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智能电表中的四网融合之PLC技术

发布时间:2015-05-30 阅读量:145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我爱方案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应用于智能电表中的四网融合之PLC技术,完善的智能电表系统将极大地方便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提高电力能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在建设“节能节约型”社会及“节能减排”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商机和社会效益。

智能电表是多年来人们致力于用于实现远程抄读电量和电能的智能化设备,也是构成远程自动抄表(AMR)系统的基本单元,而由智能电表组成的自动抄表系统是实现智能电网的重要一步。

智能电表系统可以使电力供应商在提高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管理成本,从而帮助公共事业服务提供者和政府降低电源损耗、优化能源消耗、管理对宝贵能源的需求,并让用户有机会充分利用各种用电计划(如分时电价)来节省开支和享受多种便利。

智能电表的实现使用了以下几种主要技术:电力线载波通信(PLC)技术、专用通信线路(如RS485总线技术等)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等。目前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是AMR的主流技术,因此智能电表的发展和推广将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系。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是以电力传输线作为传输载波信号的媒介,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便于实施并推广的方案,但是电力传输线不是理想的载波信号传输媒介。电力线对载波信号有很大的衰减,同时电力线上有很多用电装置产生的干扰,其干扰的总功率可能远远超过载波信号的功率,有时高达数百倍,因此在电力线上建立可靠的通信系统非常具有挑战意义。如果没有良好的系统设计,往往会导致通信完全失败或仅能以极低的数据传输率进行通信。

应用于智能电表中的四网融合之PLC技术

图为 基于PLC技术智能电表系统功能

早期的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多以分立元件和通用的集成电路芯片实现。由于当时硬件资源有限,不能利用先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来产生复杂的载波信号以及处理接收到的载波信号,更不用说在电力线上组成大规模的通信网络了,所以早期的载波通信系统多仅能实现“点对点”的简单通信以及小规模的系统。

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先进的电力载波技术逐渐采用专用的集成电路芯片来实现,并且从简单的专用芯片发展到具有内嵌多个CPU内核的多功能系统级芯片(SoC)。先进的载波通信芯片具有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使得大规模通信网络的实现及管理成为可能。

尽管实现通信技术的硬件条件及资源逐渐改善,但是由于电力线通信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的电力线状况的特殊性,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设计(包括数字信号处理算法以及网络系统管理等),电力线载波通信还是难以保证其性能的可靠,以及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这在十多年来中国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发展历史中有所体现。以前有的技术方案低估了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困难,事先未经过大量的研究分析和计算机模拟及现场实验就投入使用,还有一些技术方案则照搬用于无线通信的技术方案或者某些在国外电力线上有效的电力线通信方案。

经过这十多年来的摸索以及经验教训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逐渐达成了以下几点共识:国外电力线上的有效技术在中国未必完全适用;在无线通信领域中有效的技术,未必能适用于电力线通信;一个有生命力的电力载波通信技术方案必须引入网络通信的要素。

以上的前两点告诉我们不能机械地照搬不同区域和不同领域的技术或方案,第三点预示了电力载波通信技术发展的方向并提示我们没有网络功能的技术方案是很难大规模推广并具竞争力。今后,电力线载波技术将进一步提高集成度并降低成本,同时还会向多功能综合网络系统的方向发展,控制响应速度或通信速度将进一步得到提高,而分布式处理模式将大大加快这一进程。

此外,随着各种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应用的加速发展,电力线资源的共享将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因此一种有生命力的载波通信技术与系统方案,必须还能解决与各种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应用系统共享通信媒介的问题。

瑞斯康微电子(深圳)有限公司是诸多致力于推广电力载波通信应用的公司之一。作为一个电力载波通信专用芯片的设计公司,瑞斯康微电子公司始终视其芯片和系统的使用客户的利益为第一。这个宗旨一直贯穿于整个芯片及系统的研发过程中,并延伸到芯片应用参考电路及系统的设计集成和测试、乃至批量生产和现场安装中,同时还为客户考虑了今后系统的维护和升级。目前瑞斯康微电子公司已是中国国家电网智能电表系统建设的主要电力载波芯片供应商之一。

在芯片设计前期,瑞斯康微电子公司做了广泛的研究,借鉴了各种用于其它通信领域(如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等)的技术利弊,充分考虑到电力线的特殊性,特别是中国电网的特殊性,结合各种先进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并尽可能利用内嵌微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在抗干扰方面进行了努力,经过大量的计算机模拟分析后,最后确定比较全面的最优实现方案。

在接下来的芯片设计过程中则充分发挥其前端和后端设计能力,结合合作伙伴的芯片封装和制造能力,完成了RISE3000系列芯片的设计与定型。

瑞斯康微电子公司在通信协议的实现和完善上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使此通信协议不仅与国际标准协议兼容,还针对中国电力网的特殊需求,加入了路由控制层等。这使得每一个通信终端除完成它本身的通信功能外,还可为整个网络提供通常必须由专用的路由终端来完成的服务。

