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穿戴人机交互在iSkin电子皮肤上的设计

发布时间:2015-09-8 阅读量:91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我爱方案网小编为大家介绍智能穿戴人机交互在iSkin电子皮肤上的设计,Weigel表示希望iSkin以后能够依靠使用者本身的热能,机械能来供电,在续航能力上更进一步。虽然德国科学家们暂时没有计划去继续推进iSkin的商业化进程,他们希望这个研究可以为未来的人机交互场景提供一个新的方向

德国科学家们最近发明了一种可穿戴在皮肤上的传感器,这款被称作iSkin的传感器是用与人体相兼容的硅胶制作而成,它能够灵敏的感受到压力的变化,可以依附在人体皮肤上作为输入装置去控制电子设备。

智能穿戴人机交互在iSkin电子皮肤上的设计

iSkin已经被这些来自于Max Planck信息研究所和Saarland大学的科学家们制作成各种不同的样式和大小。它能够穿戴在人体的不同位置,包括手指,前臂,甚至是耳垂的后方。在与手机连接之后,iSkin可以接听/拨打电话,播放音乐甚至调节音量。iSkin还能够接入其他相关的应用,包括与智能手表匹配的可折叠键盘等等。

iSkin的最大特点是薄,柔软并且能折叠弯曲,即使发生了严重的形变也不会影响到它的功能。这些性质将很有可能改变现在的人机交互方式。德国科学家MartinWeigel介绍说:“现在的电子设备的控制配件外形都相对比较坚硬,戴在人体比如手腕或者是头上会不太舒服。而iSkin的形状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它可以穿戴在身体的很多部位。在使用时,人体皮肤就像是手机屏幕一样,本身就可以作为一种输入设备。”

智能穿戴人机交互在iSkin电子皮肤上的设计

iSkin的核心技术“电子皮肤”最早源于机器人感应装置的设计,其目的是为了让机器人可以更好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包括温度,压力等等。德国科学家们从中看到了这个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人机交互的前景:“虽然这个技术是来自于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但是它的舒适感让我们看到了它直接作用在人类身体的可能性。”

“制作工序上,”Weigel说道,“iSkin是利用人体可兼容的硅材料和碳分子掺杂而成。它的主要材料是聚二甲硅氧烷(PDMS)。这是一种易加工的有机硅聚合物。把液体的聚二甲硅氧烷掺入具有导电性的碳粉末之后,将其展平,用红外线进行切割,再在外部包上另外两层硅材料就算大致完成了。最后利用一种医学上使用的粘性材料使它可以贴在皮肤上,可以被轻易的撕下也不会带来任何痛苦。”

相关文章


2014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市场分析报告

基于 TI CC254X的可穿戴设备与微信无缝连接方案

基于 TI CC254X的可穿戴设备与微信无缝连接方案
相关资讯
性能倍增在望:三星、SK海力士、美光联手推进DDR6平台验证

全球头部存储器制造商三星电子、SK海力士与美光科技近日取得突破性进展,均已完成DDR6内存标准的首个工程原型开发。这标志着下一代内存技术正式迈入实质性验证阶段。目前,三巨头正与英特尔、AMD、英伟达等核心处理器设计厂商展开深度协作,加速推进DDR6内存平台的整体适配与验证流程,为后续产业化扫除关键障碍。

全球最大容量SSD诞生!铠侠发布245.76TB存储怪兽

在数据爆炸式增长的数字经济时代,铠侠(Kioxia)于2025年推出全球首款245.76TB固态硬盘LC9系列,刷新了单设备存储容量上限。这一突破性产品直指人工智能训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等高密度存储场景,标志着企业级存储正式迈入单盘200TB+时代。

日本6nm芯片量产延迟!台积电熊本二厂工期延长一年半

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台积电正式确认,其位于日本熊本县菊阳町的第二座晶圆厂投产时间将从原计划的2027年底推迟至2029年上半年,延期达一年半。此次调整主要源于首座工厂运营后暴露的配套基建短板,凸显海外扩产的本地化挑战。

大尺寸LCD面板2025年预计增2.4%,中国厂商份额近七成

根据知名市调机构Omdia于2025年7月25日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尽管面临全球经济持续的不确定性以及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潜在压力,2025年全球大尺寸显示屏(9英寸及以上)整体出货量预计将展现出一定韧性,实现同比增长2.9%。这一增幅虽然略低于2024年水平,但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已属不易。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应用领域表现分化明显,电视和专用显示屏市场在2025年预计将承受下行压力,出货量可能出现负增长。

LG Display Q2亏损1160亿韩元,OLED业务逆势增长56%

根据LG Display(LG显示)7月24日公布的2024年第二季度合并财务业绩,公司当季销售额为5.587万亿韩元,同比收缩16.7%。更值得关注的是营业利润数据,公司录得1160亿韩元的净亏损,与上季度相比由盈转亏,环比降幅达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