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FC移动支付离普及还有几道门坎?

发布时间:2015-07-6 阅读量:85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故事回到小编还是苦哈哈的大三学生的2013年底,小编买的某32G手机就已经配备了NFC支付功能,现在小编用这台手机也一年多了,却还从来没有用过手机上的NFC支付功能。NFC支付在行内已经嚷嚷很久了,到底它离普及还有多远?

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支付体系运行情况显示,2015年一季度,我国电子支付业务快速增长,特别是移动支付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13.76亿笔,金额39.78万亿元,金额同比增长921.49%。

NFC移动支付离普及还有几道门坎?
 
移动支付也称为手机支付,就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通常是手机)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单位或个人通过移动设备、互联网或者近距离传感,直接或间接向银行金融机构发送支付指令,产生货币支付与资金转移行为,从而实现移动支付功能。

如今苹果和三星都瞄准了中国移动支付这块大蛋糕,继苹果手机支付功能 Pay开启入华之路后,三星的手机支付功能Samsung Pay也将进军中国市场,然而在国内移动支付江山由阿里巴巴的支付宝和腾讯的微信支付把持的当下,其前路会是一片坦途吗?

从刷卡到刷手机付账 手机巨头进军移动支付

一名男顾客在超市拿了满满一购物车的货品,走到收银台,只是拿出iPhone 6手机在POS机上“靠”了一下,就大摇大摆的扬长而去,像极了一个嚣张的小偷。未来如果看到这一幕,内心充满正义感的你千万不要大喊 “抓小偷!”因为他已经用手机上的 Pay付过账了。

Pay是苹果的一项手机支付功能。2014年10月,Pay服务正式在美国上线。而在近日召开的2015年全球开发者大会(WWDC)上,苹果宣布 Pay将在7月进入英国市场,英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支持 Pay的国家。到今年秋季英国将有70%的借记卡和信用卡市场支持 Pay,超过25万英国店铺将支持 Pay,甚至未来伦敦的公交系统也将支持 Pay,用户可以使用它来直接登车付费。同时苹果公司也在积极的与我国相关部门接洽,试图在国内打开局面。

继苹果推出 Pay后,其老对手三星也在今年3月的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发布了一款移动支付服务—Samsung Pay,并表示Samsung Pay将于“9月时间段”登陆美国和韩国,之后再将这款服务推向中国和欧洲市场。

基于近场通信技术

Pay有别于支付宝,虽然同属移动支付,但无论是 Pay还是Samsung Pay其移动支付的实现均以NFC技术为基础,这与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支付手段完全不同。

“所谓NFC技术就是近场通信技术,是一种短距离高频无线通信技术,允许电子设备之间进行非接触式点对点数据传输交换。”NFC技术专家、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孙意笑说,将两个含有NFC芯片的设备放在一起,两者会通过NFC天线进行磁场耦合,产生电流信号,刺激NFC芯片释放有关数据信息和密码信息,并通过13.56兆赫兹无线电频谱频段交换数据。

具体到 Pay是如何完成支付的,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苹果手机处理器里面有一块安全区, Pay将保密的信息,包括个人信用卡、储蓄卡卡号,以及个人的指纹信息等拷贝存储在这个安全区里,然后通过手机内置的NFC芯片和POS机的NFC芯片进行数据交互,完成付款。

用户只需要将手指放在手机的指纹识别传感器上,再将手机靠近POS机,就可以完成支付,并且在手机上就能看到支付确认和交易明细等信息,整个过程十分简单方便。而三星的Samsung Pay在支付原理上也是大同小异。

入华之路不顺利

Pay面临多重难关,其实早在 Pay发布后,苹果的掌舵人库克就曾几度来华,拜访了中国政府、运营商、电商,期间还有小道消息称 Pay会在今年4月入华,但最后都未成真。

王艳辉指出,苹果 Pay进入中国,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在我国目前已有的上千万台POS机中有400万台以上的POS机已经具有NFC芯片,只要银联同意开通POS机的这一功能,就可以支持手机支付。但是目前在美国数百家金融机构已与 Pay达成协议,大型银行和其他发卡商将从每笔信用卡交易额中给予苹果0.15%的分成。这就意味着来到中国 Pay将与银联抢夺利益,除非苹果公司愿意放弃一部分利益,否则银联很难与其合作。据知情人士表示,由于苹果与中国银联双方都比较强势,因此合作之事一直没有谈妥。

除了各方利益的博弈外,Pay和Samsung Pay进军国内市场还面临着其他考验。

目前,中国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占据近 80%的份额一家独大,而腾讯近日发布的2015年微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微信月活跃用户已经达到5.49亿,其中微信支付用户数量已达到4亿左右,微信直接带动的生活消费规模已达到110亿元。国内移动支付基本由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大互联网巨头稳坐江山。

此外,利用NFC技术实现移动支付在我国已有失败的前车之鉴,早在苹果、三星争相入华之前,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就曾集结产业链上下游力推NFC支付,如2013年北京推出的NFC手机一卡通,刷手机可以乘坐公交地铁、实现超市购物支付等,但也都是在雷声大雨点小中偃旗息鼓,数年来始终难以打开市场。

用户群是最大筹码 NFC支付普及尚需时日,Pay和Samsung Pay的NFC支付要如何与已经稳坐江山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一较高下呢?

