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预测:储能市场明年会起来?我看悬

发布时间:2016-07-19 阅读量:940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6月份深圳会展中心搞了一个充电桩展,场面比较火爆。正好有个做储能的兄弟过来,就说充电桩市场经过多年的沉默,终于在去年爆发。他做了几年的储能,估计储能的风口马上就要来了,最迟不超过明年年底。

今天早上,老代看到朋友圈一篇文章说到“绿色和平(Greenpeace)在其跟踪研究中国燃煤电厂的最新报告中警告称,中国在虽会加剧发电能力过剩但已获批建设的发电厂上浪费的资本开支将达9000亿元人民币(合1346亿美元)。经济放缓,再加上过去几年对煤电、水电、风电和太阳能发电能力的密集投资,压低了中国发电厂的利用率,尤其是燃煤电厂和风电场的利用率。” 根据中国社科院的报告,2015年,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发电设备累计平均利用小时为3969小时,同比减少349小时。这个数据,在2012年,我们的利用小时数基本都高于5000小时。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火电容量至少有20%-30%的提升空间。

一方面是火电发电容量的过剩,另外一方面是火电继续的扩建。背后的原因,一个方面是各个地方政府的利益博弈,另外一方面应该是火电系的各个企业不愿意被肉体消灭。上海电气、东方电气和哈尔滨电气被并称为国内电气装备制造领域的“三剑客”。其中,东方电气集团与哈尔滨电气集团由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管理。上海电气集团为上海市国资委下属企业。由于近几年光伏和风能的高歌猛进,东方电气的净利从2013年的23.5亿跌到今年的5000万左右。而作为东方电气的难兄难弟哈尔滨电气的净利,从2014年13亿元跌到2015年的6000万左右。这个现在的这个跌幅,这两家国资委控股的公司很快会出现负利润。为了避免火电市场的价格战,在今年5月25日国内发电设备三巨头中的东方电气集团和哈尔滨电气集团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对调。个人认为,为了保护国资委的亲儿子,过激的火电建设消减计划肯定是不允许的。

另外一则消息,广州6月3日电 (王华 龚甸)近期广州连续的高温天气令空调等降温负荷持续释放,广州电网统调负荷3日首次突破1500万千瓦,两次刷新历史最高负荷纪录。广州供电部门预计,2016年广州电网电力供应形势整体相对平稳,没有电源性负荷缺口,但受部分断面、设备重过载的影响,高峰负荷期间局部网络受限错峰问题仍可能少量存在。据悉,五年内广州供电局计划投资340亿元人民币开展电网建设,计划再建66座变电站。

按照惯例,既然负荷创了新高,那么就要进行网络升级和改造,以满足下一个用电高峰的存在。但是闷热天气一年就那么两三个月,负荷峰值的时间也不超过100个小时,为了这100个小时的峰值负荷,储能系统完全是可以承担和消纳,起到削峰的作用,同时又可以晚上充电,提高火电的利用效率。技术上可行,但实际上很难实现。仅以广州为例,未来5年340亿的电网建设,卖电缆、变压器、继保、开关和工程等公司受益,大部分的国家队南瑞、许继、西电、平高等赚个盆满钵满。如果采用替代的储能技术,目前电网的大部分公司即将失业或者利润大幅下滑。

老代在朋友圈里评论:一方面是火电厂的开工率不足,一方面有持续投入9000亿建新的火电厂,这就是所谓的供给侧改革?把这些投资投到储能系统,既解决了弃风弃光,有提升了火电厂的利用率,又避免电网的过度投资。这样的好事不干,原因是储能系统都是屌丝们干的,没有话语权。

TUV莱茵的李卫春认为,做储能的都不是屌丝,都是有战略眼光的先进分子。中国有阳光电源、天合储能、协鑫、BYD等,日韩的有松下、三星、LG,欧美的有宝马、奔驰、特斯拉。市场不同,应用不同,战略不同。可能李总曲解了我的意思,在国资委的亲儿子东方电气、哈电气,国网的控股公司南瑞和平高们面前,这些在国际上高大上的公司不是屌丝是什么?

储能市场的启动,其实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不同技术路线和公司利益的角力。而很多公司,既是球员,又是裁判,就注定了储能市场的发展道路曲折而漫长。而且存在很多的政策风险,很多储能公司的计算方法都是基于电网的峰谷电价差,电网公司那天把这个价差调整一下,整个储能行业全部都要崩溃掉。明年储能市场要起来,我看悬。

老代也就是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在评论里留言,集思广益,分享您对储能市场的观点,多谢。
相关资讯
机器人产业临界点将至:王兴兴揭示大模型成规模化最大挑战

2025年8月9日,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世界机器人大会主论坛发表题为《机器人产业规模化的机遇与挑战》的主旨演讲,为全球机器人产业格局划下关键坐标。他指出,机器人硬件基础日趋完善,而机器人大模型的突破才是决定人形机器人能否大规模应用的核心瓶颈,这一关键临界点或在未来3-5年到来。

舜宇光学7月数据揭幕:车载镜头高歌猛进,手机业务仍承压前行

舜宇光学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港股代码:2382)于8月8日发布了其2025年7月核心产品出货量报告。数据显示,在全球光学产业持续分化的背景下,公司业务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征:以智能驾驶为核心驱动的车载光学业务维持高速扩张,而消费电子领域则依旧面临压力,手机镜头出货量继续呈现同比下滑态势。

美国发放出口许可 英伟达H20芯片重返中国市场仍存安全争议

许可证获批之际,芯片安全争议持续发酵。7月31日,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因"严重安全隐患"约谈英伟达,要求其就H20芯片可能存在的"追踪定位"及"远程关闭"功能提交风险说明及证明材料。美方专家此前透露,此类技术已在英伟达芯片中成熟应用。

英特尔高层战略分歧曝光:代工业务存废引发董事会博弈

据《华尔街日报》8月9日报道,英特尔公司董事会内部近期围绕其核心的代工制造业务(IFS)的未来发展方向产生了显著分歧。报道指出,董事会主席弗兰克·耶利(Frank Yeary)在今年早些时候曾积极推动一项计划,意图将英特尔的代工制造部门分拆为独立实体,甚至考虑将其部分或全部出售给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TSMC)。

Diodes Q2财务报告:营收超预期增长,连续三季度同比上扬

Diodes公司近期公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第二季度财务业绩,标志着其连续三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显示出半导体市场的稳步复苏。根据报告,该公司在多个关键财务指标上表现稳健,受益于全球需求的逐步回升和市场结构优化。公司高层认为,这一业绩源于亚洲地区的强劲拉动和产品组合的适应性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