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成本和手机售价关系如何,手机厂商到底赚了多少?

发布时间:2016-03-29 阅读量:932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每当有重磅新机发售,价格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候的一个决定因素,但那些厂商所鼓吹的 “性价比” 与 “产品负利润” 显然没那么重要,也很少有人会因为产品所谓的“黑心厂商硬件成本竟然这么低”就放弃对一款产品的选择,决定买买买还是持币观望的时候,消费者心中自然有杆秤。

每当有重磅新机发售之后,朋友圈中就会冒出来几篇这样的文章,标题往往以新款机型售价与成本的差价作为噱头吸引读者,而这类文章也往往用一种循序渐进的 “科普式” 写法,告诉读者你手中的手机到底有多不值钱,花这么多钱买部手机完全是被厂商坑了。文章评论的留言中也不乏 “无良苹果”、“缺德三星” 等言论。

但手机定价,抛开成本之后,真的就是厂商得到的利润了吗?这些手机厂商真的可以赚到那么多钱吗?

硬件成本

既然不少人都对硬件成本感兴趣,那我们就先来看看手机的硬件成本究竟会有多少,以刚刚发布的三星 S7 为例:

三星 Galaxy S7 的硬件成本大概为 255 美元 (约合人民币 1667 元)其中高通骁龙 820 处理器成本最高,大概为 62 美元 ( 405 元人民币左右)、手机硬件中另一个重要部件摄像头的成本也不低,大概是在 13.7 美元 (约合 89 元人民币)其余的硬件如内存、触控屏幕、指纹识别器等部件成本加起来大概为 175 美元,而硬件的组装成本大概为 5 美元。

一千六七的硬件成本,相比于三星 Galaxy 7 这款旗舰机将近五千元的售价并不算高,而 iPhone 6s 的硬件成本也与 Galaxy S7 相当,在 200 美元左右。
深扒硬件成本和手机售价的关系
深扒硬件成本和手机售价的关系

当然在硬件成本和厂商真正的硬件开销之间,还有一个叫做 “量产成本” 的概念,根据手机厂商实力大小、订单大小的不同,手机厂商是可以与供应商进行议价的。而且手机关键元器件的价格每季度大约都要下降 5% 左右。一款手机的量产成本也要低于整机的初期成本,但这部分省下来的钱就转化为厂商利润了吗?显然没有。

因为硬件成本显然只是一款手机定价中最基础的一部分。抛开硬件成本,与新机的设计成本,隔在厂商与利润之间还有好几道关。

流通成本

手机销售中的流通成本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每家公司的在流通成本上的掌控,也最能够体现这家公司的经营方式。

首先宣传与营销成本,不少厂商在推广产品时,很多时候都要斥巨资来为产品造势,打造洗 脑口号来让产品深入身心,想想你是怎么记住 “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 的?广告、线上线下各类推广,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毕竟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都是由消费者买单。
深扒硬件成本和手机售价的关系

其次零售渠道,厂商为经销商供货时,给出的定价主要靠经销商的订单数量来决定,经销商订单越大可以和厂商手中拿到的价格就越低,我们买到的一款手机,很多时候是不只过了一道经销商的手。而厂商给经销商的定价,往往只有售价的五到六折。

还有一点就是线下的服务,这部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售后,如果厂商希望保证线下售后网点的覆盖和服务质量,就需要相应为其付出成本,而这部分成本显然也会加到产品的售价中。如今不少消费者在抱怨买了手机售后难,换个零件价钱快赶上买新机的原因,也多半在于厂商为了节约成本,在售后环节投入不多。

从手机出厂到消费者手中拿到,新机流通中的不少环节都会产生相应开销,自然这些就会转化到消费者看到的定价中。当然,手机流通环节过程中的成本,很多时候都被作为商业机密严格保密。消费者能了解、碰触到的,可能也就是一篇篇微信公众号 “爆款” 文章中的 “超低硬件成本” 了。

