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WiFi PK 蓝牙的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15-03-16 阅读量:858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电的发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便利,比如点亮了漆黑的夜晚,延长了食物的保质期,丰富了家庭娱乐生活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概念也开始被引入到传统家居市场,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家居产品进行新的技术改造。

电的发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太多的便利,比如点亮了漆黑的夜晚,延长了食物的保质期,丰富了家庭娱乐生活等等。随着技术的发展,智能概念也开始被引入到传统家居市场,对人们习以为常的家居产品进行新的技术改造。

蓝牙技术


蓝牙是一种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m内)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简化设备与因特网 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蓝牙采用分散式网络结构以及快跳频和短包技术,支持点对点及点对多点通信,工作在全球通用的 2.4GHz ISM(即工业、科学、医学)频段。其数据速率为1Mbps。采用时分双工传输方案实现全双工传输。

蓝牙技术最初由爱立信创制。1999年5月20日,索尼爱立信、IBM、英特尔、诺基亚及东芝等业界龙头创立蓝牙特别兴趣组,制订蓝牙技术标准。1998年,爱立信公司希望无线通信技术能统一标准而取名“蓝牙”。

蓝牙技术的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全球范围适用、同时可传输语音和数据、可以建立临时性的对等连接(Ad-hoc Connection)、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蓝牙模块体积很小、便于集成、低功耗、开放的接口标准、成本低。

WiFi技术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保真技术)即IEEE 802.11协议,是一种短程无线传输技术,能够在数百英尺范围内支持互联网接人的无线电信号。WiFi的第一个版本发表于1997年,其中定义了介质访问接入控制层(MAC层)和物理层。

规定了无线局域网的基本网络结构和基本传输介质,规范了物理层(PHY)和介质访问层(MAC)的特性。物理层采用红外、DSSS(直接序列扩频) 或FSSS(调频扩频)技术。1999年又增加了IEEE 802.11a和IEEE 802.11g标准。其传输速率最高可达54 Mb/s。能够广泛支持数据、图像、语音和多媒体等业务。

WiFi技术优势: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WiFi的传输速度很快、健康安全、WiFi应用现在已经非常普遍,支持WiFi的电子产品越来越多,像手机、MP4、电脑等,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主流标准配置。

wifi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个:一是覆盖范围有限;二是移动性不佳。
智能家居WiFi PK 蓝牙的设计方案

智能家居行业或成蓝牙热门领域


最近在智能家居领域我们看到不少蓝牙的身影。相对于WiFi近年如火如荼覆盖大江南北的势头,蓝牙似乎显得有些落寞。其实大概在四五年前,WiFi 远没现在普及,蓝牙依旧是手机之间文件传输的主要方式。记得当年在诺基亚S60时代,用蓝牙跟朋友之间传输一张照片、一首音乐是非常常见的事,而且蓝牙本身传输速度也很快,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基本上不受环境影响,只要两部设备具有蓝牙功能即可连接,所以被人们广泛使用。

如今,支持蓝牙的设备随处可见。事实上,蓝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重要通讯方式,相对于ZigBee、Z-wave、WiFi等技术在智能家居中“露面”较少而言,蓝牙也是无线智能家居的一种主流通讯技术。蓝牙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集成该技术的产品包括手机、电脑、耳机、音箱、汽车、医疗设备等等。

众所周知,蓝牙是一种点对点的通讯方式,支持设备短距离通信(一般10m内,蓝牙4.0延伸到100m)的无线电技术,能在包括移动电话、PDA、无线耳机、笔记本电脑、相关外设等众多设备之间进行无线信息交换。利用“蓝牙”技术,能够有效地简化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也能够成功地简化设备与 Internet之间的通信,从而数据传输变得更加迅速高效,为无线通信拓宽道路。基于蓝牙技术的智能家居的设计方案,利用该解决方案可以使数据采集和家庭安防监控灵活方便,摆脱了布线系统的束缚,同时蓝牙的跳频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除此之外,蓝牙设备体积小易于携带,所以在智能家居领域蓝牙技术比较适合一些近距离私人使用的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秤等。

