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AppleWatch可以说是一款被全世界寄予厚望的产品,然而它的销量可以说让苹果吃了一记闷棍。为什么连苹果这样的超级企业也无法带来可穿戴设备的春天?或许是因为现在的可穿戴设备根本就走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让我们从这款曾经想要颠覆世界的表看起,一步步看清这个行业的现在和未来
从Apple Watch说起

AppleWatch
AppleWatch发售两个多月了,当我们再次关注回它的时候才发现,其实它的销量早已迅速萎缩,与苹果之前的在产品发布后快速公布产品销量的惯例不同,苹果从未披露过Apple Watch的具体销售数量。但媒体和分析机构仍然可以从网上订单的数量、以及Apple和其他商家门店的销售情况一窥端倪。据外媒报道的数据,在首周的狂欢过后,Apple Watch的销量持续走低,到现在日销量已经降低90%,降至每天2万台,甚至不足1万台。目前为止预计Apple Watch的总销量在250万到300万台之间。与之相对的,iphone 6+6 plus的第一季度销量是将近6900万台。与这个数字和AppleWatch首周150万台的销量相比,现在的销量实在是低的有些可怜了。
有人将苹果第一代ipod第一季度销量12.5万台,iphone第一代第一季度销量110万台和ipad第一季度销量330万台拿来对比,表示Apple Watch其实(很有可能)已经是苹果最成功的新产品了。然而这些人并没有考虑到,从ipod第一代到现在,消费电子市场的技术成熟程度和规模已经扩大了数倍甚至数十倍,同时苹果也从一个“高端冷艳无法被大众所接受”的公司成为了全球最大的个人数码消费产品的研发公司。有了及其庞大的粉丝群。首发产品的销量增长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再考虑到Apple Watch总体来看陡峭的如过山车下坡般的销售曲线,我想我们已经有足够的理由说,Apple Watch并不是一款成功的产品,甚至可以说是一款失败的产品
注意图中的纵坐标并不均匀,为了避免这张图被拉得过高,制作者直接将200000标在了本应是40000应该在的地方
可穿戴设备真的是未来的潮流吗?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基本上都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状态。目前最为大众所熟知的两类可穿戴智能产品应该就要属Google Glass(智能眼镜)和各类智能手表(手环)了。我们今天的讨论也主要围绕这两者来进行。它们中很多都是大厂研发,外形华丽,功能似乎也非常的牛逼,仿佛随时要给现在的消费电子行业带来一场腥风血雨的革命,淘汰掉一大片不知变通的厂商,大厂小厂们也对可穿戴趋之若鹜,生怕成为新时代的诺基亚。然而直到今天,这两类有各种顶级大厂推动的可穿戴设备都依然没能成为主流,就更不用说其他处于市场边缘的其他可穿戴智能设备了。不知道即使对可穿戴再推崇的Geek们,此时的心中会不会也有一点动摇呢?可穿戴真的是未来的趋势吗?有什么阻挡着它的普及?我们在这里尝试着对这些产品进行一个简单的分析。
可穿戴设备的功能:
为什么iphone能改变世界?
我们可以从古往今来无数果粉写过的文章窥到一点其中奥秘。因为在iphone问世之前,我们从来不知道手机原来可以靠两指滑动缩放照片,我们从来不知道手机可以只设置一个实体按键然后将整个区域都让给屏幕而不会对操作产生任何影响,我们从来不知道重力感应技术可以在内容显示上有如此华丽的应用。我们从来不知道“只准从AppStore里下软件”会是如此令人省心且愉悦的体验。我们也从来不知道一台一体成型的手机能给我们如此顺滑的观感和手感。尽管当时的市场也对这些大胆的创新有过适应期的阵痛,但时至今日,这些设计已经早已为世人所接受并被证明比之前的设计模式方便的多。正是这些前无古人的创新,让iphone系列一举成为了苹果走上王座最有力的推手。
当时推出一款没有键盘的手机需要的勇气可不是一点两点
而Apple Watch呢?
