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无线充电”有戏吗?

发布时间:2015-08-27 阅读量:78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背后,充电难、充电慢是制约市场发展的绊脚石之一。最近几年,能够克服上述问题的无线充电模式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特别是2015年,各国政府与企业也都在加大对充电技术的投资于研发,从而破解市场发展的难题。

经过几年的缓慢发展,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14下半年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2014全年共销售353522辆电动汽车,同比增长56.78%,与2012年、2013年两年之和相近。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也迎来了发展的元年,2014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7.85万辆与7.48万辆。与2013年的1.75万辆与1.76万辆相比,更是彰显了市场的爆发式增长。

新能源汽车领域中“无线充电”有戏吗?
图表1:2008-2015年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单位:万辆)

三种无线充电模式

无线充电技术,又称作感应充电、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是利用近场感应,也就是电感耦合,由供电设备(充电器)将能量传送至用电的装置,该装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对电池充电,并同时供其本身运作之用。由于充电器与用电装置之间以电感耦合传送能量,两者之间不用电线连接,因此充电器及用电的装置都可以做到无导电接点外露。

无线充电模式主要分为三类:电磁感应式充电、磁场共振充电、无线电波式充电。其中,目前最为常见的充电垫解决方案就采用了电磁感应。磁场共振充电是目前正在研究的一种技术。无线电波式充电是发展较为成熟的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占地少、随停随充、安全方便等优势,大大减小车载电池容量,成为国际上电动汽车的重要发展方向。如果能够普及无线充电技术,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充电的便利性。

政企加大投资于研发

据美国汽车专业调查公司HIS Automotive预测,世界首辆可进行无线充电的电动汽车最早将于2016年问世。而到2022年,将有10万辆无线充电汽车被生产出来。目前,宝马、奥迪、戴姆勒等车企以及高通、西门子等通信公司均已开始研发电动车无线充电技术。

戴姆勒公司宣布与美国移动通信技术公司高通公司建立伙伴关系,开发车内手机无线充电功能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功能。高通宣布注资英国最大的电动车充电服务商Chargemaster,Chargemaster目前已在英国及欧洲等地相继建成超过1万个同时可兼容无线充电的网点。韩国起亚汽车宣布,现代-起亚美国科技研发中心与美国Mojo Mobility公司凭借电动汽车用高速非接触充电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从美国能源部获得了补助金。

在我国,中兴通讯与国家电网宣布在成都组建合资公司,为电动汽车提供无线充电服务。中兴通讯与东风汽车建设了中国第一条公交无线充电示范线,预计2015年底前,中兴通讯将完成对全国所有省市的公交无线充电示范线铺设。

在政府投资方面,瑞典成为欧洲首个大规模试验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国家。参与测试的电动汽车将达20辆,并主要用于市政活动。2015年8月,英国政府计划研发公路无线充电技术,电动车在公路上行驶过程中能够充电。我国中科院电工研究所研制的“3.3KW无线充电系统”已成功在北汽E150EV电动汽车上装车应用,2015年有望首批在亦庄投入示范应用。

市场发展难题

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与传统充电模式相比,无线充电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作为新生的技术,必然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难题。

安全性受到关注。无论是采用电磁感应式还是磁场共振式,都有发射能量和接受能量的过程,电磁辐射问题无法避免。虽然在理论上,无线充电电磁辐射对人体没有危害,消费者对此仍有质疑。

充电标准尚未统一。无线充电主要有三种标准之争:WPC推出的Qi标准,以诺基亚为代表,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技术”;Duracell Powermat公司发起的PMA标准,同样采用的是“电磁感应技术”;高通、三星和Powermat共同创建的A4WP标准,采用的是“电磁谐振无线充电技术”。

成本问题制约发展。目前,无线充电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普及度低,成本相对较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规模化普及后能够有效的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相关阅读:

十大技巧应对电池续航问题

开个三体脑洞:三体人用什么智能硬件

【趋势】后智能手机时代会延续PC市场模式吗?

相关资讯
500Wh/kg凝聚态电池破局航空电动化,宁德时代试飞4吨级验证机

作为全球新能源产业链的领军企业,宁德时代(CATL)近期在技术突破、全球化布局及市场拓展方面动作频频,展现出强劲的产业主导力。从全固态电池的商业化时间表到凝聚态电池的航空级应用,从港股上市的战略意义到欧洲市场份额的持续扩张,宁德时代正以技术创新与资本布局双轮驱动,重塑全球能源产业格局。

26米长距传输+全产业链国产化,豪威发布车规级SerDes芯片组

2025年5月15日,全球领先的半导体解决方案供应商豪威集团(OmniVision)正式发布OTX9211/OTX9342车载SerDes芯片组。作为国内首款实现全产业链国产化的2Gbps高速视频传输解决方案,该系列产品已通过多家头部车企及Tier1供应商认证,预计将率先应用于智能座舱及ADAS系统的视频传输场景。

电感龙头顺络电子:汽车电子与AI服务器双轮驱动,一季度净利增37%

作为全球电感行业前三强企业,顺络电子(002138.SZ)近年来通过战略聚焦汽车电子、数据中心、新能源等新兴市场,实现业绩持续突破。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14.61亿元,同比增长16.03%;归母净利润2.33亿元,同比增长37.02%,创历史同期新高。在消费电子需求复苏与新兴领域高速增长的双重驱动下,顺络电子正以技术优势与多元化布局,巩固其全球电子元器件龙头地位。

RISC-V+AI双引擎驱动,北京君正加速布局智能终端市场

随着全球半导体行业逐步走出周期性低谷,2025年被视为市场复苏的关键拐点。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君正”)作为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凭借其“计算+存储+模拟”的技术战略,在汽车电子、工业医疗、AIoT及智能穿戴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本文将从技术突破、产品布局、市场表现及未来战略四个方面,分析北京君正在行业复苏期的核心竞争力与发展前景。

全球芯链共融:新质生产力驱动工业数字化转型新格局

2025年5月14日,全球半导体分销巨头大联大控股在深圳成功举办以「新质工业·引领未来」为主题的峰会,汇聚英飞凌、意法半导体、瑞芯微等16家顶尖原厂及逾500名行业精英。面对全球制造业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浪潮,此次峰会聚焦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电力电子等新质生产力的技术融合,通过主论坛、分论坛及技术展区三大板块,全方位展示从芯片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创新方案。中国工业增加值连续三年稳步增长(2023年4.6%、2024年5.7%、2025年一季度6.5%),印证了“新质工业时代”的全面开启。大联大中国区总裁沈维中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中国制造业正以技术韧性重构全球供应链,而半导体技术的全链路赋能将成为驱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