与物联传感等主流智能家居企业与采用的ZigBee等技术不同,蓝牙技术明显更擅长于“单打独斗”的小设备。蓝牙技术可直接置入体积较小的智能家居设备,特别是在安全性、能耗等方面提升之后,它也被用于不少智能家居单品。

另外,对于智能家居来说,蓝牙技术与其他无线充电方案最大的不同就是它能够进行身份识别。举个例子,当你走进一家咖啡馆,将手机放在桌子上的无线充电设备充电时,咖啡馆的系统能够通过你的蓝牙ID判别这是谁的手机、在哪个座位上。这意味着,无需离开座位,你就能用手机完成点单和支付。

当然,Bluetooth smart也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虽然它的传输距离可以达到60米,但前提是芯片厂商提供了足够的支持,例如,对手手机设备而言,其距离基本被限制在10 米~30米以内。此外,如果数据量较大,Bluetooth Smart的传输效率就显得有些拖沓,需要耗费较长的时间。其他还有比如信道兼容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欠缺,泄密事件非常普遍,无法实现真正的“漫游”,没有网络自愈功能,对于以无线网络为基本的智能家居来说会大大降低设备运作效率,并且蓝牙抗干扰能力差。另外,由于其传输距离较短,所网络承载能力相对低,新标准的组网规模一般不能超过300个,所以并不适合组建庞大的家庭网络。这都是接下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渐成主流 wifi引领智能家居市场

在很多咖啡屋、茶馆、餐厅等场所喝咖啡、喝茶、就餐,可以免费使用Wi-Fi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儿了,而在茶馆、咖啡屋、餐厅等场所使用Wi- Fi,就可以免费喝茶、喝咖啡、就餐的事儿,你听过吗?没听过,没有关系,因为这只是个笑话,不过却直接反映出了Wi-Fi在我们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性。然而,WIFI用于上网冲浪也不是什么新鲜玩法了,现在Wi-Fi技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领域,让家里的各种家居设备都“活泼”起来,营造更舒适、梦幻的家庭生活。

智能家居大势所趋 市场广阔:在无线技术主导的智能家居市场,未来5年内将迎来快速增长。据研究机构报告称,2018年,智能家居的市场总值将达到 250 亿美元。不过,现在由于技术及价格的限制,智能家居还无法展现出它们的全部特性,期待智能家居很快普及还不太现实。目前智能家电只限于高档住宅,不过未来随着向底层供应商和终端设备的渗透,智能家居将惠及到大众。

和蓝牙等无线连接相比,智能家居制造商们更青睐 Wi-Fi连接。2018 年,全球能够接入 Wi-Fi 网络的智能家电预计将超过 2100 万台。Wi-Fi 连接具有高渗透性,同时不需额外的中间设备和控制器开发更简单,这些都是它成为主流的关键优势。

智能家居无线技术Wi-Fi渐成主流:目前,在智能家居行业最流行的是四种无线技术,即蓝牙、WiFi、Z-Wave、ZigBee。ZigBee技术在任何智能领域应用范围都是首屈一指,其中当然包括智能家居;Z-Wave技术以智能家居领域为中心,并不断向外拓展、延伸;蓝牙虽 “小”,但连接各种小设备不费吹灰之力;倒是网络连接应用极为广泛的WIFI处于相对尴尬的位置,显得大用不足,小用有余,那么Wi-Fi又是怎么渐入主流的呢?

