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健康设备调查:2015年市场规模将达114.9亿元

发布时间:2015-01-14 阅读量:985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在1月9日结束的201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健康可穿戴设备再次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各式各样的健康可穿戴设备,除了监察人们身体信息的同时,也给人们带了科技体验的热潮。调查显示2015年可穿戴健康设备市场规模将达114.9亿元,又是一大块令人垂延的大蛋糕,不过这可不是那么容易吃得到的。

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
 
被称为除电视、电脑、手机外“第四屏”的可穿戴设备,可谓2014年以来硬件领域的热点,以iWatch智能手表为代表的苹果、三星、谷歌等国际巨头和以小米手环为代表的小米、华为、TCL等国内厂商,甚至包括宝莱特、戴维医疗、九安医疗等传统医疗器械厂商,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从量血压、测心率到计算步行距离和深度睡眠时间,健康功能已经成为可穿戴设备共同的“标配”。

可穿戴设备首先在医疗健康领域发力乃是顺势而为,心脏起搏器就是最早的可穿戴设备。可穿戴设备对健康数据的收集,被认为是互联网对传统医疗行业的一大颠覆。在国内,基于可穿戴设备的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体系,更被视为未来家庭医生制度的技术基础。

健康领域可穿戴设备

来自市场调研机构艾瑞咨询的数据称,2015年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出货量将达到4000万部,市场规模114.9亿元,而在2012年这个数字仅为6.1亿元。资本市场也体现出对健康可穿戴设备的追捧:2014年3月,移动健康创业公司“37健康”首轮融资获千万元,主要与多家血压计厂商合作,研发血压管家 APP。同月,咕咚网获得A轮6000万元投资,主要产品则是咕咚运动手环和蓝牙秤等,用户可以用来监测自己的睡眠、运动状况并建立云端个人健康档案。

不过,一边是业界的火热态度,另一边却是“叫好不叫座”的隐忧。2014年底发布的《2014智能可穿戴市场白皮书》显示,可穿戴设备在3个月内的流失率高达87%。用户黏性差、难以坚持使用成为目前健康可穿戴设备发展最大的瓶颈。

“如果设备只能告诉你昨天睡了几小时,其实没有什么用处。”移动健康公司创办人、计算生物学家黎安·科拉迪在本届CES上说,“可穿戴设备应该提供解决方案,比如给出导致睡眠不佳的原因,是因为吃得太多,或者锻炼不充分,这样用户才能据此调整生活习惯,改善睡眠质量。”

不过,健康方案服务建立在多项数据汇集的基础上,市场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分析师徐志鹏坦言,由于不同品牌的智能硬件设备所采集的数据不统一、样本量不足,目前尚无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分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搭建健康数据平台成为国内外巨头不约而同的选择,三星推出了Sami健康数据平台,谷歌则与华硕、HTC等多家合作推出了安卓Wear;在国内,百度推出了云健康dulife平台,腾讯也在微信和手机QQ开放了接口,它们都希望自己成为健康数据汇集的“中枢”。

在另一方面,如何让健康数据更好玩,也被视为提升健康可穿戴设备黏性的又一途径。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认为,游戏化理念将更多融入到健康可穿戴设备和智能手表中,成为提高智能可穿戴设备用户黏性的一种方式。

相关阅读:
【新东西】:盘点2015年CES展五款最酷的iOS配件
智能手机将颠覆医疗领域 医疗的未来在智能手机里


相关资讯
寒武纪,暴增4300%:AI芯片独角兽的爆发式增长

近日,AI芯片企业寒武纪(Cambricon)发布业绩预告,其营收或利润出现惊人增长,同比增幅高达4300%,引发资本市场和科技行业的广泛关注。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寒武纪自身发展的重大突破,也折射出中国AI芯片行业在技术突破、市场拓展和生态构建方面的显著进展。

BLDC电机控制与驱动器全解析:技术优势引爆智能应用新纪元

BLDC电机控制与驱动器技术正朝着智能化、集成化、高效化方向持续演进。

高精密数字源表在霍尔效应测试中的关键应用与技术优势

霍尔效应是指当电流垂直于外磁场方向通过导体时,在导体两侧会产生电势差的现象。在现代材料科学和半导体工业中,霍尔效应测试已成为表征材料电学性能的重要手段,能够精确测量载流子浓度、迁移率、电阻率等关键参数。然而,精确的霍尔测量面临着多重技术挑战:微弱信号的检测(通常为微伏级)、高精度电流源需求、复杂的温度环境影响以及多参数同步测量需求。

揭秘芯片制造“隐形守护者”:Seal Ring 技术究竟有何玄机?

Seal Ring,中文常译为“密封环”或“保护环”,是位于芯片最外层的一圈特殊结构,通常由多层金属和介质材料构成,环绕在芯片有源电路区域(即核心功能模块)的四周。它并非用于信号传输或数据处理,而是作为一种物理和电气的“防护屏障”,主要作用是保护芯片内部精密的电路结构免受外部环境和制造工艺的影响。

14名"内鬼"窃取华为芯片技术获刑,商业间谍案敲响警钟

14名犯罪嫌疑人因非法获取、泄露华为公司商业秘密,被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