瑞斯康微电子公司的载波通信芯片除了给使用用户提供透明的网络通信通道,还为用户提供了可用于各种应用的硬件资源,包括供用户专用的内嵌微处理器、串口通信接口、足够的输入输出控制端口以及多路外部中断信号端口等。使用这些资源,用户可编写自己的应用程序,可传送数据至上位机,还可直接控制某些物理开关量或者读取外界状态量等等。

RISE3000系列芯片是专用于智能控制网络的系列SoC,它们能利用电力线作为通信媒介,将电力线上的用电设备联成控制网络。RISE3000系列的设计符合EIA_709.1,EIA-709.2和EN50065-1等国际标准,同时增加了自动路由协议层,并以其性能优越的物理层设计及完善的网络通信协议,保证了可靠的网络通信性能。

以RISE3501电力线载波芯片为例(见图),它内部集成了载波通信的调制解调模块,其物理层通信速率达5.5Kbps,并且内嵌一个高速8位CPU,内置12KB-SRAM内存和64KB-FLASH闪存。此外,该器件还拥有8个软件可配置GPIO口、8个可配置复用输入输出端口以及3个16位定时器等,具有可编程BPSK调制载波频点和可编程脉宽调制(PWM)输出等功能。

应用于智能电表中的四网融合之PLC技术

图为 RISE3501电力线载波芯片内部功能模块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电网智能化的趋势日益显著。除了智能电表以外,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智能楼宇、智能家居、城市路灯智能照明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瑞斯康微电子公司将一如既往,进一步加强与各行各业的企业和专家们的合作,继续为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在智能电表中的应用以及智能电表的进一步的推广和普及贡献它的一份力量。

相关文章

一种IC卡智能电表如何辨别是否已经烧坏的应用方案

基于Mesh网络为高级智能电表基础架构提供的解决方案

智能电表的80C51单片机设计方案
相关资讯
突破性2kV SiC器件赋能:解码Sunny Central FLEX如何重塑太阳能发电效率

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SMA Solar Technology AG推出的模块化平台"Sunny Central FLEX"标志着光伏与储能系统技术的重大突破。该平台通过集成罗姆半导体(ROHM)最新量产的2kV碳化硅(SiC)MOSFET以及赛米控丹佛斯(Semikron Danfoss)的SEMITRANS® 20功率模块,实现了从直流到交流的高效能量转换。这一技术组合不仅将系统电压提升至1500V DC链路,还通过碳化硅材料的宽禁带特性显著降低了开关损耗,使整体转换效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碳化硅衬底市场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2024-2030)

碳化硅(SiC)作为第三代半导体核心材料,因其耐高压、高温和高频特性,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工业电力、光伏储能等领域。尽管2024年全球导电型(N-type)SiC衬底市场营收同比下滑9%至10.4亿美元,但长期增长潜力仍被业界看好,技术创新与产业整合将成为未来十年的核心议题。

功耗直降65%!全球首发医疗激光二极管深度技术解码

2025年5月12日,全球光电技术领军企业艾迈斯欧司朗(SIX:AMS)在中国上海正式发布第四代半导体激光解决方案——PLT5 488HB_EP型蓝绿光激光二极管。这款针对生命科学领域深度研发的高性能器件,在488nm关键波长实现300mW突破性输出功率,标志着医用激光技术进入新纪元。据研发团队透露,该产品通过量子阱结构优化和热管理技术创新,将光子转化效率提升至行业顶尖水平,为精准医疗设备的小型化革命提供核心支撑。

英伟达全球调价背后的供应链重构与地缘博弈

近期,全球AI芯片巨头英伟达(NVIDIA)宣布对旗下几乎所有产品线实施价格上调,游戏显卡涨幅达5%-10%,AI GPU涨幅最高达15%。这一决策的直接动因是美国关税政策升级、芯片制造成本飙升以及供应链转移带来的压力。此同时,美国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持续收紧,英伟达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H20芯片被纳入禁售清单,导致其二季度计提55亿美元损失。本文将从多重维度解析此次涨价潮的深层逻辑,并探讨其对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影响。

贸泽电子首发Wi-Fi 7全场景解决方案,Qorvo射频前端重新定义无线连接

全球知名电子元器件代理商贸泽电子(Mouser Electronics®)于2025年5月9日正式宣布,面向亚太市场首发Qorvo®全新一代Wi-Fi 7射频前端模块(FEM)产品矩阵。本次发布包含面向移动终端的QM系列与接入设备专用的QPF系列解决方案,标志着下一代无线通信技术正式进入商用部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