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组如何安全保证电动汽车底盘撞击?

发布时间:2015-04-15 阅读量:123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近年来,新能源汽车是大家讨论的热点问题。我爱方案网小编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一个关于手机电池受到外力后爆炸起火的动态gif图,突然意识到如果是电动车遇到底盘托底是否会让底盘中的电池受到影响。


笔者最近无意中从网上看到一个关于手机电池受到外力后爆炸起火的动态gif图,突然意识到如果是电动车遇到底盘托底是否会让底盘中的电池受到影响。

电动车领军品牌特斯拉的前几次起火原因均是底盘受到外力所致,两次起火的原因都是因为撞到了道路上的碎片,导致电动汽车底盘非常脆弱的电池组被穿透导致起火,在事件过后的原因调查中,Model S当时和大块金属物件相撞。在相对运动中,物件钻入车底,通过杠杆效应刺穿ModelS车身,形成一个直径达3英寸的孔洞,而保护汽车机身的车壳厚度只有四分之一英寸,无法阻止高达25吨的穿透作用力。在猛烈撞击下锂电池起火。
电动汽车

其实特斯拉在底盘防止受到外力的设计上已经非常严谨,在发生事故后特斯拉不得不决定为每辆汽车加装额外的底盘防护。据介绍,特斯拉的底盘防护主要包括用来拨开异物的铝制偏转板和用户保护电池不被异物损伤钛金属护板。

我们可以再测试的动态图中看到,特斯拉的实验选用了三种常见的道路异物:混凝土块、拖车挂钩以及体积稍大的金属机械(电动机)。
电动汽车

加装底盘防护板后的保护有了大大提升,特斯拉方面表示,特斯拉的驾舱都拥有陶瓷放火保护层,因此即使电池出现爆燃,车内人员仍有充足的时间逃生。

我们再来看看之前我们试驾的宝马i3在保护底盘电池组方面有什么作为。i3底盘主要采用铝质材料,除了上面碳纤维做成的乘员舱,i3的底盘则主要由铝质材料组成,包括保护电池组的框架,以及前后的防撞结构。
电动汽车

同样与特斯拉一致的是宝马i3用整个贯穿底盘的护板保护了电池组,而整个电池的底板高度并不是全车最低,而是高于车头和车尾的两个防撞梁。

我们再来看看自主品牌的北汽EV200的底盘情况。同样电池组布置在车厢中部的底盘下,电池单体由三元锂材料构成,每个电池单体布放在电池组件内,并集成了自检系统、内部电压调节系统和防碰撞变形吸能溃缩空间。而在电池组件的密封上通过三层防护系统来达到,防水、防尘、防火、针刺以及碰撞的能力。

现在推出的电动通常都加装了底盘护板,但其也只是相对于日常城市驾驶的不时之需,不足以应付非铺装路面的涉险通过,所以如果您开着电动车要去郊区或者山里,一定要注意路面状况,如果非要通过,请在有人指挥的条件下慢速通过。
相关资讯
台积电涨价10%背后:黄仁勋的“价值论”与全球芯片博弈

近期,台积电(TSMC)宣布酝酿调涨晶圆代工报价10%,引发全球半导体产业链高度关注。英伟达(NVIDIA)CEO黄仁勋公开表示,尽管台积电先进制程价格高昂,但其技术价值与产能保障“非常值得”,此举被业界视为对台积电定价策略的强力背书,亦凸显双方在AI芯片领域的深度绑定。

博通第三代200G CPO技术重塑AI算力基础设施格局

在全球人工智能算力需求激增的背景下,光互连技术正经历革命性突破。2025年5月15日,博通(Broadcom)正式发布第三代单通道200G共封装光学(CPO)产品线,标志着光电子集成技术进入全新发展阶段。该技术突破不仅解决了超大规模AI集群的带宽瓶颈,更通过系统性创新重构数据中心架构设计逻辑。

AMD 2025年Q1 x86处理器市场表现深度分析

全球权威调研机构Mercury Research于5月1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AMD在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多项市场突破。在x86处理器领域,该企业凭借技术创新和产品组合优化,在服务器、桌面及移动端市场均取得显著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AI产业突破封锁的韧性发展路径及未来展望

在全球科技博弈背景下,美国对华AI芯片出口限制政策持续升级。腾讯总裁刘炽平在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会上明确表示,腾讯已具备应对供应链风险的充足储备与技术创新能力,标志着中国AI产业正加速走向自主化发展道路。本文结合产业动态与政策趋势,剖析中国AI产业的战略转型与突破路径。

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ASM International战略布局应对贸易壁垒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加速重构的背景下,荷兰半导体设备巨头ASM International(以下简称“ASM”)近期通过一系列战略调整引发行业关注。2025年5月15日,该公司宣布将通过转嫁关税成本、加速美国本土化生产及优化全球供应链,应对地缘政治风险与贸易壁垒。面对美国近期加征的“对等关税”政策(涵盖钢铁、汽车等商品,未来可能扩展至半导体领域),ASM展现出显著的供应链韧性:其亚利桑那州工厂即将投产,新加坡基地产能同步扩充三倍,形成“多区域制造网络”以分散风险。与此同时,中国市场成为其增长引擎——2025年中国区销售额或突破预期上限,占比达总营收的20%,凸显其在差异化竞争中的技术优势。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反映了半导体设备行业对关税政策的快速响应,更揭示了全球产业链从“效率优先”向“安全韧性”转型的深层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