定价策略很重要

其实手机厂商在对手机进行定价时,对于自己产品的定位与定价策略,才是最终决定产品定价的重中之重。首先是等级定位,厂商在推出一款手机时首先会考虑这款产品所要面向的市场,来为产品定级。高端产品主打旗舰配置与功能、中端产品主打功能差异化、低端产品主打价格优势。
定价策略很重要
而厂商在定价时候可能结合了这两种定价方式:市场导向型与撇脂定价法。市场导向定价是厂商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定价,撇脂定价则是在产品生命周期最初阶段把价格定高,以赚取最大利润,随着产品生命周期推延逐渐降价。

写在最后:也许有不少人被成本定价思维误导了

中国有一个极度特殊的消费市场,不少消费者对产品定价的判断是不能偏离成本太远,特别是在一些厂商主推的成本定价思维,换句话说就是 “性价比” 思维的引导下,很多消费者看一件东西值不值,不是先看品牌与品质,而是制造成本有多少。

消费者选择引导的市场中,就使得不少厂商琢磨的不是怎么把产品做好,而是如何把成本做到最低,或者直接山寨,然后在市场上大肆宣传自己产品的 “性价比”。甚至有某国产手机厂商还在竞争时,抛出了自己产品 “负利润” 的言论。

价格是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候的一个决定因素,但那些厂商所鼓吹的 “性价比” 与 “产品负利润” 显然没那么重要,也很少有人会因为产品所谓的“黑心厂商硬件成本竟然这么低”就放弃对一款产品的选择,决定买买买还是持币观望的时候,消费者心中自然有杆秤。
相关资讯
DigiKey荣获Sensirion全球卓越分销奖,深化战略合作赋能电子产业创新

(美国明尼苏达州锡夫里弗福尔斯市,2025年8月5日)全球电子元器件分销领导者DigiKey宣布,在瑞士举行的Sensirion EMEA分销商大会上,公司凭借客户规模扩展与营收增长双突破,获颁“2025年度卓越分销奖——高水平服务类别”。该奖项由传感器技术巨头Sensirion设立,旨在表彰全球分销体系中表现卓越的合作伙伴。

三星奥斯汀工厂将量产苹果iPhone 18图像传感器 供应链格局生变

苹果公司与三星电子达成战略合作,将于2026年在三星得克萨斯州奥斯汀半导体工厂量产下一代iPhone图像传感器(CIS)。这项采用新型堆叠晶圆技术的芯片将首次应用于iPhone 18系列,通过双片晶圆粘合工艺显著提升能效和运算性能。此前苹果的CIS供应长期由索尼独家承担,此举标志着其核心零部件供应体系十年来的重大变革。

AMD二季度营收创新高,AI芯片战略蓄力待发

2025年8月5日,美国芯片巨头AMD公布截至6月30日的第二季度业绩。财报显示,公司单季营收达76.8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56亿元),同比增长32%,超越市场预期的7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但受出口管制导致的库存减值拖累,Non-GAAP净利润同比下滑31%至7.81亿美元,每股收益0.48美元略低于预期。尽管第三季度营收指引87亿美元高于分析师预测,盘后股价仍下跌4.2%。

环球晶宣布GWA与苹果合作,推进美国本土先进硅晶圆制造

(2025年8月7日)半导体硅晶圆领先供应商环球晶圆(GlobalWafers)于今日宣布,其美国子公司GlobalWafers America LLC (GWA) 已与科技巨头苹果公司(Apple)达成一项全新的战略供应链伙伴关系。这一合作将有力推动美国本土半导体制造关键材料的供应,标志着美国重塑芯片供应链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

联电7月及前七月营收解读:环比上升韧性足,展望Q3出货增但警惕汇率风险​

全球领先的半导体晶圆专工企业联华电子(联电,UMC)今日正式公布了其2025年7月份合并营收报告。数据显示,公司当月营业收入达到新台币200.4亿元(约折合人民币48.1亿元)。相较于2025年6月份,营收环比呈现积极势头,增长幅度为6.5%。不过,与2024年同期相比,则微幅减少了4.1%,显示出去年同期高基数的对比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