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如果说年收入两百万,你愿意当农民吗?自古以来,中国就是农业大国,然而“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靠天吃饭”的决策模式使农业在中国还是低收入产业的代名词。现在物联网带来了大数据时代,新式的农业形式诞生,智能化的“农眼”系统将给农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
“农眼”是大气候农业AIRAG在7月20日发布的一款农业硬件,据介绍“农眼”大气候农业是世界上目前集成化程度最高、体积最小最轻便的农业网络实时监测系统,它将信息时代的云计算技术、物联网和大数据渗透进农民的生产生活,给既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带来了三个方面的质变。
首 先,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全面监测农产品的生长情况。从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只能凭借农民的肉眼感知和个人经验。农民需要寸步不离田间进行检查。而“农眼”的 诞生,完美替代了人工的检查。它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24小时实时监测田间每一寸土地每一株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从虫害、湿度、到田间气候、土壤品质等数据 都可以实时更新、传递给农民。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自己农作物的生长情况。
其次,预测分析系统可以直接指导农民的农业生产决策。过去,农民对于“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往往缺乏科学依据。“靠天吃饭”、“有什么种什么”的生产 模式极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下,农民完全可以从数据中找到最有利的生产决策,告别盲目。“农眼”背后庞大的数据库同时开放给农业科技专 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可以依据数据给出科学有效的种植建议,政府部门可以依据数据和市场价格波动进行宏观调控,农民也可以基于数据制定下一年的生产计 划。
最后,数据共享模式可以将信息传递采购方和消费者。食品安全问题如今越来越被重视。消费者和采购方在选择农产品的时候往 往要求更多关于产品的信息。大气候农业AIRAG团队为此配套开发的只能客户端软件满足了消费者和采购方的需求。采购方可以通过客户端软件,即时看到自己 订购的农产品的生长情况、种植方信息、农产品品牌信息等。而消费者只需打开智能手机的扫描程序,扫描产品溯源标签上的二维码,就能查到农产品的源头信息。农场负责人、农场地址、品种编号等信息一应俱全,真正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
也就是说这款农业智能硬件可以解决农产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端的各种问题,不得不说,听起来很强大的样子。
实现这些功能的技术其实也不简单,农眼主体部分包括了高效太阳能电板、实时图像采集器、温湿度传感器、风速风向传感器,和雨量计。
除了硬件部分,农眼还有自己的云平台和 APP。
他们想要通过对传感器上收集到的信息把过去模糊的种植经验数据化,最终通过分析实现智能化,开放给农业科学专家和政府部门来作为决策依据。
硬件端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都可以在农眼的APP上查看,足不出户也能知道农田的具体情况,针对数据去制定种植计划。
发布会上,还有一位试点“农眼”的小哥分享自家种植情况:一共种了 175 亩黄皮,去年收获 12 万斤,每斤价格 8 元到 10 元;今年试点的情况是,收获 16 万斤,每斤价格 15 元到 20元。保守估计,小哥去年收入两百万以上。
创收能力不错,产品的开发费用也应该不菲,这家公司在今年3月的时候曾获得由深圳前海汇升资本领投,知名化肥厂商跟投的2000万元天使投资,但是“农眼”的售价据说只有成本价的20%,因为企业更看重硬件端收集来的大数据,并不准备从硬件端就开始挣大钱。
我爱方案网认为在农业的从业者已经逐步减少的大环境下,智能农业产品的出现和大面积的农业规范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农眼”的出现让市场眼前一亮,但后续它是否可以持续发力,我们还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