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区别不同模式的负载的新型微流体压力传感器

发布时间:2016-06-28 阅读量:73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新型微流体压力传感器可区别不同模式的负载,该传感器采用以网版印刷的两条银电极运行经两侧圆形区域,模塑出键合至PET薄膜的软硅胶,使其得以打造出坚固且有弹性的传感器。此外,利用导电的液体金属,表示传感器不致于发生破裂或材料疲乏等状况。

这种新款传感器内含80μm薄的S型微流体,连接至直径5mm的中央圆形凹槽,以及两侧圆形区域(直径2.5mm),并以液体金属共晶镓铟(eGaIn)完全填充。

该传感器采用以网版印刷的两条银电极运行经两侧圆形区域,模塑出键合至PET薄膜的软硅胶,使其得以打造出坚固且有弹性的传感器。此外,利用导电的液体金属,表示传感器不致于发生破裂或材料疲乏等状况。

在中央区域施加一个负载时,橡胶会变形,而液体金属则流入侧袋中,随负载增加而逐渐改变整组装的总电阻。要读取电路也十分简单,只要利用标准的模拟数字转换器(ADC)测量电阻变化即可,无需放大任何信号。

在其发表于《ACS Sensors》期刊的报告——“具有高度灵活性、耐用性和灵敏度的三态液体微流控触觉传感器”(Triple-State Liquid-Based Microfluidic Tactile Sensor with High Flexibility, Durability, and Sensitivity)中,研究人员证实S型能表现出更好的液体动力学,同时也观察到较直接微流体结构更高且更清晰的轮廓变形,显示S型微流体结构具有更高的局部负载灵敏度。

科学家并以各种不同的机械负载测试其传感器,从手指轻触到脚步踩踏——分别以穿鞋、不穿鞋或穿高跟鞋等方式进行。 三态液体微流控触觉传感器 研究人员将传感器应用于鞋中。针对脚跟碰撞或足部重踏等不同的动作,传感器分别产生特性鲜明的电反应

他们甚至开着车子辗过进行测试。为了打造其灵活性,研究人员还进行了电池弯曲试验,结果显示从-90°、-45°、+45°与+90°的弯曲都十分易于区别。
研究人员指出,透过脚步踩踏较能显示其细微差别,因为这种传感器能够辨识来自不同的步态的特定运动特性。
研究人员指出,透过脚步踩踏较能显示其细微差别,因为这种传感器能够辨识来自不同的步态的特定运动特性。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Chwee Teck Lim认为,这种传感器适于穿戴式装置的许多应用。他说:“我们正考虑导入商业化,并已为此发明申请专利,以及与一些潜在用户交换意见,主要来自医院和诊所。”

至于差异化以及这种新型传感器如何与其他薄膜软性传感器?Lim表示,“我们的液基传感器最具竞争优势之处在于它能实现极度的机械形变,比起固体传感器也较不至于发生塑料变形和断裂。另一项优点是我们能区隔出轻柔压力与重压的不同,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信号处理或放大。”

“第三个优点是,我们的传感器可以感测各种不同模式的负载,如弯曲、扭转、压力以及拉伸等,而其他的一些传感器只能测量一种负戴模式,例如仅能测压力,”Lim并补充说,研究人员已在其他研究发布中证实其他负戴模式了。
相关资讯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

高频晶振的接地策略:数字地还是模拟地

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混合信号PCB的接地策略直接影响电路性能与信号完整性。晶振作为时序控制的核心元件,其接地方式需严格遵循噪声抑制与电流回流路径优化的基本原则。

压控温补晶振替代传统温补晶振的应用研究

在精密电子系统中,时钟源的稳定性与精度直接影响整体性能。温补晶振(TCXO)凭借其优异的温度补偿特性,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等领域。然而,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对频率控制要求的日益提高,压控温补晶振(VC-TCXO)因其兼具温度补偿与电压调谐能力,逐渐成为高精度场景下的潜在替代方案。

苹果2027年推出虚拟伴侣机器人:科技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据最新消息,苹果公司计划于2027年推出其首款机器人产品,这款代号为"Eve"的虚拟伴侣机器人,将结合苹果在硬件设计、人工智能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开创消费级机器人新品类。不同于传统功能性机器人,苹果的这款产品更注重情感连接和个性化陪伴,有望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未来。

技术赋能 生态共赢——电子制造装备智能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路径。本次走访聚焦微焦点X-RAY检测、自动化测试烧录一体化、半导体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生态协同"的三维合作模型,旨在打通从实验创新到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