王艳辉表示,苹果与三星进军国内市场的最大筹码是其手机用户群。根据第三方研究机构的预测,今年一季度苹果在大中华区iPhone销量约在1800万—2000万部,将超越美国成为苹果iPhone的最大出货市场,最新的iPhone均预装了 Pay应用,苹果用户的忠诚度比较高。这意味着苹果有着用户数量的优势。此外, Pay不仅支持线上也支持线下,而支付宝、微信支付等都无法在线下使用,并且在操作方面, Pay也更加简单快捷。

但现阶段支持 Pay功能的只有iPhone 6和iPhone 6 Plus,以及 watch。三星也只有最新旗舰机型Galaxy S6和Galaxy S6 Edge支持Samsung Pay。支持的机型有限、不能跨平台使用,因此要发展起来尚需时日。

从网络购物、在线转账,到交水电煤气费、给手机充值……现在人们使用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经成为一种习惯。观察人士指出,微信支付、支付宝等已经培养起规模用户,这种互联网企业的移动支付形式并不局限于运营商网络、手机品牌,因此对消费者来说门槛是较低的。反观之,NFC支付涉及智能手机型号、银行、芯片厂商、POS终端商、卡组织及行业监管机构等多方力量,利益错综复杂,普及门槛较高。

“改变人们的支付观念需要一个过程。”孙意笑说,这就像上世纪90年代初期人们用的都是存折,后来国家推行银行卡,很多人不理解,认为银行卡不安全,因为用存折的话存入或支出每一笔钱都会有记录,而银行卡则不会,那个时候也是花了五六年时间才把银行卡真正普及起来。“现在NFC手机在国内的普及率还不高,要实现大规模NFC手机支付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相关阅读:

如果要支付,你就动动手:移动支付健康手环方案

可穿戴设备玩支付,玩得过二维码吗?

比Apple Pay更强大!全球第一款可支付的智能手环

相关资讯
低空经济崛起:2025无人机市场的关键应用与增长引擎解析

无人机系统(Unmanned Aerial Systems, UAS)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至众多产业领域,驱动效率变革与模式创新。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高灵活性、低成本和高精度的空中解决方案,显著提升了传统作业方式的效能。

柔性AMOLED强势登顶!2025年Q1智能手机面板份额突破63%,中国供应链强势助攻

市场研究权威机构Omdia最新报告揭示,智能手机显示技术格局已发生根本性转变。2025年第一季度,采用AMOLED面板的智能手机出货量在全球总市场中占比高达63%,较去年同期的57%实现大幅跨越,标志着AMOLED已成为无可争议的主流标准。与此同时,LCD面板的份额被压缩至37%,延续了长期的萎缩态势。

英伟达H20芯片获批对华销售 黄仁勋链博会宣布近期供货

7月16日,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链博会)在京开幕。美国科技企业英伟达公司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身着唐装亮相开幕式,并在现场透露重要业务进展:该公司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H20人工智能芯片已获得美国商务部出口许可,即将启动批量供货。

LPDDR6进程加速:Cadence推出性能达14.4Gbps的完整IP解决方案

近日,楷登电子(Cadence Design Systems, Inc., NASDAQ: CDNS)宣布其业界领先的LPDDR6/5X内存IP系统解决方案已成功完成流片验证。该集成化子系统通过技术优化,实现了高达14.4Gbps的运行速率,相较上一代LPDDR标准内存接口,性能提升幅度达到50%。此套先进解决方案被视为扩展人工智能(AI)基础架构的关键驱动技术之一。它旨在满足日益增长的新一代AI大语言模型(LLM)、代理型AI(Agent AI)以及众多垂直应用领域对超高内存带宽和容量的迫切需求,以高效支持这些计算密集型工作负载。楷登电子当前已与AI、高性能计算(HPC)及数据中心领域的多家头部客户展开紧密合作,共同推进该技术的应用落地。

贸泽电子持续强化TI产品矩阵,赋能全球硬件创新

作为全球授权电子元器件代理商,贸泽电子(Mouser Electronics)持续深化与德州仪器(TI)的战略合作,确保69,000余款TI器件的高效供应,其中45,000余款保持常态库存,可实现全球快速交付。通过整合TI在电源管理、数据处理及控制系统的完整技术生态,贸泽为工业自动化、汽车电子、通信基建、企业级设备等核心领域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