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GS贴合AMOLED的1毫米超薄触控智能屏幕设计方案

发布时间:2015-01-2 阅读量:964 来源: 我爱方案网 作者:

【导读】单片玻璃方案(OGS)搭主动式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可望成为触控结构最简化的杀手级面板。因此,面板业者已积极投入OGS结合AMOLED的触控方案研发,以实现厚度仅1毫米的极致轻薄。

单片玻璃方案(OGS)搭主动式矩阵有机发光二极体(AMOLED)可望成为触控结构最简化的杀手级面板。因此,面板业者已积极投入OGS结合AMOLED的触控方案研发,以实现厚度仅1毫米的极致轻薄。

工研院产经中心资深专案经理庄政道表示,传统双片玻璃(G/G)式触控面板,由液晶显示器(LCD)模组所构成,总厚度平均约为2毫米;OGS解决方案可简化一片玻璃,并减少约0.5毫米,若OGS改搭AMOLED面板,则可再少用一片玻璃,能达到仅1毫米的超薄厚度。

与此同时,由于AMOLED可自发光,不需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加上每减少一片玻璃,便可增加2%的光源穿透率,所以OGS结合AMOLED较其他解决方案可增加的穿透度最高;穿透度一旦升高,便能减少电源供应量,进而降低功耗,达到省电的效果。

庄政道进一步说明,触控元件结构越来越简化,OGS触控方案渐成中高阶智能型手机的主流方案,预计在今年触控面板市占率约可达一至两成。为追求更薄的设计,面板业者正积极谋画以AMOLED取代LCD,打造OGS搭AMOLED的解决方案,其中尤以具AMOLED大规模量产能力的三星显示(Samsung Display),最有机会抢得头香。
基于OGS贴合AMOLED的1毫米超薄触控智能屏幕设计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双片玻璃触控方案相比,OGS方案简化一片玻璃后,约可节省二至三成的成本。然而,由于AMOLED面板制程复杂且设备昂贵,OGS若与AMOLED结合,恐将导致整合方案成本提高,丧失原有的成本优势。

庄政道指出,OGS结合AMOLED面板的价格成本不易压低,因此目前的导入目标,主要瞄准中高阶智慧型手机市场。若AMOLED在中小尺寸面板的量产能力和良率提升,则OGS与AMOLED整合的方案价格则能进一步降低,从而扩大市占大饼。

庄政道分析,在众多简化触控元件结构的方案中,OGS与AMOLED的结合,可谓现今市场上最完美的解决方案,未来若OGS整合AMOLED成为主流方案,纯做触控感测器的供应商和不具AMOLED生产力的面板业者,将逐渐式微,或者只能转往中低阶产品市场发展。

据了解,OGS结合AMOLED的解决方案,可将玻璃片数简化至两片,触控感测层置入面板的方式可能有三种,其一为触控感测层与保护玻璃(Cover Lens)整合,外挂(Out-Cell)在AMOLED模组背板上;其次系触控感测层内嵌(In-Cell)至背板,与AMOLED模组做在一起,再与保护玻璃贴合;其三是On-Cell形式,触控感测层以薄膜封装(TFE)在AMOLED模组之上,最后再与保护玻璃贴合。

相关文章

应用于智能液晶显示背光源大的LED与CCFL对比分析

智能显示屏IGZO显示技术与AMOLED技术的对比分析


从PVA到AMOLED的智能三星面板技术方案
相关资讯
英特尔完成RealSense业务分拆,获5000万美元融资,聚焦AI视觉新赛道

近日,英特尔正式完成旗下RealSense 3D摄像头业务的分拆工作,并成功获得5000万美元战略融资。此次交易由英特尔资本和联发科创新基金共同注资完成,标志着英特尔新任CEO陈立武推动的"核心业务聚焦战略"再进一步。作为英特尔瘦身计划的重要环节,分拆非核心资产已成为提升整体运营效率的关键举措。

8MHz与24MHz无源晶振:为何不能通用?深入解析嵌入式时钟系统的频率约束

在嵌入式系统设计中,8MHz和24MHz晶体振荡器是两种与微控制器(MCU)配合工作的常见频率源。然而,这两种频率的无源晶体振荡器在绝大多数应用场景下并不能直接互换使用。这种非通用性是由它们在电路中的核心作用以及系统对频率精度的严格要求所决定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苹果折叠iPhone敲定三星无折痕方案,供应链格局生变

国际知名证券分析师郭明錤通过最新产业调查确认,为保障2026年下半年量产计划,苹果已确定在折叠屏iPhone上采用三星显示(SDC)的无折痕显示方案。这一决策标志着苹果放弃原计划的自研显示技术路线,转而依托三星成熟的折叠屏专利体系。

NAND Flash第三季价格普涨 512Gb以下芯片领涨15%

随着全球存储产业链产能调控深化,2025年下半年NAND Flash市场正式进入上行周期。据集邦咨询、TrendForce等机构监测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全品类NAND Flash合约价涨幅已突破预期阈值。其中256Gb-512Gb中低密度芯片价格环比上涨15%-18%,而1Tb以上高容量产品受企业级长协订单缓冲,涨幅维持在5%-8%区间。此番价格跃升标志着行业历时两年的下行周期终结,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

英伟达消费级PC CPU遭遇设计挑战,量产时间推迟至2026年

据行业权威媒体SemiAccurate最新报告,英伟达代号为N1及N1X的消费级PC处理器因硬件设计问题需重新流片,发布时间由原计划的2025年推迟至2026年。该系列采用4nm制程工艺,定位Windows系统消费级市场,是英伟达重返CPU领域的战略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