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小米昨天发布了五款智能新品,其中一款就是可通过脉搏识别的智能手表。所谓的脉搏识别,听起来有点新鲜,但实际上就是2014年末可穿戴界流行的新趋势——心率识别。正常人的心率和脉搏是一样的,小编个人认为小米有点玩文字游戏的嫌疑,撇开这点不讲,我们今天来聊聊心率识别技术,为方便了解,我们用指纹识别来作个小对比。
科技圈里争夺行业标准的竞争从未停止过。20世纪70年代末,录像带市场上围绕 VHS和Betamax两种格式之间展开了格式争夺战。而在新兴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类似的争夺战还在不断重演,如微软和谷歌等科技公司的浏览器之争及安卓系统和苹果iOS系统的争斗也仍在进行。有人认为,下一波争夺战也许就发生在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指纹识别和心率识别,哪个将成为用户的首选?
苹果Touch ID所采用的指纹识别技术是目前在数字设备上验证身份最先进的一种方式。指纹识别身份这种方法的使用历史已经超过了100年,多数用于调查罪犯,如今已非常常见。调查显示,除非遇到极端的状况,否则一个人的指纹将永远不会发生改变,而且在了数十亿组指纹分析中,也没有发现有两个人的指纹能精确重合。因此,世界上每个人的指纹都是独一无二。于是,像苹果一样出于安全考虑的公司自然选择了在数字设备上采用指纹识别技术。
但心率识别并不比指纹识别弱。
心率监测技术发展与应用
什么是心率?心率(HR)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它作为血液循环机能的重要生理指标,在运动中被广泛地应用。心率既可以作为评定运动负荷适宜与否,以及心脏机能状态的指标和依据,又能够作为判断某一阶段内机体是否有过度疲劳和评定运动程度的指标。
目前,主流的心率监测技术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利用光反射的光电传感测量方式,如脉搏测量就是基于光电技术的;另一种是利用电势的电极传感测量方式。其中,光电方式达不到精确的心率检测,并容易产生误差,但它好处是可以佩戴在手腕上;而电极传感器则需要用户有意识地进行测量,不能实现远程监控。
2013年,多伦多公司Bionym研发的Nymi智能腕带利用心电传感器记录心脏独特的脉动节律来验证用户的身份。Kurt Bartlett是Bionym的市场部和公关部经理,他在一次电话采访中提到,这项心电识别技术由多伦多大学的研究人员经过十年而研发成功。
Bionym在2014年推出了首个心率识别支付系统。该公司找了万事达卡和加拿大皇家银行作为合作伙伴,用户将Nymi智能腕带与万事达卡关联后即可直接支付。Nymi腕带内置的NFC芯片将使用无线通讯技术与支付终端相连,而心电传感器将用于识别用户的身份。Bionym认为它的腕带是“全球首个能识别身份并搭载支付系统的可穿戴设备”。
心率识别真的优于指纹识别吗?Bionym认为心率识别的两大优点是:安全和便捷。
Bionym在2013年发布的白皮书中对一些细节有更详细的解释。心率识别的安全性在于:用户的心跳无法在本人不同意的情况下被其他人挪用或夺取。而指纹却有可能会被他人获取样本从而被复制和伪造。心电传感器的内置特征意味它更难以窃取用户的身份。
至于便捷方面, Nymi用户只需每天确认一次身份,不需在每次交易中都“刷手指”。用户的身份成功被识别后,他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连接设备服务。更重要的是,心电传感器能够连续不断地收集信号直到完成匹配为止,这就解决了在指纹识别中可能发生的首次识别失败的问题。而且,正在品尝咖啡的Nymi用户不用为了解锁手机而先放下手中的咖啡杯,因为它能自动识别和自动解锁。
关于身份识别技术的市场在不断增长,而且它也即将面临标准争夺的局面。人们每一天都被无数次要求使用密码进行身份验证,且移动支付目前逐渐成为主流,要求人们验证身份进行交易的次数也大大增加。JWT在研究未来支付的调查报告中指出,2017年全球使用搭载身份识别系统的智能手机用户将达到 4.71亿。这无疑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苹果的先发优势在于每个人都已经知道Touch ID,但心跳ID则不然。苹果的另一个优势还在于它庞大的iPhone和iPad顾客群。因此,实际上指纹识别才是验证数字设备、数字服务和移动支付的行业标准,而非心率识别。
但也有迹象表明心率识别也有可能与指纹识别分一杯羹。Bionym在2014年九月份筹得了1400亿美元左右的风险投资,还与万事达卡及SPA成为合作伙伴。Bionym对供应商百般殷勤,希望他们能说服用户使用心率识别来验证身份。此外,Bionym也希望得到心率识别技术的认可,成为所有可穿戴设备的新标准。他们把技术公开,要求开发者设计优秀的功能。与苹果对自家技术守口如瓶相比,Bionym更想自己的技术运用到更多的智能腕带中去。
相关阅读:
史上最低价小米手机来了! 红米2A开箱+拆解图鉴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说说人脸识别技术
【视频】眨眼解锁:富士通虹膜识别技术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