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licon Labs与ARM结“晶”:低功耗ARM mbed 平台

发布时间:2015-03-17 阅读量:906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Silicon Labs近日宣布与ARM公司合作,共同定义和发布用于ARM mbed平台的第一个电源管理应用编程接口(API)。为mbed添加电源管理API将为基于标准的解决方案带来更佳的能源效率,进一步优化超低功耗、电池供电型可连接设备。

新的API将帮助mbed论坛中的十多万名注册会员能够去优化其具备mbed功能的、基于ARM Cortex-M架构的设计,从而得到最佳的能源效率和更长的电池使用寿命。

低功耗ARM mbed IoT设备平台
 
除了使开发人员能够管理处理器和外设的状态,mbed电源管理API在设计时还考虑到了真实环境中的低能量应用。在Silicon Labs EFM32® Gecko微控制器(MCU)上,API所展现的一个新特性是能够基于使用中的MCU外设自动决定并实现最佳的休眠模式,这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级能耗。低能耗优化能够通过在后台运行I/O操作而实现,也可通过在MCU内核处于休眠模式或者处理其他任务期间继续I/O操作而实现。

通过最佳休眠模式的自动选择,同时结合低能耗的自主型MCU外设,使得开发人员仅需很少的工作量就能在他们的IoT应用设计中显著降低能耗。以一个常见的IoT设备使用案例为例,一个在记忆型LCD上每秒更新一次时钟显示的应用能耗分析中,电流消耗可从1.03mA降低到0.100mA。
低功耗ARM mbed IoT设备平台
 
ARM公司IoT业务营销副总裁Zach Shelby表示,“新的ARM mbed电源管理API使得开发人员能够构建出充分利用ARM Cortex-M微控制器低功耗特性的应用。这是迈向完全功耗感知型IoT设备的重要一步,它也是今年晚些时候将要公开发布的mbed OS中的关键构建模块之一。”

 Silicon Labs
 
Silicon Labs副总裁兼MCU和无线产品总经理Daniel Cooley表示,“作为IoT领域低能耗处理解决方案的先驱,Silicon Labs和ARM公司已经在定义和发布mbed新的电源管理API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我们很高兴可以助力业内首个低功耗mbed平台的发布,这将在加速无数电池供电型IoT应用部署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供货
Silicon Labs计划在2015年4月份提供mbed使能的EFM32 Gecko入门开发套件。Silicon Labs率先支持mbed的平台将包括Wonder Gecko、Leopard Gecko、Giant Gecko和Zero Gecko入门开发套件。现有EFM32开发套件的开发人员能够通过简单的软件更新获得mbed使能的硬件平台。有关Silicon Labs mbed平台的更多信息,请浏览网站:www.silabs.com/mbed。

推荐阅读:


智能家居中有什么巧妙实用的照明设计方案?

防水式多功能蓝牙计步器解决方案

扼住物联网咽喉!WiFi/蓝牙/ZigBee无线方案大盘点

相关资讯
低成本玩转Bode分析!共模扼流圈让普通示波器秒变网络分析仪神器

在电子工程领域,频率响应分析(Bode分析)一直是电路设计和调试的重要工具。然而,专业网络分析仪的高昂价格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一个令人惊喜的解决方案——共模扼流圈与示波器的黄金组合,可以极低成本实现专业级Bode分析。通过巧妙利用共模扼流圈的独特特性,配合普通示波器的基本功能,即使是预算有限的爱好者也能获得准确的频率响应曲线。

高速USB接口PCB设计指南:从2.0到3.0的关键技术突破

在现代电子设备中,USB接口已成为数据传输和电力供应的标准配置。一个优秀的USB接口PCB设计不仅能确保信号完整性,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接口的理论传输速度

国产半导体重大突破!攻克28nm以下e-Flash技术填补国内空白

8月21日,中国半导体行业迎来里程碑式进展——领开半导体成功研发并量产28nm以下嵌入式闪存(e-Flash)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厂商在该领域的长期垄断。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高端存储芯片的技术空白,更为国产MCU、汽车电子及AIoT设备的自主可控提供了关键支撑。

特朗普政府芯片入股计划引争议,全球半导体格局或生变!

近日,有外媒报道称,美国特朗普政府正考虑以“国家安全”为由,强行入股包括英特尔在内的三大芯片巨头,以加强对半导体产业的控制。这一消息迅速引发行业震动,外界担忧此举可能重塑全球芯片产业格局,并对供应链产生深远影响。

第106届中国电子展:构建产业新生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重构的背景下,中国电子产业正迎来国产替代与自主创新的历史性机遇。第106届中国电子展紧扣《"十四五"规划》制造强国战略,聚焦基础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卡脖子"领域,集中展示从材料、设备到应用的国产化突破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