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2-19 阅读量:1694 来源: 发布人:
冬日的午后,坐在公司附近的星巴克里,北京远景蔚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景蔚蓝)的总经理李坦感觉自己又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在投入全部精力做了几年的汽车辅助驾驶系统(ADAS)方案之后,面对这个巨大而尚未觉醒的市场,他在努力做出抉择。
图1 远景蔚蓝总经理:李坦
“卖水”的第三方
实际上,对于这家成立于2008年的公司来讲,面对这样的抉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组建远景蔚蓝之前,李坦的团队应用ADI公司的DSP做过很多电子产品,积累了丰富的DSP产品开发经验,并得到了客户和芯片原厂的认可;这使他感觉到,以此为基础做一家重技术轻资产的专业技术型公司也是个不错的选择,这种选择也得到了ADI公司的大力支持,远景也在不久后成为了ADI公司的全球第三方合作伙伴。
李坦表示,与其他通用DSP芯片相比,Blackfin®更强调性价比,其处理器架构多年以来是连续一致的,换句话说开发者十年前基于Blackfin®开发的算法,在现在的最新Blackfin®处理器上依然能用,这就使得用户在此平台上的积累越发有价值,可以快速复用在不同的设计项目中。同时,由于Blackfin®与ARM等架构相比比较“小众”,用户总量不多,这也对后来的开发者构成了技术门槛,提升了第三方设计公司的价值。
在公司运作初期,李坦和他的团队帮助不同行业的客户做了很多方案。但在这个过程中,他也逐渐发现了问题。“通用DSP适合做前沿性的东西,当一个应用还没有形成标准的时候,用DSP是非常适合的。”李坦说,“但是当行业成熟时,通用DSP都会遇到问题,有人会用更针对行业应用的ASIC将通用DSP挤出市场。”这样的例子在行业内屡见不鲜。这就需要基于通用DSP做设计的公司不断了解新的行业,学习新的东西。
另一方面,第三方设计公司的商业模式决定了其是为别人做嫁衣,虽然掌握技术,但并不掌握行业资源,这样可以挣钱,但是盈利能力也受到了制约。因此,李坦他们会自嘲说,“别人是挖金子的,我们是在他们准备淘金时给他们支持,卖水给他们。”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坦做出了一次重要的抉择:从一个通用器件的第三方,转为做特定行业的方案公司,依然保持轻资产模式,但更深入地与一个特定行业的客户去合作。“以前我们没有深入到一个行业之中,设计更多的都是以项目的形式来运作的,都是某个客户的特定需求。我们希望能够慢慢的将一个行业中的用户需求提炼出来,把它做透。”李坦说
经过前期的一些准备,远景蔚蓝在最近几年完成了这次转型。李坦为公司选定的方向,是将他们多年积累的图像的分析、识别等方面的经验,施展到汽车领域,而主攻的方向就是前沿性的汽车辅助驾驶领域。
在此之后,李坦就执着地在这个方向上奔跑下去。为此,他们拒绝掉了很多其他行业的案子。“实际上,投入一些工程师,花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一个案子,不是什么大事。但我们宁可不做。”李坦说,“我们希望专注在一个行业而不是技术本身,而且希望这个行业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遭遇“慢”市场
远景蔚蓝在2012年先后推出了辅助驾驶和全景泊车方案;在反复的实际测试验证中,远景蔚蓝ADAS的算法也在不断完善和成熟。与此同时,行业中的标杆也出现了——以色列的Mobileye公司,依托ADAS产品在今年成功上市,并且市值达到了100亿美金。
然而中国市场的发展节奏,并没有人们预计的那样快。李坦分析,在前装市场中,辅助驾驶和全景泊车在整车厂未来的车型规划中,都有配置,这确实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即使是目前规划,也要几年后才能大规模商用,况且目前车厂可选择的方案比较多,而目前又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所以最终谁的方案被采用,有很多未知数。而在后装市场中,之前全景泊车曾被认为是一个极具爆发性的应用,但实际上由于安装复杂,用户接受程度远没有预想的高。
而对于辅助驾驶,李坦认为更为关键的是用户的需求还没有被唤醒——中国用户在选购汽车时,更多考虑的还是档次、动力性能、舒适度等因素,而ADAS这种高阶的主动安全的配置,还没有进入他们的视野。这是市场发展迟缓的主要原因。
李坦分析,国外的汽车工业发展了100多年,而中国只有短短的20年,用户使用习惯、需求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是制约整个汽车智能化的因素。中国目前提出的汽车智能化的概念,大多是舶来品,并非用户的刚需,而目前市场上的一些所谓汽车相关的智能硬件产品,也是禁不住推敲的。
远景蔚蓝也看到,一些整车厂已经开始在10万元级的车中添加车道偏离等辅助驾驶功能,也就是说辅助驾驶的功能正在从豪华车慢慢“下沉”到中级车,但在这个“慢热”的市场中,关键是如何能够坚持到需求爆发的那一天。
远景的思考
