现在所有的数据以及现状分析,做基于健康类智能硬件以及服务是未来一个很明朗的大趋势。只要一种生命体征监测做的非常准确,服务深得人心,有了一定的用户积累之后,就可以很方便地去做健康类垂直领域,其他类的监测也是一样。


 

可穿戴智能医疗前景广阔,从国内领先的我爱方案网旗下快包平台的需求分析亦可看出端倪,从方案需求与前景方案出发,小编整理了快包上可穿戴医疗需求最多的方案和淘方案上原创的可穿戴医疗方案,给方案商与开发者提供市场与技术帮助。
 

快包热门可穿戴医疗任务需求:

可穿戴血氧、血压、心率、呼吸频率、血流速度等指标监测的芯片及算法

任务描述

1.功能:

能提供成熟芯片、样板和经检验的算法。

2.芯片、平台、os级运行环节:

3.技术指标/参数:

4.行业标准/安规:

5.接口/API函数:

支持蓝牙

6.测试规范:

7.任务完成说明、验收和技术文档:

8.元器件、设备、开发板等采购和其他说明:

蓝牙可穿戴式光电反射式心率检测软硬件

任务描述:

1、功能

光电发射式心率计,通过蓝牙将心率数据传送给其他蓝牙主设备。低功耗、可充电、待机时间长。

2、芯片、平台、OS级运行环境

由任务接包方提出开发环境、成本构成(接包方可提供多种方案以供雇主选择、比较)

3、技术指标/参数:

心率检测方面的指标,主要是2个方面:一是稳定性;二是准确性。由于人体运动导致的出汗、震动,已经冬夏季市内外温度变化等因素,要求心率数据满足稳定性、准确性的要求。参考技术指标对比的同类产品:迈欧阿尔法、fitbit。

4、行业标准/安规:

必须满足国家、行业内关于心率计的强制性标准(如果有)

5、接口/API函数:

开放蓝牙通讯接口,主产品可以实时读取心率数据。

6、测试规范:

人体胖瘦、温度、湿度、振动等不同条件下,心率检测平均时间、稳定性、准确性的测试报告,并附上对比产品的测试数据。

7、任务完成说明、验收和技术文档

硬件原理图、PCBLayout、技术文档、软件源代码、BOM清单、其他成果物

8、元器件、设备、开发板等采购和其他说明:

元器件、设备、开发板等采购委托接包方开展,需要向雇主提供清单列表。外观结构部分可以由接包方设计开模(需要提供3D设计图纸),也可以由我方负责设计开模。

 

淘方案前景方案: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光电血脉搏氧传感器方案

方案概述

现在普遍使用的脉搏血氧仪的测量原理是用LED和光电晶体管夹住指尖等身体半透明部位,然后测量透过身体后的吸收光谱比率。这种构造存在测量时有压迫感和血流不通等问题。但LST1308反射式光电脉搏血氧传感器把红外光和红光两个LED和环境监测IC集成在一个封装,测量时不用夹住部位,通过测量反射光的吸收光谱就可以达到目的,彻底解决了测量时不快感的问题。

脉搏血氧仪是利用了血液中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对红外光和红光的吸收比率不同,测量动脉血的血氧饱和度的仪器。现在多以测量透过身体部位的红外光和红光为主。

功能定义及性能指标

反射式光电脉搏血氧传感器LST1308把红光(波长940nm)和红光(波长660nm)两个LED和环境光检查IC集成在一个封装,封装尺寸小,外围元器件少,适用于智能穿戴设备和家庭健康脉搏血氧仪及脉搏波血压计等医疗设备。

光电血脉搏氧传感器方案应用

1.智能穿戴设备手表手环

2.智能手机,平板电脑

3.家庭健康设备

4.脉搏血氧仪器脉搏血压计等

方案优势

1、有助于智能穿戴及家庭健康脉搏血氧仪的开发

LST1308的工作原理是测量红外光和红光的反射光,所以智能穿戴设备及脉搏血氧仪不用夹住指尖等身体部位,只需要贴上皮肤表面就可以精确测量。

2、采用了脉搏血氧仪要求的发光波长范围

LST1308的发光波长完全符合脉搏血氧仪要求的波长范围,所以测量精度很高。

3、脉搏血氧仪用的2波长光反射器的单片化。

4、普通的透射式的发射光源与光敏接收器件的距离相等并且对称布置,接收的是透射光,这种方法可较好地反映出心律的时间关系,但不能精确测量出血液容积量的变化;而反射式血氧脉搏传感器LST1308的发射光源和环境监测IC位于同一侧,接收的是血液漫反射回来的光,此信号可以精确地测得血管内容积变化。

方案链接:http://tao.52solution.com/scheme/index/schemeDetail?id=464

相关资讯
国产突围!川土微电子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全链路自主化与EMC性能双突破

随着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加速,CAN收发器作为车载网络的核心通信接口,其可靠性与安全性成为产业链关注焦点。然而,国际局势的不确定性使得供应链自主可控需求迫在眉睫。川土微电子推出的CA-IF1044AX-Q1 CAN收发器,实现了从设计、晶圆制造到封测的全链条国产化,并通过欧洲权威机构IBEE/FTZ-Zwickau的EMC认证,成为兼具安全性与高性能的国产车规级解决方案。

“中国芯”逆袭时刻:新唐携7大新品打造全场景AIoT解决方案矩阵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博弈: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的差异化路径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嵌入式主板EMB-3128:轻量级边缘计算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从ASMI财报看行业趋势:AI芯片需求爆发如何重塑半导体设备市场?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