在Apple Watch之前我们知道手表的屏幕除了看时间还可以用来干别的吗?我们已经知道了。
在Apple Watch之前我们知道智能手表的传感器可以检测心率,累计运动量了吗?我们已经知道了。
在Apple Watch之前我们知道智能手表可以收发微信,可以设置提醒,可以玩游戏吗?我们已经知道了。
所以Apple Watch根本不能算是一款革命性的产品,它所能做到的极致,也不过是将上述这些功能的体验做到最好(实际上并没有,第一代Apple Watch的硬件性能并不够用,响应速度时常慢得令人发指),并将它们融入苹果创造的完善的生态链里罢了。这样的产品,也不可能取得什么革命性的成功。而谷歌眼镜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它无法提供一种革命性的功能,或者给出一套革命性的系统,让消费者的注意力完全离开智能手机而转到这种东西上。Apple Watch和谷歌眼镜的功能,都属于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其实其他的所有可穿戴设备或多或少也都有这样的问题:它们能完成的事,总有其他东西能完成。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它们存在的必要性太弱。
可穿戴设备的交互方式:
我想不会有人希望在Apple Watch的屏幕上打字,因为它实在是太小了。即使使用九宫格键盘如此狭小的屏幕也会让每个键的大小看起来和普通手机的全键盘的每个键的大小一样,不用说全键盘了。同样的理由,过小的屏幕也会限制其他操作的进行。比如玩一些操作难度要求高的游戏,在这类产品上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Google Glass,其佩戴方式更是注定了其与传统的交互方式无缘,初代Google glass甚至只有可通过语音和触摸板完成的屈指可数的几种操作。
前面提到了语音,语音也是厂商们投入大力研发的交互方式之一。然而先不论在有环境噪音的情况下语音识别的准确率问题,语音是一种私密性非常低的交流方式,如果在公交或地铁上你想和你的好友讨论一些比较私人的话题,拿着Apple Watch的你该如何开口?
至今也没有厂商开发出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的高效率的,可以让人像操作智能手机一样方便的操作它们的交互方式。这或许确实是受限于创意的不足,如果某天再出现一个像乔布斯一样的天才,他(她)可能能利用现在的技术开发出一套很好的操作方式。但更多的可能或许是因为这些硬件平台本身的特性就决定了它们无法应付太复杂的操作,注定只能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辅助产品。
可穿戴设备使用的场景:
其实这个标题不太准确。我们想表达的“使用的场景”的意思并不是“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使用这个东西”,而是“你使用这个东西时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包括使用这些时你自己会有什么感觉。比如Apple Watch。如果你只是想看看通知,看看时间,你将它抬起来像普通的手表一样看看就行了。但如果你想进行更复杂的操作。我们举个极端一点的例子:回复一封很长的Email。你会发现因为表盘在是贴在手背上的,你的手臂需要有一个向内翻转的动作才能让手表的表盘正对着你的脸。如果需要进行长时间操作,尤其是站着的时候,这样的姿势是非常累人的。说的夸张一点,如果你能坚持用键盘打完一封长长的Email,那今天你的手臂放下去可能就再也抬不起来了。这一点跟前面提到的交互方式是有关联的。因为没有高效率的交互方式,所以使用姿势上的任何一点瑕疵都会被无限大的反映在你身体的劳累上。
而Google Glass则更胜一筹:几乎没有任何Google Glass的评测文章或体验文章会告诉你:当你注视谷歌眼镜的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内容时从旁人的角度来看你的眼睛会变得非常的奇怪,从某些角度来看——就像斗鸡眼一样。因为不难想象,屏幕的内容并非处于你视线的正中心(或许也是出于安全考虑),而它又离你的眼睛如此之近,当你看着屏幕上显示的内容的时候,自然就会看起来很可怕了。
使用Google Glass时你的眼睛确实是……不太自然
可穿戴设备何去何从:
功能必要性低、交互方式效率差、使用时有种种问题……现今的可穿戴设备的种种弊端让苹果这样的神级厂商也在上面碰了壁。说到这里我们不妨大胆的总结和假设一下: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完全走在了一条错误的发展道路上。在这些产品出现根本性的变革之前不可能取代手机的地位。那现在的可穿戴设备厂商到底该如何发展下去呢?反正到这里我们已经开了够多脑洞了,不如就让我们继续瞎扯下去。来给这些可穿戴设备研发者提一两个可能的方向的建议。
细分市场:
现在的条件,做不了全能的表,那就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然后将其他多余的功能全部砍掉呗。其实现在有很多厂商也在做这件事,毕竟虽然对智能硬件的需求现在还不是刚需,但还是有需求的,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比如专注健康、医疗方面的厂商。如果在功能上做的足够完美。相信是能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方便的。
好好辅助:
如果可穿戴设备还做不了用户的主力数码设备,那就让它好好安心当一个辅助设备吧。比如通知这一块,目前的评测基本都只是认为“它用来看通知的时候不用拿起手机,只要稍微一抬手,很方便”,而对回复基本没有正面的评价,那就干脆就砍掉回复功能,并且只让来自重要联系人的通知显示在手表上。这样在专心工作的时候就可以过滤掉大量的无关信息干扰了。因为功能简化,成本也可以相应降低,相信可以降低到更多人可以接受的范围。
将简单的功能做到极致:
GoPro是一款小型可携带的固定式防水防震相机。这款相机没有任何电话通知之类乱七八糟的功能,连现在很多单反都开始加入的美颜功能都丝毫没有,它只有两个功能:摄像、WiFi传输,其中WiFi传输完全是为了方便将拍摄的照片和视频传出而设计的功能,并没有任何其他作用,以现在很多可穿戴设备的厂商的标准来看,它的功能恐怕简陋的令人发指。
然而就是因为功能简单,GoPro的设计者得以将全部精力集中到改善相机的稳定性上。由简单的功能换来的极高便携性和可靠性使它名声大噪,被冲浪、滑雪、极限自行车及跳伞等极限运动团体广泛运用,GoPro几乎成为了“极限运动专用相机”的代名词。现在产品已经出到了第四代。并且还在发展的越来越好。
GoPro可以在很多普通相机根本无法胜任的领域轻松完成拍摄
更远的未来:
因为目前的技术条件所限,其实可穿戴设备没有取代智能手机或电脑成为人们的主力数码设备的条件,那到底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才有可能让可穿戴设备彻底取代传统智能设备呢?我们继续脑洞大开。如果要让我们预测一下的话,我们会将宝押在VR和AR上。
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VR)
VR技术可以让你真正的融入信息的世界
不管是电脑上的屏幕、电视上的屏幕或者手机上、手表上的屏幕。与人互动的总归是一块屏幕。然而VR可以改变这一互动方式。戴上VR硬件后(现在的技术这个硬件一般都是一个头盔之类的东西),你可以获得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环绕在四周的物品会让你觉得你真正的融入进了这个虚拟世界。在我们看来如果说有什么能真正取代现在的设备让消费者能在上面花上一天也不觉得腻味的,那就是成熟的虚拟现实技术了。因此,这是我们觉得最有可能在未来实现爆炸式增长的可穿戴设备。
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AR)
微软在Win10发布会上展示的Hololens全息虚拟现实眼镜
然而我想大家不难发现,VR设备虽然是可穿戴设备,但以目前来看不太可能成为一种便携设备。因为现在的VR设备受限于处理能力都比较笨重。难以携带,更关键的是一旦沉浸于虚拟现实中你便会完全失去同外界的联系。因此在外界使用VR设备是一种比较危险的选择。因此技术在想方设法向虚拟现实靠近的现在,增强现实的概念出现了。这是一种将真实世界信息与虚拟世界信息“无缝”融合的一种技术。它是通过摄像头、传感器、实时计算以及智能匹配技术,将虚拟信息直接叠加到真实世界上。两种信息相互补充、叠加,既不会切断你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又可以给你提供阅读和处理信息的全新方式。谷歌眼镜其实就属于一种初级的AR设备。知道诺基亚地图的LiveSight功能吗?这也是一种增强现实技术。如果技术的发展能让这个功能完整的移植到一副普通的眼睛里,那增强现实就可以说成为一种成熟的技术了。目前这种技术的基础已经基本打好,处理器的尺寸缩小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不难想象,在VR彻底爆发之前很久,甚至很可能就在最近几年,AR就会率先迎来自己的春天。
诺基亚LiveSight功能,直接在摄像头获取到的画面上叠加地图信息
信息是一切的关键:
不管是现在的各种可穿戴设备,还是智能手机,电脑、我们提到的AR和VR或者各种其他设备,它们唯一实质上的作用,就是将信息收集起来然后展示给它的使用者看。这些设备能提供的信息的质量和信息交互的方式直接决定了这个设备的重要程度。这也是我们的社会被称为信息社会的原因。而现在的很多可穿戴设备没有想到,或者没有条件提供给消费者他们最关心,最需要的信息。因此可穿戴设备市场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我们期待有一天再出现另一位天才,能真正的发现和提供给我们这个时代我们最需要的信息。当可穿戴设备真正普及,我们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