李坦喜欢拿行业的标杆Mobileye公司做类比——该公司目前每年有40-50%的成长率,而在2007年前专注于产品品质的提升,几乎没有任何收入。但是这在中国显然行不通,因此远景蔚蓝不能坐等,李坦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
“我们目前的想法是,做入门级的辅助驾驶产品,培育市场,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降低用户的使用门槛。”李坦阐述了他们的产品设计的思路:第一,用户安装使用门槛不能太高;最好普通消费者自己动手就可以搞定;第二,功能简单,用户拿到就会用;第三,价格有足够的竞争力。而在产品的功能上,考虑到目前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个方案首先具备录像功能,可作为行车记录仪;其次也会像路宝盒子那样提取和分析车辆信息,实现抬头显示;而辅助驾驶的功能,会作为一个差异化的元素,去打动用户。当前行车记录仪已经是一片红海了,市场也需要有产异化的产品出现。
作为全球领先的数据转换和信号处理技术供应商,ADI公司最新推出的ADSP-BF70X系列DSP处理器,使得这个构想成为可能,李坦说,ADSP-BF70X系列器件主打的就是低功耗和低成本,虽然与以往产品相比性能上有折中,但是刚好能够满足这个入门级ADAS的要求,产品成本在预想范围内,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我们的销售价格仅为其1/5到1/10。更为重要的是,由于Blackfin® DSP架构的继承性,远景蔚蓝以前积累的经过实际路况验证的算法,都可以快速移植到这个新的产品中来,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产品的竞争优势。
此外,李坦认为,未来会提出一些新的产品概念,向汽车以外的市场拓展也是可能的。“现在物联网已经非常普及,云端有强大的计算处理能力,好比大脑,但末端传感器基本没有分析能力,只管上传数据,而不管是否有效以及是否需要,这样必然造成了系统资源的极大浪费。未来我们会推出一款智能摄像机,尺寸非常小,成本和功耗都会非常低,可以完成目标的分析、识别、跟踪、检测、报警等等动作,将设备作为一个传感器网络的节点,接入现有的各类物联网网络,最终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给云端的大脑。”这只需要远景在现有基础上对算法和产品形态作相应调整,就可快速现实。
像众多的方案客一样,李坦就是在这样的挑战和机会之间进行着抉择,他在积极地思考,而又谨慎地落足,他希望将每一步走实。“我们现在的问题也许不是问题,只是需要时间去解决。”李坦显然已经有了结论:所有的烦恼都是成长中的烦恼。
本文为我爱方案网《方案客专访》专栏系列文章之一。《方案客专访》旨在以“平视”的角度,观察活跃在中国电子行业、对未来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发展具有影响力和推动作用的公司、组织和个人,挖掘行业新锐、分享硬创经验、剖析成功攻略,与中国智能硬件行业和方案开发社群一同成长!欢迎提供有料的报道线索,联系邮箱:tao@eecnt.com。
日本政府支持的半导体企业Rapidus于7月18日宣布,已成功试产国内首个2nm晶体管,标志着该国在先进芯片制造领域取得关键突破。这一进展是日本耗资5万亿日元(约合340亿美元)半导体复兴计划的重要里程碑,旨在重塑其在全球芯片产业链中的竞争力。
在2025年RISC-V中国峰会的“高性能计算分论坛”上,Andes晶心科技CEO林志明正式发布了公司最新一代64位RISC-V处理器IP——AX66。该产品基于RISC-V国际基金会最新批准的RVA23 Profile标准,专为高性能计算(HPC)、AI加速及边缘计算等场景优化,标志着RISC-V生态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进一步成熟。
随着电子设备复杂度的提升和产品开发周期的缩短,电磁兼容性(EMC)测试已成为制造商面临的关键挑战。传统EMI测量方法效率低下,难以捕捉瞬态干扰信号,导致测试周期延长、成本增加。是德科技(Keysight Technologies)推出的新一代PXE电磁干扰(EMI)测量接收机,通过突破性的1 GHz实时无间隙扫描技术,将测试速度提升3倍,显著优化了EMC认证流程,为工程师提供了更高效、精准的测试解决方案。
全球电商及云计算巨头亚马逊近日对其核心利润引擎——亚马逊网络服务(AWS)部门实施新一轮裁员。据公司内部消息人士透露,本次调整涉及销售、市场及技术解决方案团队,受影响岗位达数百人。这是继4月影视与硬件部门优化后,亚马逊2024年内第三次公开披露的裁员计划,反映出企业在人工智能浪潮下的持续业务重塑。
随着汽车电子化程度不断提高,高边驱动器(High-Side Driver)在车身控制模块(BCM)、LED照明、电机驱动等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圣邦微电子(SG Micro)推出的SGM42203Q是一款专为汽车电子设计的24V双通道高边驱动器,具备模拟电流检测、高可靠性及智能保护功能,可广泛应用于电阻性、电容性和电感性负载驱动。本文将深入解析该产品的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及典型应用场景。