无论是哪种无线通信技术所组成的智能家居网络,前提保障都是要进行连接家庭网络,而这恰好是Wi-Fi的优势,如今全球的大多部空间都支持Wi-Fi连网。这将大大降低Wi-Fi技术在智能家居领域中应用的开发难度。

相对于蓝牙等技术,Wi-Fi有自身明显的缺点,比如功耗相对较高,安全性和抗干扰性相对较低,网络设备的承载能力也很有限等,但“短小精悍”的 Wi-Fi也有自身优势。Wi-Fi的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广,半径可达100米,在家庭、办公场所,甚至整栋大楼中都可使用,同时无需布线的Wi-Fi传输速度也非常快,可达到11mbps,另外,Wi-Fi设备的辐射量也微乎其微,并不会向人们所担心的那样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最后,虽然由于Wi-Fi网络承载的家居设备有限,要想将家庭设备都连接起来,实现家庭设 备的全面智能也是“赶鸭子上架”,但“轻巧”同样有“轻巧”的好处。从另一个角度看,WIFI恰好具备了其他无线通信技术不具有的灵活性、可移动性,这也是其受到广大智能家居厂商欢迎的重要因素。

智能家居的普及Wi-Fi居功至伟:随着轻智能、微智能等说法的兴起,WIFI展示了其在智能家居应用的闪光点。与物联传感等公司衷情于蓝牙等无线技术不同,轻智能家居厂商更倾向于利用家庭Wi-Fi来直接实现家居设备的相连相通,将Wi-Fi模块置入到开关、插座中,作为轻智能家居的入口和一个可以控制中心,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智能化控制。如今,国外公司的Belkin、Torrap等所研发的深受好评的轻智能产品都是以Wi-Fi基础,而国内也有不少企业开始着手将Wi-Fi应用于智能家居中,打造本土的轻智能产品,未来Wi-Fi将引领智能家居市场。

相关文章

智能家居声纹识别的通用语音控制系统设计方案

智能家居AI温度控制器与电炉的配合应用方案

智能家居新型冰箱温控器的研究方案
相关资讯
“中国芯”逆袭时刻:新唐携7大新品打造全场景AIoT解决方案矩阵

在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新唐科技以颠覆性创新奏响行业强音。4月25日,这场历时10天、横跨七城的科技盛宴在深圳迎来高潮,以"创新驱动AI、新能源与车用科技"为主题,汇聚全球顶尖行业领袖,首次公开七大核心产品矩阵,展现从芯片设计到智能生态的全链条创新能力,为半导体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半导体先进制程技术博弈:台积电、英特尔与三星的差异化路径

在2025年北美技术研讨会上,台积电正式宣布其A14(1.4nm)工艺将于2028年量产,并明确表示无需依赖ASML最新一代High NA EUV光刻机。这一决策背后,折射出全球半导体巨头在技术路线、成本控制和市场竞争中的深层博弈。

嵌入式主板EMB-3128:轻量级边缘计算的工业级解决方案

随着AIoT技术的快速落地,智能设备对高性能、低功耗嵌入式硬件的需求持续攀升。华北工控推出的EMB-3128嵌入式主板,搭载Intel® Alder Lake-N系列及Core™ i3-N305处理器,以高能效比设计、工业级可靠性及丰富的接口配置,成为轻量级边缘AI计算的理想选择。该主板支持DDR5内存、多模态扩展接口及宽温运行环境,可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智慧零售等场景,助力产业智能化升级。

从ASMI财报看行业趋势:AI芯片需求爆发如何重塑半导体设备市场?

作为全球半导体沉积设备领域的龙头企业,荷兰ASM国际(ASMI)近日发布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展现强劲增长动能。财报显示,公司当季新增订单额达8.34亿欧元(按固定汇率计算),同比增长14%,显著超出市场预期的8.08亿欧元。这一表现主要受益于人工智能芯片制造设备需求激增与中国市场的战略性突破,同时反映出半导体产业技术迭代与地缘经济博弈的双重影响。

车规级SerDes国产替代提速:解析纳芯微NLS9116/NLS9246技术优势与市场潜力

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显示屏等传感器数量激增,数据传输带宽需求呈指数级增长。传统国际厂商基于私有协议(如TI的FPD-Link、ADI的GMSL)垄断车载SerDes市场,导致车企供应链弹性不足、成本高企。2025年4月,纳芯微电子发布基于HSMT公有协议的全链路国产化SerDes芯片组(NLS9116加串器与NLS9246解串器),通过协议解耦、性能优化与供应链自主可控,为ADAS、智能座舱等场景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标志着国产车规级芯片从“跟跑”迈向“并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