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26 阅读量:903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在19世纪90年代,尼古拉·特斯拉发明了“特斯拉线圈”,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电力,开启了无线式电力传播的时代。而在100年后,无线充电技术的最大受益者实际上是电动牙刷,这是令人相当沮丧的。
虽然无线充电技术在近年来被广泛关注,但至今仍未真正在消费电子领域普及。人们或许会关注三星、HTC的某款旗舰手机,但从不在意它们还支持无线充电功能;而即便某些星巴克已经提供免费无线充电服务、宜家开始布局无线充电家具,但似乎离人们的生活依然有一段距离。那么,无线充电技术究竟发展到何种程度、未来又将如何呢?
目前的技术核心:短距离感应耦合
目前,也就是一部分智能手机、大部分电动牙刷支持的无线充电技术,都是采用了感应耦合技术。手机背部、牙刷底部和充电底座集成线圈,产生磁场,两个线圈的相互作用能够传输电流,从而实现无线充电。
这项技术的一大缺陷在于传输距离较短,所以很多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需要较为精确地摆放在无线充电底座上,才能正常充电,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消费者对其不感冒的原因之一。
未来标准:远程感应耦合
电耦合技术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但需要解决距离问题。一项颇具前景的研究是通过使用具有延伸性的材质,让线圈处于同一个范围的谐振频率,从而解决距离问题。目前,麻省理工学院已经通过谐振感应技术,将无线充电的有效距离提升至两米左右,该技术被命名为“WiTricity”,研究人员之一此后离职创业,开发了一套系统,但售价较为昂贵,达到了995美元(约合人民币6240元)。
消费领域的主流无线充电标准
目前,消费领域的主要无线充电标准包括无线充电联盟的Qi、4AWP以及PMA三大标准,而后两者近日宣布合并,共同开发新型的标准。
从市场规模上,Qi无疑是目前最为普及的,成员包括微软、松下、三星、索尼、东芝等等,宜家近日也宣布将推出该标准的家具产品。值得关注的是,Qi的最新标准可实现7至45毫米的无线充电距离,算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A4WP的无线充电技术名为“Rezence”,采用谐振耦合技术,虽然在一些电子消费展上偶尔露面,但仍未正式商用。PMA的产品虽然可以在市场中找到,但为数不多,最大的商业活动是获得星巴克支持,在美国一些分店中推出了免费无线充电服务,但反响平平。
显然,标准不统一是目前无线充电技术难以进一步普及的重要原因,毕竟大部分消费者更关注产品品牌、性能和平台,无线充电标准不会成为决定其选择的重要因素。不过,高通高级副总裁表示,支持双模无线充电标准并不困难,同时也可能是最好的解决方案。
而在未来,整个行业希望看到类似Wi-Fi那样拥有超远传输距离、稳定性更好的无线充电技术,但仍面临一些技术障碍以及通信信道的监管问题。所以,无线充电在短时间内仍是消费电子领域的配角,发展壮大尚需时日。
相关阅读:
一款性能稳定的手机QI无线充电发射方案
【市场】三大阵营领军,无线充电的春天真的来了
【盘点】各种无线充电原理和方案的对比
在AIoT技术加速赋能全球数字化转型、中国持续引领物联网产业创新的大背景下,IOTE 2025第24届国际物联网展·深圳站于8月29日在深圳会展中心(宝安新馆)圆满落幕。本届展会以“生态智能·物联全球”为主题,联合AGIC人工智能展与ISVE智慧商显展,汇聚1001家产业链企业,覆盖8万平方米展区,三日内吸引观众超11万人次,其中海外专业买家达5723人,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彰显了展会的国际影响力与行业凝聚力。
8月27日,IOTE 2025·第24届国际物联网展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新馆)隆重开幕。本届展会以“生态智能·物联全球”为主题,联合AGIC人工智能展与ISVE智慧商显展,在8万平方米的展区内汇聚超1000家全球展商,涵盖人形机器人、边缘计算、高精度定位、无源物联网、电子纸等前沿领域。开展首日即吸引超5万名专业观众到场,展现出AIoT融合背景下物联网产业的蓬勃活力与无限潜力!
在创新驱动与供给侧改革的持续深化下,2024年中国电子元器件行业迎来强劲复苏与高质量发展,整体销售收入突破2.2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口贸易额稳步增长,展现出显著的发展韧性。行业在移动终端、汽车电子、新能源等关键下游市场的驱动下,不仅产业配套能力实现跃升,一批骨干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也持续增强。在此蓬勃发展的产业背景中,第106届中国电子展将于2025年11月5-7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以“创新强基 智造升级”为主题,搭建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寒武纪发布《股票交易风险提示公告》明确指出:当前股价已严重脱离基本面,存在较大投资风险,提醒投资者理性决策,谨慎参与交易。
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快递驿站作为“最后一公里”的关键节点,其运营效率直接影响用户体验。面对日益增长的包裹处理压力,传统人工登记模式已难以满足高效、精准的操作要求。而搭载智能扫码技术的PDA手持终端,正成为快递驿站实现数字化管理、提升出入库效率的核心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