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技术:有机雷射光打造抛弃式生物传感器

发布时间:2016-03-23 阅读量:741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K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红外线雷射光源——结合硅基纳米级波导以及添加有机颜料的聚合物。透过脉冲光源途径,这种“有机”雷射光源的操作能量由其上馈入。以此方式创造的雷射光被直接耦合于硅纳米级波导。

诸如血糖试纸等便宜的抛弃式有机生物传感器,有助于让医疗测试更经济实惠。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KIT)的科学家整合以有机材料制造的信号放大器以及传统的有机雷射光源,开发出一种极具成本效益的全新生物传感器类型。

研究人员首度在硅基光学芯片上整合雷射光源与有机放大器,这不仅是纳米电子领域的重大成就,同时也为具成本效益的生物传感器创造更大的潜力,使其得以用于 “近患者检验”(near-patient testing;NPT),就像目前无需先行消毒杀菌就能直接使用的抛弃式血糖试纸。

“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硅光子芯片上实现有机雷射,”KIT光子与量子研究所研究员Christian Koos表示,“雷射最明显的优势在于能够以低成本进行大量制造,长远来看,雷射的成本可望降低至几欧分。”

在建置有机微芯片过程中的一项重大挑战是必须以低成本在一个通用基板上整合多种不同的组成。因为制造硅基的光学组件可能需要好几年的时间。这些所谓的硅光子 利用先进微电子制造工艺,因而能够以低成本大量制造出复杂的光子组件。这种次微米组件极其适于建置精巧的生物传感器。然而,时至今日,仍无法在这些芯片上 建置光源,因为硅并不是一种良好的光发射器,它的效率差,而且所产生的热还更甚于光。
生物传感器
因此,KIT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全新的红外线雷射光源——结合硅基纳米级波导以及添加有机颜料的聚合物。透过脉冲光源途径,这种“有机”雷射光源的操作能量由其上馈入。以此方式创造的雷射光被直接耦合于硅纳米级波导。研究人员因而能够以1,310nm波长以及大于1W的峰值性能,在该芯片上产生脉冲雷达。藉由施加不同的染料与电射谐振器,从而能够在整个广泛的频谱范围产生各种不同波长的激光束。

这种组件可以实现具有多种整合式雷射光源的生物传感器,并为特定应用案例调谐所需的波长。通常,这种芯片包含能够在医疗测试中确定有关物质的传感器。为了避免污染,其优点在于能以尽可能 最低的成本制造这些组件以及仅使用一次,使其十分适于重点照护(POC)检测与诊断等应用。

有关这项研究成果的报导已经发布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中。
相关资讯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

高频晶振的接地策略:数字地还是模拟地

在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混合信号PCB的接地策略直接影响电路性能与信号完整性。晶振作为时序控制的核心元件,其接地方式需严格遵循噪声抑制与电流回流路径优化的基本原则。

压控温补晶振替代传统温补晶振的应用研究

在精密电子系统中,时钟源的稳定性与精度直接影响整体性能。温补晶振(TCXO)凭借其优异的温度补偿特性,长期以来广泛应用于通信、导航等领域。然而,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对频率控制要求的日益提高,压控温补晶振(VC-TCXO)因其兼具温度补偿与电压调谐能力,逐渐成为高精度场景下的潜在替代方案。

苹果2027年推出虚拟伴侣机器人:科技与情感的完美融合

​据最新消息,苹果公司计划于2027年推出其首款机器人产品,这款代号为"Eve"的虚拟伴侣机器人,将结合苹果在硬件设计、人工智能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优势,开创消费级机器人新品类。不同于传统功能性机器人,苹果的这款产品更注重情感连接和个性化陪伴,有望重新定义人机交互的未来。

技术赋能 生态共赢——电子制造装备智能化建设的创新路径

在当前全球电子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产业链协同创新已成为突破技术壁垒的关键路径。本次走访聚焦微焦点X-RAY检测、自动化测试烧录一体化、半导体封装工艺等核心技术领域,通过构建"技术攻关-场景验证-生态协同"的三维合作模型,旨在打通从实验创新到规模化应用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